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北大國發院:未來五年的增長與改革

發佈時間: 2015-09-09 14:42:07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北大國發院    責任編輯: 戴麗麗

中國網訊 (記者 戴麗麗 毅鷗)9月7日下午,由中信書院特別支援舉辦的新一期北大國發院朗潤格政論壇,邀請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以下簡稱北大國發院)名譽院長林毅夫教授、中信出版集團副總編輯蔣蕾、《北大國情報告》項目負責人及智石經濟研究院執行院長朱克力、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北大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北大國發院黃益平教授和北大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與各行各業精英、北京大學EMBA校友以及中信的忠實讀者見面。此次論壇以“未來五年的增長與改革”為主題,邀請到北大國發院汪浩教授作為主持嘉賓,《北大國情報告》主編唐傑等受邀出席本場活動,與眾多商業翹楚激蕩思想、碰撞觀點,站在時代前沿,解讀中國改革,會診中國經濟、暢談未來五年的增長與改革,助力中國崛起。200余名商業領袖和社會各界知名人士,到場聆聽,講堂座無虛席。

黃益平教授首先進行開場介紹,肯定北大朗潤園所做出的成績和中信出版集團出版圖書的高效率、高品質,並向在場嘉賓簡要介紹本次論壇的舉辦目的及流程安排。蔣蕾副總編輯、朱克力院長和林毅夫教授分別就《北大國情報告》的新書發佈做了重要點評。蔣蕾認為北大國發院對未來中國經濟走向分析十分值得聆聽,能幫助大眾讀懂當下局勢,引導讀者正確思考。朱克力表示《北大國情報告》是研判中國經濟前景、探討中國改革路徑的前瞻之作,北大國發院作為知名智庫,在“資政”和“啟民”兩個方面做得出色,成就有目共睹,並重點推薦該書的前言和後記部分。林毅夫教授談到北大國發院的使命:支援國內現代化經濟和進行理論研究創新,為改革開放提供支援,強調北大國發院作為智庫應重在對國情未來的把握。

趙昌文:必須弄清國企改革的目標、方向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産業經濟部部長趙昌文對國企改革對國企改革這一重要話題進行解讀。他首要提出的就是必須弄清國企改革的目標或方向。他認為改革的前提必須是在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下,提高國有經濟的活力、影響力、抗風險力和控制力,做強、做優和做大。接著,他談到企業類型的多樣,中國企業的分類改革已經取得共識。而就管理體制而言,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國企改革從管企業到管資本,持續加強監管。他還提到國企改革的激勵和治理結構,他認為董事會制度在實踐中協調和上級公司與下級公司的協調很困難,但現在基本已經取得共識。最後他認為地方國企仍然存在創新態度不夠,持觀望態度等一系列問題。

盧鋒:宏觀經濟調控“等不得,也急不得”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

北京大學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盧鋒教授圍繞“為什麼這一輪宏觀調控這麼難”一話題,談到自己的看法和見解。他認為本輪調整在發生背景、基本結構和展開路徑呈現系統特點,疊加結構轉變內涵尤其深刻,因而調整過程時間較長和困難較多。目前經濟處於調整隧道的最深部位,政策應對“等不得,也急不得”。他表示,如內外大體平順,應能在6%-7%之間築底,中期完成調整後在下一輪景氣階段衝刺高收入水準。

黃益平:金融改革的同時要保持體系本身的穩定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黃益平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黃益平教授就金融改革進行演講。他認為金融改革是進展最快,方向最為明確的領域。就金融改革的現狀而言,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很深、很明顯和很普遍,究其原因是因為我國實行雙軌制。為什麼要繼續金融改革,他認為有四個原因:第一,經濟結構失衡嚴重,資産泡沫化,從而變為抑制性金融體制;第二,資産管制項目的有效性降低;第三,過去的金融體系支援,現在變得無效;第四,勞動密集型産業和重工業將在支援中國經濟方面更加困難。他認為應開放金融市場,並要其市場機制發揮配置性作用。他呼籲關注金融監管與穩定等一系列金融改革的問題。

劉國恩:未來重要的經濟增長點一定是健康的投資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

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國恩教授就經濟增長與醫療改革這一重要話題進行闡述。他從短期經濟週期、長期階段轉型、內需潛力和生産潛力四個方面分析了中國經濟增速遞減的原因。接著又系統的分析了中國經濟的比較優勢,具體而言,中國前三十年是勞動密集型製造業為主導,展望未來三十年,他認為是勞動密集型服務業為主導,醫療市場份額將不斷增加,醫療産業呈”三高“趨勢。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的重要源泉,一定是健康的投資。他重點從籌資模式和服務模式兩個方面分析中國醫改制度安排。他認為中國醫療改革必須完善全民醫保,建立大病醫保,促進多元商業醫保。改革的主要方面,進行分級診療,促進多點自由職業的結構改革,實行網際網路加醫療的技術創新。最後,他指出未來醫學革命的創新與挑戰,一定要走出病菌理論的束縛,吐故納新傳統醫學思想,對於外侵之敵,進一步精準打擊,解決體內矛盾,防患于未然為主。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