文/ 智石經濟研究院課題組
十八屆五中全會的一大核心任務是討論並部署“十三五”規劃。自從十八大報告重申“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以來,國內外經濟環境日益錯綜複雜,國內經濟結構調整陣痛日益顯現。要完成到2020年國內生産總值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政府需要將年GDP增長率設置在7%附近,鋻於目前第三季度GDP同比增長率已降至6.9%,中國經濟發展壓力陡增。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是非常有道理的。
因而説“十三五”所有工作的中心,就是圍繞如何在日益複雜的局面下實現第一個一百年的目標。全會認為,目前仍然處於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關鍵要在四個全面的戰略佈局下,以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為中心。而提高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內生性地要求今後更加關注以下幾個方面: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提高社會全要素生産率,促進創新驅動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加快産業鏈的轉型升級,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等可持續發展理念等等。全會報告對這幾個方面都進行了重點強調,而這些方面應該是未來五年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重點要攻克的幾個關鍵點。
創新與全要素生産率
在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創新”是最高頻的詞,統計可知出現了27次,並升至五大發展理念之首。如何把創新搞對,無疑成為中國未來最大的命題,成為實現眾多目標或者説打開層層枷鎖的那把鑰匙。創新的可測度方式和指針有很多,其中,全要素生産率(TFP)在智庫學者長期呼籲下終於獲得正視。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與世界銀行聯合撰寫的《2030年的中國:建設現代、和諧、有創造力的高收入社會》中指出:提高投入要素的使用效率,增加人力資本投資,強化創新和轉向高價值的服務業,使經濟增長獲得新動力。亦即,通過全要素生産率(TFP)的提高,助力中國避開“中等收入陷阱”。鋻於全要素生産率的來源包括技術進步、組織創新、專業化和生産創新等,應視之為創新最重要的指針。
新常態的多重挑戰下,要讓創新真正成為經濟社會運轉的新動能,通過創新提升全要素生産率。那麼,調結構是不是提升全要素生産率的好途徑?恐怕容易走偏。其邏輯在於,核心問題並不在結構本身,而是如何強化機制,通過持續進行體制機制改革,給技術創新和勞動生産率提升帶來有效保障。應當説,制度比人更重要,機制比結果更重要(朱敏、張平,2012)。偏離市場機制的做法不可靠,強行扭成的結果則不可信。可能結構調整本身就是一個悖論,畢竟並不存在人為設計的最優結構。人為的調結構有可能進入“動物精神”的怪圈,引致社會對創新的追索無異於緣木求魚,難以實現提高經濟品質和效率的目標函數。
從“創新的魔咒”或“創新力迷局”的視角出發,需要回答中國為何創新力不足等類似問題,可基於投入産出比的經濟計算來考量。有關中國創新投入的效率問題,經合組織(OECD)的看法是,雖然中國在創新上投入了大量資金,但大部分都浪費了;官方選擇的扶持對象和市場脫節,很多成果沒有價值,僅僅依靠撥款存在;官僚作風脫離實際指導創新的方向,並帶來大量的資助,註定結果不會好到哪去。其結論是,應該放寬對企業的管制。換言之,來自結構性、體制性的因素制約著社會創造力積累和發揮,阻礙著經濟社會質的進步。要想避免創新流於口號,不能寄望于加大經費投入,而應找到推動創新的動力源。從這個認知邏輯出發,創新驅動的重要前提、同時也是其應有之義,正是體制、機制、法治等制度層面的有序創新,主要是落實執行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頂層設計部署的改革戰略。
現在看來,十八屆五中全會較好地展現了高層對創新邏輯的進一步清晰,把創新擺在了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可以預見其將貫穿“十三五”規劃之中。公報提出要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同時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激發創新創業活力,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儘管創新進入國家戰略層面時間已不短,但本屆政府從微觀經濟學著眼,不遺餘力地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應該説對於有創新、創業想法的人來説,這種持續不斷對創新的推崇和支援即便有口惠而實難至之憂,也不可忽視,其所做的營造有利市場氛圍和創新環境的努力。身邊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勇於創業,應該祝福。前段時間很多中國創業者走進以色列,去學習他們先進的思想和創業經驗,以回國創造。隨著在國家戰略推動下形成的熱潮,當相應的思潮、教育成形之後,相信會結出許多真正的創新果實。
其他亮點及點評
〔1〕這次“十三五”規劃強調要尊重經濟規律,也就是更珍視市場的無形之手對提升發展品質的作用,更重視GDP增長背後對於就業、民生的促進作用,而不僅僅是對經濟規模和增速的重視。目前中國經濟體量已經達到10萬億美元以上的規模,只有更加注重經濟品質的提高、經濟結構的均衡,以及充分發揮市場在配置資源中的關鍵性作用,才可能真正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而邁入高收入國家的行列。
