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智庫巡禮:清華大學當代院,代表一種和平冷靜的聲音

發佈時間: 2015-06-16 07:17:44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林    責任編輯: 張林

——智庫巡禮帶您揭開智庫神秘面紗

從兩份中國智庫排行榜單中都可以看出,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都在很重要的位置——上海社科院發佈的《中國智庫報告》中位列國際問題研究領域智庫TOP5;零點國際發展研究院與中國網聯合發佈的《中國智庫影響力報告》中進入中國智庫綜合影響力TOP20和高校智庫綜合影響力TOP5。兩份榜單的評價體系雖有不同,卻都證明了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的卓越影響力。

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是清華大學最具影響力的三大智庫之一,另外兩個一個是由胡鞍鋼領銜的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一個是由李稻葵領銜的清華大學中國與世界經濟研究中心。追溯其歷史,清華當代院的正式成立是在2010年,能迅速成為中國國際關係領域的頂級智庫,有其內在原因。

最高學府代表性智庫有賴於制度化、人性化的管理

清華大學于1997年成立了國際問題研究所,于2008年成立了國際關係學系,2009年重組政治學系。在一所兩係的基礎上,于2010年成立了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當代院),由原國務委員唐家璇同志任名譽院長,閻學通為院長。

在其官方網站上可以看到,當代院下設7個研究中心、3個研究項目。而每個研究中心的主要負責人,都是該領域的權威人物。

例如走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教授;著名中日關係學者劉江永;軍備控制專家李彬;中歐關係學者史志欽;美國問題專家孫哲;俄羅斯問題專家吳大輝;中歐關係研究中心主任張利華;中國對外政策專家邢悅;公共外交領域專家趙可金;清華-卡內基全球政策中心中方主任龐珣;著名時評作者劉瑜等。這些名字經常出現在重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也都是媒體爭相報道的對象。

總結當代院在學術上的鮮明特點有四個:以定量分析國際關係為主,在科學研究方法及定量分析方面具有成體系的教學課程和研究項目;具有從科學技術角度研究國際安全戰略的特點,在軍控與裁軍方面的教學與科研均與國際接軌;國際化程度高,外籍教師和留學生比例較大;具有理論研究與政策相結合的特點。

學術上有鮮明特點,具體事務上有章可依,同時兼具獨立的研究空間和能夠産生思想碰撞的同事——制度化友好的管理是當代院不斷吸引學者並不斷産出思想成果的前提保障。

著作等身的閻學通院長和他的“道義現實主義”

清華大學當代院

清華大學當代院是一個群星匯聚的地方,另一個眾星雲集的高校智庫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二大智庫有一個相同之處,就是擁有一位既有學術造詣,又富有人格魅力的領頭羊。

用“著作等身”來評價閻學通院長並不誇張,他目前已經出版的學術專著,譯著、編著就多達20部,獲得的學術獎勵更是不勝枚舉。在教學上,閻學通培養的博士生成材率在國關學界首屈一指,他的博士生畢業生已經成為眾多學校和研究機構的骨幹,被學界稱為“閻家軍”,學生們也親切地稱他為“老大”。

但是,評價一家智庫的水準並不能僅僅看其出版數量,保持學術上的原創性在政策的前瞻性,才是頂尖智庫最重要的使命。

閻學通教授提出的“道義現實主義”將政治領導類型和國家實力作為影響國家對外戰略取向的兩個核心因素。國家實力分為“主導國”、“崛起國”、“地區大國”、“小國”四類,政治領導分為“無為”、“守成”、“進取”和“爭鬥”四類。當國家實力達到主導國或崛起國水準時,道義的有無與水準高低對國家戰略的效果,特別是建立國際規範的效果,具有重大影響。他認為中國應以“公平”、“正義”、“文明”的價值觀指導建立國際新秩序。

“道義”是一個相對主觀的東西,想要量化有非常大的難度。但是“一個東西的價值,或者對我們有用沒用,跟做它難不難,畢竟是兩碼事,這是有關係的。”一位學者如此評價這套理論的重要性。

在共建“一帶一路”過程中,中國將堅持正確的義利觀,道義為先、義利並舉,向發展中國家和友好鄰國提供力所能及的幫助,真心實意幫助發展中國家加快發展。相信未來中國採取“講道義”的現實主義外交思想應是一個主流趨勢。

世界和平論壇——迫切需要的一種冷靜聲音

舉辦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大型活動是評價一個智庫國際化水準的重要指標。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舉辦的“世界和平論壇”(World Peace Forum)是中國第一個高級別非官方國際安全論壇,創建於2012年,已連續舉辦3屆,現與“慕尼黑安全政策會議”和“香格里拉亞太安全對話”齊名,成為世界三大國際安全論壇之一。

論壇宗旨是為世界各國戰略家提供一個討論國際安全問題的平臺,就如何應對全球性或地區性的安全威脅,如何加強國際安全合作,討論我國關切的安全議題,宣傳中國的安全主張,從而提高我國在國際安全問題上的話語權。

世界和平論壇

首屆論壇舉辦時,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及秘魯、馬來西亞、巴基斯坦、法國、日本、俄羅斯、歐盟等七個國家和地區的前任領導人出席。第二屆論壇舉辦時,時任中國國家副主席的李源潮和獅子山現任總統科羅馬、蘇利南現任總統鮑特瑟出席了會議。此外二、三屆論壇還邀請了日本前首相鳩山由紀夫、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布熱津斯基、前總統安全顧問哈德利。

