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報告詳解海歸生存現狀

發佈時間: 2015-08-17 16:54:31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戴麗麗    責任編輯: 戴麗麗

發揮海歸作用將極大推進中國未來的創新

——2015中國海歸就業創業報告詳解海歸生存現狀

“2015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發佈會

中國網訊 (記者王琳 實習生王瑟)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與智聯旗下中高端招聘平臺智聯卓聘于8月16日在第十屆中國留學人員創新創業論壇上聯合發佈“2015年中國海歸就業與創業報告”。該調查報告自2015年2月啟動,共收到913份有效問卷。調查對象以80後和90後海歸為主,男性佔54.9%,女性佔45.1%。海歸留學的國家以美國、英國、澳大利亞、法國、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南韓等國家為主。報告全面展示了近年來留學人員留學國家、專業方向、花費、收穫、發展趨勢等,並對留學人員回國原因以及就業、創業方向、狀況等進行了深入分析解讀。報告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執行秘書長苗綠博士發佈,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智聯集團首席執行官、智聯卓聘創始人郭盛出席發佈會並回答了記者的提問。

智聯集團首席執行官、智聯卓聘創始人郭盛

智聯集團首席執行官、智聯卓聘創始人郭盛指出,從調研報告來看,海歸的就業形勢整體比較樂觀,有經驗的海歸最值錢,但是仍有80%的海歸認為現有薪資水準低於預期。海歸仍然需要時間來適應國內就業和創業的環境,這需要充分借助社會力量積極開展文化、交流等活動,幫助海歸人員更好地融入中國社會。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主任王輝耀認為,海歸擁有國際的人脈、國際的網路、國際的資本,國際的視野,創業資源豐富,是中國新時期引進外資的一種新方式,發動海歸紐帶和橋梁的作用,將為中國未來的創新帶來很大推動。中國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競爭,海歸群體是中國最好的人才庫,中國的海歸政策還可以進一步改善和提升,中國需要完善相關政策,讓更多的海歸安心回國創業,加強創新的力度。

留學到底劃不划算?

隨著近年來留學人員的快速增長,海歸也日益增多,加上國內高校畢業生數量巨大,全球經濟放緩,海歸群體面臨的就業壓力不斷增大,相比較高的留學成本,留學效益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圍繞留學“划算”還是“不划算”的討論成為社會話題。

調查顯示,海歸群體中,認為留學划算的佔50.0%,不划算的佔20.2%,説不清和不方便回答的分別佔22.1%、7.7%。超過65%的海歸認為可在5年內收回留學經濟成本,認為3-5年收回經濟成本的人數最多,佔比為35.9%,5-10年和1-3年的分別佔24.1%、22.5%,10年以上的佔比10.3%,一年以內的僅佔7.2%。出國成本的收回時間與海歸人員的個人能力、就業單位性質、個人所在的崗位、工作經驗等因素密切相關。

回國再融入難不難?

報告指出,超過八成的海歸回國後都能實現再融入。漸漸地融入是主要類型,佔54.4%,較快地融入的佔32.7%,一直很難融入的佔12.9%,與2013年的調查結果“半數以上的海歸一直難以融入國內環境”相比,海歸的社會融入得到了極大的改善。

在融入的方式上,以自然融入、生活方式的本土化、自我心理調適、結交國內朋友為主,分別佔比為58.7%、49.8%、46.7%、35.7%。參與國內社交型/學術型/商務型活動、個人資本的跨國經營和轉化也是融入國內環境的重要途徑,分別佔比20.2%、7.3%。

海歸最愛在哪就業?

報告指出,海歸回國就業地區主要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等一線城市和省會,中部和西部城市,尤其是成都、西安、武漢等地對海歸的吸引有所增加。

海歸就業主要集中在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在海歸就業的前十大産業中,金融業最多,為14.3%,貿易/批發/零售業、房地産/建築業、網際網路分別佔7.2%、6.9%、5.5%,新一代資訊技術、文化創意産業等産業佔比較小。

76.5%的海歸回國後有跳槽的經歷,在跳槽的頻率方面,2年內跳槽的佔主流,高達39.5%。3-5年跳槽的海歸佔28.8%,5年以上再跳槽的僅佔8.2%。

海歸創業需要哪些幫助?

報告指出,海歸創業領域主要集中在新生物工程/新醫藥、新一代資訊技術、貿易/批發/零售業、高端裝備製造、文化創意産業、其他服務業、節能環保這幾個領域,佔比分別為18.6%、13.6%、13.6%、10.2%、8.5%和8.5%。

在創業階段,海歸創業者最需要獲得關於市場開拓、金融服務、創業場所提供等方面的幫助。海歸創業政策需求方面,海歸創業者更希望政府能夠解決科研資金申請過程限制較多、加大科研資金支援力度、政策落實等問題。也有創業者表示政府應該在購買時優先選擇海歸創業企業的高新技術及産品。約41.7%的人則表示國家的政策很好,在執行過程中需要貫徹落實。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