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趙慶明:人民幣國際化要有持久戰的準備

發佈時間: 2015-07-16 13:58:18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戴麗麗    責任編輯: 戴麗麗

2015年7月12日,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CCG)舉辦的“全球命運共同體與中國企業發展新思路--2015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在北京銀泰柏悅酒店舉行。這是國內首次探討全球化與全球命運共同體的論壇,是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新型智庫的一個有益嘗試。80余位官、産、學各界精英匯聚一堂,共同把脈全球化浪潮,探尋中國企業全球化路徑。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趙慶明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宏觀研究員趙慶明在“圓桌論壇三:‘一帶一路’建設與人民幣國際化”上發表以下演講。本場議題由中國與全球化智庫副主任孫玉紅主持。

一帶一路”有利於人民幣國際化,如果説想指望它來加快則不太現實。“一帶一路”的戰略現在已經是取得了共識, 早在2009年,原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許善達,提了中國版的“馬歇爾計劃”,他提出來:一是中國不缺産能,因為我們大部分的工業行業都是産能過剩的;另一方面我們不缺錢,應該對非洲和落後的國家用馬歇爾計劃的方式來推動。後來我們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和那個有一些相似。

美國馬歇爾計劃是比較短的,主要是支援戰後歐洲國家的復興和重建的。它1948年實施,到1951年,不到4年的時間就結束了。馬歇爾計劃對美元的國際化有點作用,但這之前1944年布林頓森林體系,是根本的奠定和美元的國際化地位。美元和黃金掛鉤,其他貨幣跟美元掛鉤,把美元和黃金提等同等重要。

人民幣要借助“一帶一路”戰略就能夠加快國際化是不現實的。“一帶一路”這個戰略是一個長期的,“一帶一路”戰略賦予的內容和地域更加廣泛,甚至可以説未來中國和周邊相關國家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的長期戰略。從這個角度來説,它保證對於人民幣的國際化是有益的。在目前的國際貨幣體系下,對一個轉型、後發的國家,其國家貨幣轉變成國際貨幣也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貨幣國際化,就是一個國家的貨幣走出國門,行使部分或者全部的貨幣職能。不到6年的時間,我們在中國的貿易項下接近20%,還沒有超過20%,資本和儲備項下要比重更小一些。我們現在不到6年從0到1/5,還是比較顯著的。還有我們經常説人民幣國際化的目標,因為現在有一些指標已經是第五大,貿易融資是第二大貨幣,但是這裡面的比重還是可以忽略不計。

衡量一個貨幣的國際化一個是在全球外匯市場當中的比重。另外是全球官方外匯儲備當中的比重。如果把所有的貨幣加起來,它的比重和是200%,就單個貨幣來説最大的比重是100%。像美元它的比重在全球外匯市場當中的比重,有統計以來比重沒有低於85%,最高的時候接近90%。歐元在全球外匯資源當中的比重只有30%左右。還有在外匯儲備中。美元歐元這兩個佔了80%多,甚至90%,其他的貨幣只有10%的份額。全球排第三、第四、第五貨幣的難度不大,排不到第二是可以忽略不計的。

人民幣國際化確實應該借助“一帶一路”戰略,但不能像馬歇爾計劃一樣,這裡面涉及到兩個方面,一個是貿易,直接做生意;二是做投資。“一帶一路”所覆蓋的國家有相當一部分工業化程度還是比較低的,靠大量的進口,這裡面還是有機會,當然很多國家都是比較落後的,沒有法制,既有機會,也是有風險的。

在這個過程當中,貿易投資來先行,銀行業要齊頭並進。一個貨幣的國際化如果沒有本國銀行提供相應的服務也是很難的,只有本國的銀行才會切換到你的清算系統裏面來。澳元是過去十多年國際化程度比較快的,它的快仰仗于當地商業銀行的國際化推進的。所以在“一帶一路”方面我們也應該鼓勵銀行走出去,到這些國家試點。

最後,我們不能急於求成,“一帶一路”戰略應該是一個長期的戰略。人民幣國際化和“一帶一路”要有持久戰的準備。

(本文摘自作者在中國與全球化智庫舉辦的“2015中國與全球化圓桌論壇”上的發言)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