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智庫熱點新聞追蹤:21世紀的核不擴散體系

發佈時間: 2015-09-12 09:49:16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北大國際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 戴麗麗

編者按:《智庫熱點新聞追蹤》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摘譯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庫觀點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發送。期盼得到讀者的支援、批評和建議。

有學者建議美國終止對臺安全保證,換取中國“以和平方式解決海上領土爭端”的承諾,這種想法值得關注。最近,奧巴馬政府的外交政策備受批評,其表現出的矛盾性耐人尋味。日本學者認為,中日之間的競爭應儘快得以控制,否則可能會導致更大範圍的結盟。同時,東亞形勢的結構性變化將促使美日兩國發展多層面的夥伴關係,重新審視既有的軍事安排和地區合作機制,以塑造演變中的地區秩序。需要注意的是,歐盟和北約也在尋求突破,應對新威脅,迎接海洋世紀。與冷戰時期相比,核威懾的全球背景發生了巨大轉變,出現了多個有能力製造核武器的力量中心,世界“核”形勢變得更為複雜。

2015年第9期總第13期(下)

歐盟與北約研究

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改革歐盟與北約關係,應對新威脅2015.07.13

歐洲正面臨同時來自東部和南部的安全威脅。俄羅斯干預烏克蘭事務從根本上改變了歐洲東部邊界的局勢;普京發動的混合戰爭對歐洲安全構成了新的挑戰;伊斯蘭國已經把中東的聖戰“玩弄”到極致,並將其羽翼擴展到非洲。這些新的威脅要求歐盟和北約儘快拿出新方案加以應對。鋻於俄羅斯最可能利用混合威脅挑戰西方,但是目前我們並不太清楚,北約將如何應對混合威脅。除此之外,歐盟的睦鄰政策已經過時,它必須儘快制定更加積極健康的共同安全和防務政策。當然,新威脅也對歐盟與北約的關係提出了挑戰,雙方關係亟待改革。(趙建偉摘譯)

美國大西洋理事會:北約海軍聯盟:迎接海洋世紀2015.07.13

海洋領域的競爭日益激烈而富有爭議,海洋同時也是地緣政治競爭的重要內容。俄羅斯對歐洲東部的侵犯,地中海動蕩對歐洲南部的影響都對歐洲的海洋安全構成了新挑戰。作為國際超級高速公路,海洋對於跨大西洋和全球貿易至關重要,任何海上運輸的中斷都將嚴重危及經濟安全。此外,新興的亞洲大國和其他國家都通過增加海上力量表達擴張的野心並獲得利益。雖然北約不是一個全球性的聯盟,但它也必須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海洋競爭。該報告勾畫了跨太西洋聯盟在海洋領域的利益和優先事項,介紹了快速變化的海洋戰略環境,併為北約如何迎接海洋世紀做戰略和運營準備提出了建議。(洪葉摘譯)

歐盟安全問題研究所:推進歐盟和印度的國防合作2015.07.09

2010至2014年間,印度躍居世界最大的武器進口國,幾乎佔據了全球軍火市場15%的份額。自莫迪執政以來,印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鼓勵發展本國經濟,改善國內軍事産業發展環境。2015年6月1日起,印度取消對國有軍事企業消費稅和關稅豁免的做法,將促使印度國內在軍事採購方面形成競爭的局面,進一步吸引國際社會的目光。目前,印度與歐盟的軍事合作呈現出分散化的局面,即印度與歐洲國家單方面展開闔作,並未將歐洲視為一個整體。

作者建議,建立一個基於歐洲層面的網路,用於提供和分享印度的國防産業發展情況,將有助於推進歐洲各政府和私有企業的雙邊合作。同時,還將為建立歐洲與印度的防務對話(類似于中國——歐盟安全與防務對話)提供良好基礎,以便增進印度和歐洲在國防領域的磋商。(趙建偉摘譯)

西亞與非洲研究

西班牙國際關係與外交對話基金會:中東地區的地緣政治與民主2015.07.01

中東和北非地區正在經歷一場深刻的地緣政治重構。自2011年以來,該地區已從對民主持有巨大希望的高空墜落到暴力衝突、分裂和脆弱的漩渦。其結果是,呼籲進行政治改革的訴求逐漸被阿拉伯世界的權力鬥爭所取代。特別是,那些聲稱支援民主發展的國家也面臨著一系列不可調和的矛盾。本報告試圖分析六個地區強國(埃及、伊朗、以色列、卡達、沙特、土耳其)和七個外部行為體(中國、歐盟、法國、德國、俄羅斯、英國、美國)的地緣政治行為,評估這些國家通過獲取地緣政治利益,如何影響整個中東地區的民主前景。(趙建偉摘譯)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伊朗與海灣合作委員會不必互感不安2015.07.03

