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智庫熱點新聞追蹤》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摘譯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庫觀點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發送。期盼得到讀者的支援、批評和建議。
進入21世紀以來,多起事件使得美國的形象受損,美國的外交政策亟待轉型。關於南海問題,與上期文章的觀點相反,本期文章認為,中美應避免激化在南海問題上的矛盾,雙方應表達更為清晰的主張,承諾短期內避免衝突,盡力建立長期的穩定。印度總理莫迪著力解決與孟加拉國的領土糾紛,這種做法反映出印度將改變長期以來的外交政策取向。同時,這將會極大提升印度政府在與中國、巴基斯坦通過談判解決邊界問題時的信譽。俄羅斯沒能在蘇聯解體後找到一條令人滿意的發展道路是其頻繁挑戰西方的根本原因。西方國家亟需考慮,一旦普京政權以混亂的狀態結束,其可能的後果是什麼。伊拉克政府糟糕的治理狀況給伊斯蘭國的發展提供了可乘之機,為國際社會打擊伊斯蘭國帶來了嚴峻挑戰。此外,有學者建議,伊核談判不應忽視導彈技術問題,因為伊朗開發導彈技術的行為反映出其有發展核武器的意圖。為此,美國應迫使伊朗放棄可能進行的導彈發射系統建設。
2015年第8期總第11期(上)
美國研究
美國胡佛研究所:史蒂芬•克拉斯納:美國的外交政策轉型(06.02)
二戰結束60年來,美國一直是國際體系中最強大的國家。國際機制、規範、規則和決策程式反映了美國的權力、偏好與價值觀。然而,美國領導下的戰後世界秩序取得成功,並未自動保證美國的領導地位得到普遍接受。特別是21世紀以來,多起事件讓美國的形象受損。當前,美國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但其國內和主要工業國對威脅缺乏共識。一旦中國以威權國家的身份崛起為富裕強國,反映並維護美國地位的規範和機制將被根本改變。跨國恐怖主義的性質和前景不明。美國秩序受到利益受損者的排斥。為此,美國的外交政策應及時轉型。在此過程中,建立保障美國利益和價值觀的國際秩序應以參加者的意願為基礎。(孫文竹摘譯)
哈佛大學貝爾福科學與國際事務中心:美國應當把以色列爭取回來(06.03)
目前,美國在中東面臨著聯盟的難題。一方面,奧巴馬政府在努力維持與其阿拉伯盟友的關係;另一方面,近幾個月來,美國的北約盟友法國積極與阿拉伯國家互動,竭力發展與海灣合作委員會的關係,獲得了大量的政治和商業利益。
伊斯蘭國在中東的大力擴張,使得該地區面臨失控的風險。同時,美國的傳統盟友正在“離隊”。雖然美以兩國在伊核問題上發生了爭論,但是面臨當前複雜的同盟困境,美國最好將其傳統盟友以色列爭取回來。原因是美國和以色列在該地區有大量重疊的戰略利益。例如,以色列對美國反對中東無核區倡議的行為表示感謝;美國還在近期拒絕與海灣國家簽署共同防禦條約的可能性,這讓以色列對美國將深化和阿拉伯國家之間戰略關係的擔心煙消雲散;此外,雖然法國在伊朗核項目上表現出的強硬姿態受到了以色列的讚賞,但是近期法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過度親密引起了以色列的猜疑。(趙建偉摘譯)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美國的“再平衡”戰略和“動態穩定”目標(06.03)
許多中國人認為,美國提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目的是為了遏制中國。與此同時,確實有一些美國人主張遏制中國。但阿倫•弗裏德伯格(Aaron Friedberg)認為,雖然當前形勢下中國尋求發展經濟和提升國際地位的勢頭無法逆轉,且美國與中國之間的競爭不可避免,但是對中國採取“遏制戰略”的考慮並不成熟且帶有挑釁的的意味。相反,美國應當採取積極健康的“再平衡”政策。如果該政策運用得當,那麼該地區將會形成一個“動態穩定”的局面。也就是説,儘管許多利益衝突並未得到最終解決,但是各方都認為保持衝突未決的局面比通過武力解決更加有益。(張亮摘譯)
新加坡拉惹勒南國際關係學院:美國的“常規快速全球打擊系統”及其影響(06.03)
美國軍方開發的常規快速全球打擊系統(Conventional Prompt Global Strike, CPGS)儘管還未投入實際操作,但其對亞太地區的安全形勢具有重要的潛在影響。研發這些武器的部分原因是,未來將其用於對中國或朝鮮的遠端快速打擊。