〔2〕將“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加快提高”也納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新的目標當中,將會加快中國目前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合理現狀。長期以來,由於戶籍對於人力資源流動的限制,以及對於農民工落戶形成的實質性困難,很大程度降低了中國勞動要素的分配效率和經濟增長效率,同時也造成了社會不穩定的因素。此次明確提出建成小康社會需要加快提高城鎮化率,相信會在很大程度是緩解戶籍制度帶來的各種問題。
〔3〕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把大數據提升到國家層面,足見國家對其重視。大數據是在資訊技術發展背景下發展起來的新技術。資訊時代,資訊是新的資源。隨著智慧手機甚至以後可能的智慧穿戴的普及,數據及數據能提煉出的資訊將為企業、國家帶來巨大的價值。美國在數據挖掘上已經經歷了比較長的發展歷程,中國在這方面稍顯落後。因為落後,所以需要強調它的重要性,要去學,去實踐。同時不可忽視的是,大數據也有它的弊端,實踐中也應該看到它在其他國家已經出現的問題,並儘量去規避、去處理。
〔4〕綠色發展及人與自然的關係構建。在之前的發展時期裏,中國依靠資源拉動的經濟發展給自然環境帶來了很大的負擔,而自然也用她的方式懲罰我們。大城市的霧霾、各地河流的污染都是過去經濟高速發展的光明一面之下的黑暗。如今經濟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轉型升級,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環境的迫切需求。經濟轉型之際,還地球以藍天,還子孫後代清新的空氣和乾淨的河流,是我們這一代人必須負擔的責任。
〔5〕農業現代化之路,除了傳統意義上的現代化,還能與“網際網路+”戰略相結合,這也是一些創業者正在進行的嘗試。高科技技術應用於農業生産中,給農業的規模化提供了更好的實現途徑。將農産品與網路相連、將産出與物流網打通,給農業新出路的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活品質。而這同時也是創業者很大的機遇。中國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在農業上還有很多文章可以做。
〔6〕金融在此次全會公報裏提得很少,作為實業的製造和工業則提得較多。也難怪,在經歷資本市場強力震蕩後,應該對工業強國、實業興邦的重要本質更加看清了,此前頒布了戰略綱要的“中國製造2025”在此次全會中自然而然會被討論。對此,公報的表述是:構建産業新體系,加快建設製造強國,實施《中國製造2025》,實施工業強基工程,培育一批戰略性産業,開展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行動。當然,産業的振興可離不開金融,中國經濟需要更多以堅實産業為基石的産融結合典範。
〔7〕全面放開“二孩”政策。這個大家都在説,有人當作利好,當然也有人無視,也就不再贅述了。至於其進步尺度及政策效應幾何,究竟具體能否緩解老齡化帶來的挑戰,其實許多人心裏都如明鏡一般。
〔8〕或許公報因篇幅有限,對於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的問題,未觸及土地制度改革等深層次政策取向。農村貧困人口脫貧不僅在於加大轉移支付,而更有賴於推動農業現代化和集約化生産,使多餘的勞動力能夠轉移進入城鎮,加入更加高效率的第三産業當中,一方面提高轉移人口的勞動生産率和産出,另一方面也為農業生産的規模經濟奠定良好基礎。而這項經濟政策的背後,除了需要加快戶籍人口城鎮化外,也需要完善土地流轉的各項政策創新,為土地大規模生産創造有利條件。當然,公報對“培育發展新動力,優化勞動力、資本、土地、技術、管理等要素配置”的重申,也是此中變革的應有之義。
(執筆專家: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北京外國語大學金融碩士雷達、黃悅)
【智庫簡介】
智石經濟研究院(SmartStone Inst., 智石智庫)係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青年智庫”秘書處單位,在國家主管部門支援下依法登記設立並獲中國人民銀行徵信機構相關資質,是一家以“夯實轉型中國的智慧基石”為宗旨的專業化新型智庫。作為領先的高級戰略研究機構,同各級政府、産業界及金融界建立廣泛聯繫,與海內外知名思想庫、高校、科研院所達成長期合作。 智石總顧問為著名經濟學家、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吳敬璉教授,首任院長為國務院參事湯敏教授,朱克力研究員任執行院長兼秘書長。遵循“中立、前瞻、建設”等準則,其目標是形成一個向全球開放的思想平臺。 旗下智石學院負責協調和管理長期戰略合作的教育服務與諮詢顧問機構,專注于為中國企業、金融系統、地方政府提供宏觀經濟形勢、産業政策走向、區域發展戰略、企業創新升級等相關研究諮詢、教育培訓以及投融資方面的專業服務。
【作者簡介】
朱克力,本名朱敏,哥倫比亞大學商學院CBI研究員,北京外國語大學金融碩導,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世界經濟》(The Journal of World Economy) 等頂級學術期刊匿審專家,高校客座教授。長期從事經濟研究、金融投資與管理實務,供職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DRC) 新經濟導刊執行總編、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曾就讀北京大學金融研究班和清華EMBA獎學金班,獲賓夕法尼亞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智庫領導力證書。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