《伊核框架協議》的達成緩和了美伊雙方的緊張關係。一般來講,趨好的美伊關係有利於消除長期以來伊朗和海灣君主國之間的摩擦和對抗。然而,該地區的國家並不看好雙方和解的前景。葉門衝突的“國際化”便是這種緊張關係的最新表現。不過,我們仍舊可以通過尋找共同利益促進和解。第一,從概念上把海灣地區的安全定義為“全球公共産品”,建立多方參與的治理機制。第二,伊核談判六國統一戰線,避免核談涉及地區政治議題。第三,特別建立一個討論地區議題的外交談判渠道,由持中立態度且未參與伊核談判的北歐國家或者不結盟的崛起大國(巴西或南非)參與其中。同時,美國、歐盟、俄羅斯和中國需保證尊重該渠道的談判結果。總之,伊朗與海灣國家的和解有利於解決地區衝突。相反,如果雙方仍相持不下,具有歷史意義的伊核框架協議之前景將面臨中東地區衝突擴大的風險。(趙建偉摘譯)

德國阿登納基金會:力量博弈還是宗教戰爭?2015.07.08

阿拉伯世界的內部爭端往往被理解為由根植於民族和宗教的衝突造成的。然而事實上,民族和宗教更多地被視為力量博弈的工具。只有充分理解阿拉伯地區的歷史,才能更好地把握該地區衝突的根源。

面對衝突,已有的解決方案呈兩種指向。其一,將現有國家按民族宗教而內部劃成不同國家。但是這一方針只可能通過軍事衝突或外部施壓來實現,阿拉伯世界對此接受度較低;其二,建立統一的伊斯蘭體系,整合不同穆斯林派系。然而這未能平衡民主化與伊斯蘭化,亦無法制約極端宗教勢力。基於此,或可考慮以下方案:建立地方和中央協調的聯邦國家,給予某些特定群體自治權,實行去除少數服從多數原則的協和式民主等。(張亮摘譯)

核問題

印度和平與衝突研究所:巴基斯坦核問題:模糊政策的危害2015.07.14

核國家之間通過相互威懾維持穩定關係,關鍵是基於“不應當為政治目標使用核武器”這樣一種共同觀念。當前,巴基斯坦政治深受其軍方影響,後者則在核問題上實行模糊政策,認為奇襲等常規戰爭原則同樣適用於戰術核武器。考慮到巴基斯坦當前國家分裂和政局不穩的局勢,這種模糊政策或許是巴軍方利用民族主義強化其國內地位的一種表現。(孫文竹摘譯)

美國胡佛研究所:21世紀的核不擴散體系2015.07.07

五月于紐約召開的《不擴散核武器條約》締約國會議未能取得任何共識。美、俄、中、英、法五個合法擁核國家一致堅持,締造“無核世界”應逐步進行。然而,與冷戰時期相比,核威懾的全球背景發生了巨大轉變,出現了多個有能力製造核武器的力量中心,形勢變得更為複雜。在中東、南亞及東北亞等重點地區,如不進行有效談判,合法擁核國家之間的關係也可能陷入惡性迴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區分“擁核國家”和“無核國家”的做法未能為後者提供充分保障。因此,各國應當建立一種新型機制,參照2010年奧巴馬總統發起的“核安全峰會”,以無核世界為目標,立即採取行動,並將這一機制置於政府首腦的監督之下。此外,美俄等擁核國家應儘早切實削減核武器。(孫文竹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印核協議開啟新時代2015.7.18

作者認為,不應低估十年前美印簽署的《民用核能合作協議》對於兩國關係的重大積極作用。

其一,簽署核協議之後,印度一夜之間從美國防止核不擴散政策的重要應對對象成為了美國的地緣政治合作夥伴。其二,簽署協議所帶來的進口核燃料、相關零部件,甚至完整的核反應爐挽救了當時已經處於瀕死狀態的印度核計劃。其三,核協議為改變美國針對印度的出口管制鋪平了道路。如今,美國許多先進技術出口到印度已經不需要許可證,同時美國也從印度進口許多先進技術。只是向印度出售外國核反應爐這一進程比預期緩慢,但總體來説,美印核協議成效顯著,是美印關係的重大變革。(洪葉摘譯)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