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智庫熱點新聞追蹤:直面全球治理危機

發佈時間: 2015-08-17 11:36:04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戴麗麗    責任編輯: 戴麗麗

編者按:《智庫熱點新聞追蹤》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摘譯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庫觀點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發送。期盼得到讀者的支援、批評和建議。

兩個亞洲的分化已經開始,然其是否真的會導致亞洲地區國家在中美之間進行零和性質的戰略選擇,尚有待考察。歐盟與俄羅斯的關係受烏克蘭危機的影響而趨向政治化,雙方採取實用主義原則,保持溝通不失為解決之道。印度洋的戰略價值逐漸受到周邊國家的重視,南非的積極行動便是例證。一定程度上,全球氣候變化扮演了“威脅擴散者”的角色,其對國家和社會穩定的影響不可忽視。

2015年第8期總第12期(下)

西亞與非洲研究

美國胡佛研究所:伊核框架協議,遠未實現約束2015.06.19

就四月達成的伊朗核問題框架協議及仍在進行的伊核問題談判,兩位美國前國務卿舒爾茨和基辛格共同撰文指出,新框架協議意味著國際社會將最終對伊朗做出讓步,允許伊朗擁有製造核武器的能力。新框架協議未要求伊朗放棄任何核設施,只要求對其進行監管。然而,國際原子能機構是否有足夠的人員和技術能力對其進行有效監管仍成為疑問。一些伊朗人將核問題談判視為另一種“聖戰”,協議能否促使伊朗進行合作也是未知數。核武器在中東地區擴散意味著以穩定國家為目標的核威懾戰略不再適用,這可能會迫使美國轉變戰略,加深對這一地區事務的干預。(孫文竹 摘譯)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應對日益自信的海灣國家2015.06.24

自2011年以來,海灣六國成為中東地區發展的主要推動力,並且在該地區部署了前所未有的軍事、政治和經濟資源。然而,歐洲與海灣六國的關係未能隨著海灣六國實力的增長而與時俱進,這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歐洲在應對恐怖主義和移民危機等威脅時應發揮的作用。

鋻於此,歐洲國家需對該地區採取更為明確一致的政策,在鞏固重要關係的同時,消除分歧。雖然歐洲有諸多缺點,但是隨著海灣國家自身脆弱感的增強,它們希望深化與歐洲國家的夥伴關係。為此,歐洲國家不應忽視其擁有的潛在影響力。

海灣國家不太可能迅速減緩其干涉行動的步伐。但是,鋻於海灣國家的干涉政策可能會“碰壁”,歐洲應嘗試鼓勵海灣國家進行建設性地轉變,與此同時創造解決問題的契機。(趙建偉 摘譯)

南非國際事務研究所:印度洋上的崛起大國戰略及其對非洲的意義2015.06.29

對於亞洲、海灣地區及印度洋沿岸非洲國家而言,印度洋的貿易及地緣政治樞紐地位正在復興。亞洲、海灣地區和非洲國家之間的雙邊貿易規模顯著增加。隨之而來的是,崛起大國在這一地區的海上軍事存在也日益增強。中國海軍的活躍範圍趨於擴張,尤以在印度洋沿岸尋求港口補給和在該地區海軍基地的活動最為引人矚目。印度和印度尼西亞也著手採取類似行動。中國、印度等各主要大國紛紛對印度洋這一全球交通樞紐提出國家或區域戰略設想。通過制定“法基沙行動”計劃(Operation Phakisa,即南非的海洋經濟戰略),以及利用擔任環印聯盟主席國的機會,南非也表達了維護核心海上商業通路的決心。非洲國家很有必要認識到這些行動對非洲發展和地緣政治的影響,並積極採取行動參與印度洋相關事務。(孫文竹 摘譯)

南亞研究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雙軌的地區一體化2015.06.24

近期,孟加拉國、不丹、印度和尼泊爾四國簽訂的機動車協議標誌著南亞地區一體化的發展取得了巨大突破。協議的順利推進將為南亞東部地區貨物與人員的跨境流通提供極大便利。印度也意識到,在關注南亞區域聯盟合作的同時,可以推動次區域合作。近幾年,印度的東部鄰國在一體化上更加主動,不再讓印巴關係主導區域合作,而印度也更積極地參與與鄰國的次區域合作。(洪葉 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印與孟加拉灣2015.06.09

印度的內向型經濟導向及其對北部和東北部邊界的全力關注導致印度長期以來忽略海上邊界的重要意義。中國的海上影響力在印度洋海域的快速增加導致印度逐漸強化其在孟加拉灣的戰略利益。一直以來,印度對其地緣戰略意義著墨較多,但未有實際的經濟行動。如今,莫迪政府將作出實際經濟行動來改變這一局面。莫迪政府與中國和孟加拉國的合作有別於印度的傳統外交政策,過去印度只是單純反對中國的地區合作倡議,並不採取行動。如今,莫迪採取了新方式,積極促進與鄰國的雙邊聯繫。(洪葉 摘譯)

全球治理

新加坡東南亞研究所:亞投行的政治2015.06.30

從2010年到2020年,亞洲基礎設施建設所需投資額達82200億美元,而現有的亞開行等借貸機構不能滿足這些要求。亞投行每年最多可提供300億美元的投資金額,約為亞開行在2011——2013年間年均批准貸款額的三倍。除北美和中美洲之外,世界各地區均在亞投行擁有代表國。日本是亞洲主要經濟體中唯一沒有承諾參與亞投行的國家。歐洲國家的參與將亞投行由中國發起的地區性機制轉變為基礎廣泛的相容性實體。美國對亞投行的態度體現了其對盟友行動的誤判。亞投行的成功開局有效地打破了美國、歐洲和日本對全球金融的壟斷,併為中國擴展地區政治影響、參與領導地區事務提供了新的機制,同時也預示著亞洲秩序的變革。通過管理亞投行,中國將向東南亞展示其運用權力的方式。(孫文竹 摘譯)

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全球氣候變化對和平局勢的影響2015.06.19

本報告分析了全球氣候變化對國家穩定和國際政治的影響。作者呼籲各國領導人加強全球氣候合作,提出整體性解決方案。報告指出,全球氣候變化是一個“威脅擴散者”,它能夠通過七種方式與其他全球問題産生聯繫,從而加劇社會不穩定乃至衝突。這七種作用方式包括:地方性資源競爭,不安全的生活環境及其引起的遷移行動,極端氣候事件和災難,食物價格波動與供應不穩定,跨地區水資源的管理,海平面上升與海岸線後退,以及全球氣候政策可能帶來的非預期效應等。(張亮 摘譯)

美國史汀生中心:直面全球治理危機2015.06.16

隨著氣候變化、經濟震蕩、網路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當前的全球治理體系面臨著種種挑戰,呼喚著新的全球治理工具、網路和制度的出現。為了更好地開展全球治理,國際社會需要對“司法”和“安全”有更好的理解,從“司法安全”這一角度,回答“誰負責”、“誰決定”、“什麼對策”等問題,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構建一個各國相互支援的,公平、高效、可持續的全球治理體系。(張亮 摘譯)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