今年的“第四屆世界和平論壇”將在6月底召開,主題為“同舟共濟:理解、協商、互助”,對比前三界的主題“各方共贏:和平、安全、合作”、“世界變革中的國際安全:和平、發展、創新”、“追求共同安全:和平、互信、責任”,可以看出世界局勢微妙的變化。

傅瑩女士最近在一次學術研討會上提到:“在美國智庫和媒體看來,正是因為中國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無論做什麼都會引發美國的關注和疑慮。雙方在南海、網路安全、高科技和軍事等領域出現的分歧和問題都容易被放大和政治化。”她建議,中美需要開展更加有效的溝通;中國需要更快地適應新型大國的地位,學會及時和清楚地向世界闡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圖。

這個觀點其實也反映出了一個社會現狀:一方面,輿論在一些偏激情緒的影響下充斥著互疑和提防,另一方面,亟需通過對話和協商的機制,來管控危機、增信釋疑。在這種國際輿論下,“世界和平論壇”代表著一種友好而冷靜的聲音,多國智庫代表的參加和討論將會産生巨大的現實意義,成果值得期待。

三刊三會——打造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矩陣

除了“世界和平論壇”這個具有國際影響力、社會影響力、政策影響力的大型論壇之外,當代院還有會定期舉辦各種學術會議以及出版學術刊物,主要概括為“三刊三會”——三刊:SSCI學術季刊The 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簡稱CJIP)、《國際政治科學》(季刊)、《清華大學國際安全論壇研究報告》;三會:連續舉辦四屆的“世界和平論壇”,連續舉辦7屆的“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連續舉辦12屆“清華國際安全論壇”。

CJIP始終致力於推進國際關係領域系統與嚴謹的學術研究。它所刊登的大多數文章都與中國國內、國際事務密切相關,併為全世界的中國問題研究者提供最前沿的資訊與靈感。自創刊以來,經過8年篳路藍縷的發展與革新,CJIP業已成為在業內享有高度讚譽的公共平臺,成為目前中國國際政治類期刊在國際同行中影響因子最高、認可度最大的專業出版物。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術共同體年會”是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者的年度大Party,每年會吸引上1000位以上來自全國及海外的學者參會併發表論文,創造了國內同類型學術會議之最,是中國政治學與國際關係學界規模最大、代表性最廣泛和最具影響力的學術年會,被稱為中國版“美國政治科學協會年會”(The Annual Conference of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APSA)。很多參會學者也感慨:“中國就該有這樣一個行業盛會。”

“清華國際安全論壇”每年不定期舉行兩到三次研討會,邀請十名左右專家就當前熱點議題做報告,同時接待媒體採訪。每次研討會聽會人數逾百人,後續報道都在三十篇左右。由論壇衍生出的《清華國際安全論壇研究報告》每年不定期發表兩到三份政策報告。如,閻學通教授主持了有關對美地方共公外交工作的研究,于2014年5月率團訪美;10月組織“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專家研討會”,11月完成《關於加大對美國地方工作,充實“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建設”的建議》的政策報告,其觀點在業內引起關注和探討。如,12月《公共外交季刊》刊文比較南韓地方外交的模式與經驗;《世界知識》發文探討“城市外交”的特殊作用。自2010年建院以來《報告》共發表8期,較有影響的包括《建設一個不使用核武器的世界》、《建設碳排放公正的世界》、《建立“中美俄東盟安全合作組織”》、《構建一個和平的中東》、《構建天下有治的國際體系》等。

中國新型智庫建設還處在相對粗放的階段,各個智庫都在探索適合自己的模式,如果説良好的媒體和社會影響力決定智庫能走多快,那麼深厚而紮實的學術基礎就決定了智庫能走多遠。

在學術基礎之上,定位也非常重要。當代院的期刊和會議帶有明顯的偏好或定向,即有“方法論的自覺”,這是區別於其他國際關係領域智庫的最大特點。堅持用科學的方法去剖析現有的政策,提出新的建議,也正是院訓“利科學之器,尋天下之理”的根本。

審慎對待“智庫熱”:積極互動但絕不跟風

在這一波智庫熱潮中,“轉型探索”成為一個重要關鍵詞。前有人大重陽、盤古智庫等新型智庫不斷嘗試創新、不斷累積社會影響力。後有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啟動新型智庫建設,組建11個專業型智庫,運作機制和薪酬標準都有很大創新。

面對這樣的現狀,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給人的感覺是“沉穩,自信”。面對智庫崛起的浪潮,當代院的回答是:智庫的作用不是創造性的論證政府的政策,而是提出調整和改進政府政策的思想和措施。一句話,智庫要冷靜地“想”在政府和公眾前面才能體現前瞻性與自身價值。

一直秉承著這種思路,當代院提出了眾多“想”在前面的意見:2014年5月出版的《改革創新:打造中國外交新機制》就首先提出:中國必須實施大國外交,其海外利益的迅速拓展需要全球外交,實現民族復興的任務需要政治導向型外交;同時中國經濟社會轉型也要求外交改革跟上國內治理現代化的步伐。11月28日,習近平主席在“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中強調:中國必須有自己特色的大國外交。我們要在總結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豐富和發展對外工作理念,使我國對外工作有鮮明的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主動謀劃,努力進取,積極推動對外工作理論和實踐創新,提出和貫徹正確義利觀,以“親誠惠容”和“真實親誠”的道義理念為方針指導周邊和對非外交工作。此後,《中國黨政幹部論壇》、《世界知識》等學術刊物紛紛刊文熱議中國外交“奮發有為”的新常態。

(感謝清華大學世界和平論壇秘書處王鵬特別支援)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