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智庫熱點新聞追蹤》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摘譯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庫觀點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發送。期盼得到讀者的支援、批評和建議。
中國擺脫了百年前被列強侵佔的恥辱,表達了改革世界秩序的期望。烏克蘭危機對歐洲乃至世界秩序産生的影響不可忽視,充滿不確定性的世界秩序將緩慢變化。中國在南海的島礁建設,引發了美國智庫的關注,主張美國在南海問題上對華採取強硬手段的聲音不絕於耳。烏克蘭危機之後,俄羅斯轉向亞洲,有學者主張日本不能完全依賴美日同盟的安全庇護,應保持與莫斯科交流渠道的暢通。歐盟應該與東歐國家開展戰略合作還是採取制約平衡,這將是一個繞不開的邏輯起點。當前,有關“新冷戰”的言論把俄羅斯和西方之間的大規模競爭解釋為冷戰的回歸,然而“新冷戰”真的到來了嗎?中俄關係發展前景良好,但是中俄友誼是否真的堅不可摧?本期文章所展現的視野將為我們觀察和判斷上述問題的前景提供有益參考,特予以摘譯推薦。
世界秩序
美國蘭德公司:中國對世界秩序新展望(05.21)
一戰時,中國付出了巨大的人力資源卻遭遇到了山東問題的外交失敗,百年後的今天,情況有所改變,依靠戰後美國建立和維持的世界秩序,中國日益成長為世界大國之一,不過中國並未過多地參與全球事務。現今中國的態度則有所變化。雖然中國尊重現有的國際規則,重視國際社會的穩定,真誠地希望能夠為困擾全球的問題做出貢獻,但對國際秩序有著自己的考慮。中國擺脫了百年前被佔領的恥辱,但依然對於美國及其盟友拒絕給予其在塑造世界秩序中相應的地位而感到不滿。(羅燁摘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烏克蘭危機動搖全球秩序(05.17)
烏克蘭危機不僅關係到歐洲,還對全球格局産生了影響,將引發長期競爭,但結果還未可知。烏克蘭危機暴露了歐盟缺乏戰略思考和快速行動的能力。危機中的軍事行動則凸顯了北約、美國,而非歐盟的重要作用。西方對俄羅斯的經濟制裁和政治孤立並不能實現既定目標,但與俄羅斯領導人談判並做出妥協,將給歐洲領導人帶來極大風險。因此,在可預見的未來,歐洲不可能會有穩定的安全秩序。
全球秩序將會緩慢變化,在變化過程中充滿著不穩定性:有野心的競爭者們展開不同層次的力量角逐,而現有的治理體系可能無法保證地區穩定。(洪葉摘譯)
中美俄研究
美國史汀生中心:重塑美國核政策,維護國家安全(05.14)
美國當前的核政策仍被束縛在冷戰的思維中:核武器具有無所不包的效用,可承擔一系列政治和軍事功能。這種思維指導下的核政策,使得美國長期在資金乃至地緣政治方面損失巨大。
作者認為,鋻於美國在常規武器領域具有絕對的主導權,核武器本身除了制止對美國及其盟友的核攻擊之外並無其他軍事作用,且在防禦、制止、壓制、承諾等戰略光譜中比常規武器的作用更為遜色。
因此,美國如果要完善軍事政策,則首先要弱化其對核武器的過度重視,並將核武器政策的重點放在建立一個盡可能消除核武器威脅的世界上。其次,核武器的使用能且僅能作為對其他國家使用核武器的應急反應。(張亮摘譯)
美國哈德遜研究所:奧巴馬政府就南沙問題攤牌中國(05.20)
美國的下一場戰爭也許不會在中東,也不會在烏克蘭,而很有可能發生在偏遠的南沙群島。奧巴馬政府的戰略撤退可能加大了衝突發生的風險。由於具備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南沙群島很早就成為了中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的爭奪之地。2012年,習近平支援了中國對南沙的具體要求。我們可以觀察到,中國不是要簡單的再造南沙而是要通過武力來維護其主權。雖然在菲律賓和其他國家的要求下,美國對這一舉動進行了基於國際法的反對,但很大程度上仍然保持中立,並且冀圖一些外交辭令就能夠解決這一問題。然而,事實並不如此發展,美國也只好進行了相應回應:派遣軍事力量對中國的行為進行抗衡,但是這一行動的目標仍不明確。總的看來,美國就南沙問題與中國攤牌是美國對華政策與現實脫鉤的結果。(羅燁摘譯)
