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

發佈時間: 2015-10-28 09:33:27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戴麗麗    責任編輯: 戴麗麗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之二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兩個一百年”總目標當中的第一個“一百年”;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處於引領地位的戰略目標。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中國夢”的實現,事關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十八屆五中全會將要制定的“十三五”規劃,將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任期內第一個完整的五年規劃,可以看作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路線圖。

什麼是“全面小康”?如何建成“全面小康”?對此,2012年的十八大,已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總藍圖。具體來説,衡量“小康不小康”,主要看六點要求:一,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取得重大進展;二,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實現兩個“倍增”,即國內生産總值(GDP)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三,通過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使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四,通過構建現代産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即“四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資訊化水準大幅提升,城鎮化品質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五,通過繼續實施區域總體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區域協調發展機制基本形成;六,通過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對外開放水準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

是不是達到這六大要求,就是“全面小康”了呢?還需要注意到,這六大要求是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下的具體要求。“五位一體”就是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文明建設相互融合在一起,更加注重發展的均衡、可持續和以人為本,強調創造良好的生産生活環境,努力建設“美麗中國”。這是在著力解決現代化進程中人與自然的關係,使中國走上永續發展道路。因此,只有在確保“五位一體”這個前提下,實現六大要求,才是衡量是否實現了“小康”的準繩。

在轉變發展方式、完成兩個“倍增”、形成創新驅動、實現“四化”、協調區域發展、擴大對外開放六個方面,“十三五”將做出一系列路線圖安排,確保2020年第一個“一百年”目標能夠如期“撞線”。

“履不必同,斯于適足”。“十三五”期間,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挑戰、發展形勢及發展任務會和“十二五”有相當大的不同,例如現在工業用電量上升已明顯趨緩,用電甚少的“無煙産業”電影的票房卻在“爆炸式”增長,這背後是人民生活方式的轉變帶來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要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由過去主要依靠大規模投資、出口向消費、投資、出口協調發展的方向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産業向一、二、三産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生産資料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創新生産方式轉變。因此,在“十三五”期間,中國經濟面臨的主要任務是主動適應新常態,全面深化改革,堅持改革創新、積極作為,正確處理好政府、社會和市場的關係,通過新一輪的改革、轉型,實現從資本積累型到全要素生産型轉換,為實現“國民收入倍增”提供充要條件。

十八大報告提出,“在發展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明顯增強的基礎上,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GDP)和城鄉居民每人平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一目標實現進度如何呢?截至2014年末,我國國內生産總值63.6萬億元,比2010年提高55%,期間GDP平均增長率高達8%。即使考慮2015年和今後我國經濟發展模式由中高速增長向中高速發展轉變,到2020年GDP倍增計劃也會實現。相對於經濟總量增長,城鄉居民收入的倍增計劃難度可能大一些。“十二五”期間,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由2010年的36539元增加到2014年的56339,漲幅高達54%。此外,為了切實提高廣大退休人員的生活水準,自2005年起退休金標準每年都上浮10%。除了工資收入,居民收入來源也在持續多樣化,特別是投資收入和財産性收入。例如,多層次的資本市場建設,為廣大居民提供更便利的投資工具,如股票、債券、基金等。習近平主席曾説:“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收入倍增計劃的難點、重點在農村。“十二五”期間,發展農産品再加工、休閒農業、旅遊農業等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手段。“十三五”期間,由於人口老齡化和土地資源保護,收入倍增計劃難度將加大。因此,農業現代化、城鎮化、土地改革等措施將成為“老鄉”實現收入倍增的新途徑。

要實現“收入倍增”,根本還是要依靠創新驅動。當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已成引領經濟發展的新動力源。“十二五”期間,中國經濟增長的科技含量不斷提升,科技進步貢獻率從2010年的50.9%提升到2014年的54%。載人航太和探月工程、北斗導航系統、第四代核電技術等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自主研發的新一代高速動車組、新能源汽車、特高壓輸變電等科技創新支撐重點産業取得加速發展。重要進展。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2015年前三季度,全國日均新登記註冊市場主體3萬戶,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熱情不斷被激活。“十三五”時期,中國還將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産業創新、企業創新、市場創新、産品創新、業態創新、管理創新等,建立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規律和科技創新發展規律的中國特色國家創新體系,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加快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發展模式,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創新型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創新驅動增長,將推動四個現代化大步前行。回首“十二五”,“新四化”同步發展發生深刻變化,一是工業化與資訊化深度融合,資訊化向各領域加快滲透。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突破和擴散以及“網際網路+”等發展理念和發展模式,給傳統生産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更深刻影響著社會經濟形態;二是工業化與城鎮化良性互動,新型城鎮化穩步推進:2011年末,中國城鎮人口首次超過農村人口,城鎮化率突破50%,2014年進一步提高到54.77%,帶動了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三是城鎮化與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加快農業技術創新步伐,集約、高效、安全、持續成為現代農業發展道路的新特點。“新四化”同步推進,將有助於經濟發展更平衡、更協調、更可持續;也可以促使整個經濟社會的運作過程更透明、更公平,更能增強人民的幸福感。

“新四化”有助於解決中國長期以來的區域發展不平衡問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核心就在“全面”,是多領域協同發展、不分地域、不讓一個人掉隊、不斷發展的全面小康。“十三五”規劃將把區域發展著重體現在三個層面:一是在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四大板塊基礎上,推進“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戰略融合,實現三大戰略對四大板塊的融會貫通;二是推動區域性城市群建設和跨省區統一規劃,打造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長江中游、成渝、哈長等一批標桿性城市群;三是推動地區性經濟帶建設,建成一批覆蓋沿邊和欠發達地區、引領地方經濟的地區性經濟中心。最終形成三大戰略引領,貫通四大板塊,區域性城市群為綱,地區性經濟帶為目的總體區域發展佈局。為此,需要積極探索“多規合一”,打通由中央到省市縣的規劃體系,推進區域性産業佈局、城鄉統籌和城鄉建設、區域統一市場建設、基礎設施建設、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社會發展與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多項工作統一規劃,多地區一體化推進,完成區域內合理分工,優化資源配置,提高資源使用效率,獲取經濟集聚效應和互補效應,實現共同發展,共同富裕,進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各區域全面、平衡發展的中國,將以全方面、整體性的姿態深度融入世界經濟。“十三五”期間,中國外開放水準將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未來10年,中國新增對外直接投資將達到1.5萬億美元左右。中國將由資本輸入國轉變為世界重要的資本輸出國。“中國製造”也將實現從製造引領到創新引領、從供應鏈戰略到價值鏈戰略、從全球銷售到全球經營的轉型升級。隨著我國企業加速“走出去”,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也將大大加快,人民幣在海外的使用也更加便捷,中國人將可以做到“走遍世界不用換外匯”。中國還會積極參與全球金融治理建設,亞投行、金磚銀行、絲路基金等國際金融機構即將投入運作,不斷完善國際金融體系。中國也將比以往更積極地參與全球生態合作。中國提出了“生態文明”的理念,不斷完善生態文明頂層設計,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未來謀福祉。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十八屆五中全會解讀項目組成員:王文、賈晉京、陳曉晨、卞永祖、胡玉瑋、相均泳、李振、展騰、程陽)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