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12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全球命運共同體與中國企業發展新思路--2015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在北京銀泰柏悅酒店舉行。這是國內首次探討全球化與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論壇,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新型智庫的一個有益嘗試。80余位官、産、學各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把脈全球化浪潮,探尋中國企業全球化路徑。
百度公司總裁張亞勤在“總結與展望:中國在全球化時代的新階段——創新與未來”中發表以下演講。本場議題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理事長,國務院參事王輝耀主持。
創新、創業和研究都要避免泡沫心態
目前創新最根本的還是人才,包括教育制度,不僅大學、研究生,其實在幼兒園我們教育都把人孩子刻劃成模板,流水線似的,去幼兒園之前活蹦亂跳的,出來以後都成一個動作。整個是種模板、模式化的教育方式,這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過去我經常和成教授説這個事兒。所以,我們講創新思維講不同,如果不是這樣,我們從小的教育都會有問題。
難道這麼難嗎?要説實話,別講假話,別作假,這是最基本的,我們講亞洲價值,講了很多價值,最基本的價值就是説話的時候別講假話,現在很多抄論文、謊報科技成果,各種問題,包括在企業裏的詐騙。就是很簡單的東西,作假,在學校裏的教育首先要講真話。
還有泡沫的心態,大家都太急了,做研究,獲諾貝爾獎,發表論文,一大堆的KPI,我是很好的例子,從小學教育就説我要獲諾貝爾獎,一會兒學物理,學數學,到現在還沒獲。追求東西太功利其實不是做科研的目的,也不是正確的方式。
我們在中關村成立了兩萬個孵化器,還不是公司,大學生、企業都去創業過,我碰到徐小平經常和他開玩笑,被你們忽悠的,創業是沒有錯的,但必須要有了不起的東西,要有價值,而不是由於創業,國家號召,由於VC可能給我錢,我就去蓋個公章去創業。所以,這個泡沫的心態不管在創新、創業還是研究都是大的問題。
中國企業國際化才剛剛開始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走出去”並實現國際化成為中國企業的必然方向之一。實際上,中國企業開啟國際化路徑已經很多年了。回想上世紀80年代我在美國讀書時,當時最有名的兩個中國品牌就是青島啤酒和北京烤鴨,別的就沒有了。之後華為、聯想和TCL等高新技術企業做了很多嘗試,當然貿易等其他領域也有很多企業在這樣做。
其實有些企業做得相當不錯,也積累了很多經驗。但總體而言我覺得中國企業國際化才剛剛開始,而且現在正是好的時候。之所以這樣説,原因有三:
第一,中國品牌的影響力正在不斷增加。比如在網際網路領域,2014年全球流量排名前10的網際網路公司中4家來自中國;百度、阿里巴巴和騰訊不僅在中國,在國際上也是極具影響力的品牌。國外很多人知道BAT,我去菲律賓本想度假,結果跑來很多搞網際網路的人要談合作,這説明品牌影響力我們已經有了。
第二,我在網際網路公司工作,因此還網際網路領域為例。在這方面中國國內的競爭比美國還要“慘烈”,這裡既有用戶習慣問題,也有創新問題。目前來看,網際網路領域的技術和商業模式大多還是出自美國,無論搜索、電商、社交還是所謂的分享經濟,莫不如此。
不過,中國網際網路公司的模倣速度很快。只是隨著模倣者不斷增多,它們不是和國外被模倣者競爭,而是要與國內其他模倣者相互競爭。很有意思的結果是,充分競爭之後反而出現一些美國或國外所沒有的創新。比如“臉譜”網站短時社交通訊工具Facebook Message的用戶之間最近可以送錢了,説是學的騰訊紅包;再如谷歌地圖最近新增功能,在其用戶經過火車道時可提前警告火車過來了,而百度地圖兩年前就這樣做了。另外,中國的電商在很多方面也已超過美國,京東的物流效率和服務意識都非美國同行能比。還有,現在我們講分享經濟,在電影訂票、外賣訂餐和洗衣等方面中國其實都超過了美國。因此總體而言,中國企業在應用創新、規模創新、市場創新和用戶創新等很多方面已經走在了前面。
對於技術創新,我過去講,第一個十年中國網際網路80%是模倣,20%是創新;到了現在,一些企業在技術上已經真正有所投入了。舉例來説,中國網際網路公司中百度在技術方面的投資算是比較多的,只是與臉譜、谷歌、微軟和IBM相比仍然差得很多。但在一些具體領域,這種差距正在逐漸縮小,某些方面甚至還會超前一點。就這個層面而言,我對中國企業“走出去”時的創新能力還是有信心的。
第三,即便不“走出去”,中國企業在國內也在按照國際化的方式和要求去做,因為它和國內的企業同樣也要合作。換句話説,國際化和全球化是企業的一種心態和能力,與是否“走出去”並無直接或必然關係,“走出去”後只是需要企業在更大範圍內整合相關資源,包括人才、技術和市場等。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舉辦的“2015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上的發言)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