美國蘭德公司:中國建島引恐慌,美國宜乘勢而動(05.18)
近日,有報道稱美國正在考慮向中國宣稱擁有主權的南海海域派駐海軍和空軍,展示航行自由。早些時候,美國總統奧巴馬已經對北京在南沙群島的行為表示了批評,而中國政府也對此回應稱,其在南海的行為是合法合理且無可指摘的。由於海軍和空軍力量的限制,中國無法直接對南海進行管控,在這樣的條件下,建立人造島嶼就成為了唯一可靠的選擇,但此次行動的規模之大已然引發周邊國家的恐慌。中國此舉一方面是因為南海具有較豐富的石油和海洋資源,另一方面也是因為這片海域具有較為重要的地緣戰略優勢。除在戰略上進行擴張外,北京也十分注重方式方法,希望能夠維護該地區的和平與穩定。對此,作者認為,如果美國不太可能阻止中國的行為,可以採取行動來為其增加阻力,因為美國在這一地區有著強大的安全和聯盟系統。美國可以通過提升其在亞太地區的地位,及抑制中國的戰略優勢等手段,維護美國的利益和東南亞地區的穩定。(羅燁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美國應對中國採取更強硬的立場(05.20)
作者認為,美國應該少把中國視為貿易夥伴,多將其視為威脅。在過去一段時間內,中國一直希望美國能撤出亞洲,並將美國視為其建立地區霸權的一大阻礙。因此,美國應從現在起做足準備,以抵抗中國帶來的壓力。這些準備包括,增強美國軍事實力,加強其與地區盟友之間的經濟和軍事聯繫。此外,美國還應採取其他必要措施保持其在亞太地區的長期存在。(洪葉摘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俄中對話:絲綢之路與歐亞經濟聯盟(05.15)
俄羅斯總統普京和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簽訂了多項協議。其中簽署的最重要的文件是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和歐亞經濟聯盟建設對接合作的聯合聲明。兩大項目的結合對於俄羅斯和中國來説都有許多好處:俄羅斯可以從絲路建設基金中獲得其發展農業所需的基金,而中國可以獲得通往歐洲的可靠通道。如果目標得以實現,那麼俄中將在中亞地區實現良好的合作模式:俄羅斯保障安全,中國推動經濟發展。(洪葉摘譯)
美國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美國處理對華對俄關係需拋棄一味指責
中國和俄羅斯在國家利益和外交風格上表現出了日漸增長的趨同性,主要表現在兩國經常聯合起來在聯合國安理會上投否決票,兩國領導人的個人友誼日益增進。
美國官員經常批評俄羅斯和中國的行為。例如,2009年奧巴馬諷刺普京“一隻腳還在冷戰時代”。2013年奧巴馬指責俄羅斯站在“歷史的對立面”。美國對中國的批評也是如出一轍。在談到中國在現行國際體系中的角色時,奧巴馬説“中國過去三十年都在搭便車”。當中國嘗試建立規則,為世界提供公共産品時,卻被美國人告知中國的標準沒有達到美國人的要求。
中俄兩國人民對美國人的優越感具有強烈的敏感性,他們視美國的蔑視為對本國尊嚴的攻擊。因此,要想處理好與中、俄的關係,美國方面必須理解中俄的真正動機,與中俄兩國展開更為有效的接觸,將辯論的焦點放在具體政策議題上,避免進行一味的批評。(趙建偉摘譯)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兩岸各懷心事(05.15)
台灣對大陸的反應模式在馬政府時期進入了一個非常被動、應激的狀態中,主要的精力都放在解決未曾預期的問題上,如台灣是否加入亞投行或大陸的M503航線等。各方對未來的困難其實都有心理預期。國民黨試圖進行改革,朱立倫訪問大陸並進行了習朱會。北京方面致力於與國民黨合作,阻止2016年台灣大選後民進黨重新掌權,最重要的輔助手段應該是擴展台灣的國際空間,例如亞投行成員可以允許非主權行為體加入等。而民進黨方面也在爭取六月份蔡英文訪美之前明確自己的大陸政策。(陳宇慧摘譯)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