毋庸置疑,這一打擊系統將使美國擁有更強的政治、軍事領導力及選擇空間。但這一系統也帶來了頗多潛在問題。例如,這一系統不確定是否需要用在和朝鮮的對抗之中;而且,在美國與中國的競爭之中能否用上它也未可知。這一系統至少會對中美關係的穩定帶來挑戰。儘管如此,未來亞太地區需要做好面對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研發出該系統的準備。(張亮摘譯)
對華研究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中國成為非常態大國(05.27)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相信中國是一個被動的規則接受者,中國開始挑戰現行制度並變得更加自信。一方面,國際市場擔憂中國經濟將下滑多少;另一方面,中國的外交姿態日漸強硬。這意味著,中國正成為一個更為正常的經濟體,但卻是非常態的大國。中國目前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有限。中國在處理敏感問題上的經驗遠遠落後於它的經濟成就,這使得中國在與其他大國談判時處於不利的地位。此外,習近平提出的“亞洲人的亞洲”和“絲綢之路”倡議並不是為了建立一種綜合性的戰略,而是一種務實之策。(洪葉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避免激化中美在南海問題上的矛盾(06.02)
中美雙方在南海問題上的矛盾將會威脅中美關係。中美關係將更具對抗性,並向零和的方向發展,最終破壞地區穩定。中美雙方因為地處亞太地區邊緣的幾個島礁發生衝突,進而威脅地區穩定乃至全球和平是十分不明智的。中美雙方現在需要做的是,表達更為清晰的主張、不滿以及不可接受行為,承諾短期內避免衝突,盡力建立長期的穩定。(洪葉摘譯)
俄羅斯研究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俄羅斯的挑戰(06.04)
俄羅斯沒能在蘇聯解體後找到一條令人滿意的發展道路是其頻繁挑戰西方的根本原因。西方既沒有意願也沒有合適的方式促使,或者阻止俄羅斯政權的更疊。但是西方國家亟需考慮,一旦普京政權以混亂的狀態結束,其可能的後果是什麼。
為此,西方國家需對俄羅斯採取一套清晰連貫的戰略。同時,該戰略應包含以下五個清晰的目標:
第一,制止俄羅斯對其歐洲鄰國的脅迫行為,保持與俄羅斯重新接觸的大門敞開。
第二,恢復歐洲安全體系的完整性。
第三,尋求與俄政府及其民眾的最佳交流方式,並告知他們,建立一個基於歐洲規則的俄羅斯,而非一個孤立的地區霸權符合他們長期的國家利益。
第四,就西方的政策與中國、前蘇聯加盟共和國開展定期討論。
第五,不要孤立俄羅斯人民,因為幫助普京政府切斷他們與外部世界的聯繫不符合西方的利益。(趙建偉摘譯)
美國蘭德公司:普京為烏克蘭孤注一擲?(05.26)
全世界都在關注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下一步行動。普京也許認為,一旦他決定佔領烏克蘭更多領土,俄羅斯能夠經受住西方國家的“考驗”。但他能否考慮到由入侵烏克蘭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後果呢?歷史上,由蘇聯入侵阿富汗帶來的經濟和政治制裁加速了蘇聯的衰落。儘管北約對俄羅斯發出了警告,但克里姆林宮依然認為北約將不會採取干涉行動。俄羅斯必須注意到使用武力可能帶來的嚴重後果,其中包括俄羅斯經濟進一步惡化,普京的國內支援率降低及其個人形象遭到損害。此外,俄羅斯的軍力和財力能否支撐其在烏克蘭的控制也有待考察。俄羅斯入侵烏克蘭與蘇聯佔領阿富汗有相似之處而又有所不同,俄羅斯當權者們在採取下一步行動時應當牢記“阿富汗的教訓”,並謹慎行事。(羅燁摘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歐亞絲綢之路聯盟:中俄達成共識?(06.05)
如果中俄能夠實現歐亞經濟聯盟和絲綢之路經濟帶的合作,不僅意味著中俄之間形成真正的夥伴關係,還意味著在俄羅斯的支援下,中國會成為真正的歐亞強國。中國依靠雄厚的資本和對自然資源的強勁需求,將成為中亞地區經濟發展的主要推動者,而俄羅斯依靠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將繼續保持其在安全領域的領頭地位。這一分工能滿足雙方的需要,但仍存在一些負面因素,比如中亞國家對中國崛起的憂慮。當然,此輪中俄共識的達成只是第一步,兩國在進一步溝通的過程中可能出現其他問題。俄羅斯的“帝國綜合徵”將會使其難以接受中國在其舊有勢力範圍內持續增加影響力。而中國可能也難以改變過去越過俄羅斯單獨與中亞“斯坦們”一對一協商的習慣。(洪葉摘譯)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