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智庫熱點新聞追蹤:習近平治下的中國

發佈時間: 2015-05-29 13:46:18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    責任編輯: 張林

編者按:《智庫熱點新聞追蹤》是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摘譯和整理的一份全球智庫觀點集。自2014年11月起,不定期發送。期盼得到讀者的支援、批評和建議。

2015年第3期,總第6期

近期,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為各大智庫討論的焦點之一。圍繞美國是否應加入亞投行、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的目的、以及中國支援建立亞投行的動機等問題,本期《追蹤》從多個角度展現了智庫學者的觀點。例如,有學者認為,美國只有加入亞投行才能從中獲利,相反,有觀點認為美國國會不應批准加入對現行秩序構成挑戰的亞投行。有歐洲學者對歐洲國家爭前恐後加入亞投行表達不滿,認為歐洲才是最需要基礎設施投資,推進地區一體化的地方。相反,中國學者認為歐洲國家加入亞投行有利於分享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對於發展何種形式的歐伊(朗)關係,新任以色列總理的施政挑戰,國外智庫對中國軍事現代化和國家安全的評估等問題,本期文章所展現的視野將為我們觀察上述問題的前景提供有益參考,特予以編譯推薦。

美國史汀生中心:變革的時代(3.20)

容安瀾認為,在台灣“9合1”選舉和去年的“太陽花學運”等事件之後,國民黨2016年的失敗幾成定局,因此大陸方面也應該反思過去幾年對臺工作的問題和經驗。當前,幾乎所有政治勢力都在上述前提下重新準備和佈局,而島內藍綠陣營也在這種局面下開始新一輪競爭。(陳宇慧摘譯)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習近平治下的中國:中美關係的未來(3.13)

陸克文發表了三篇共一個系列的演講,主旨是關於中美關係未來、雙邊利益、戰略意圖和各自對雙邊關係的影響。(陳宇慧摘譯)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克裏米亞入俄一週年:俄羅斯何去何從?(3.18)

作者安德魯·卡欽斯(Andrew C. Kuchins)從兩方面要素回顧了克裏米亞事件一年來的發展,認為俄羅斯的政治立場使普京“政治強人”的形象在俄羅斯民調中廣受讚譽,而同時俄羅斯在過去一年的經濟情況卻收縮劇烈。對於奧巴馬和歐洲政治家們而言,普京治下的俄羅斯已經成為一個進退維谷的巨人。數次停火之後的反覆升級已經使這裡成為戰後硝煙最瀰漫的地區。作者認為,不應該期待美俄關係變壞,但是目前並沒有解決問題的良方。目前,只能期待明斯克第二次停火協議能夠實際生效,但是前景並不樂觀。如果這一協議破裂,作者認為不再會有第三次停火協議,而彼時將會導致俄羅斯和西方的關係急劇惡化,甚至不排除重回冷戰的可能性。(陳宇慧摘譯)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美國的戰略困境——面對修正主義的俄羅斯(3.18)

該文是布熱津斯基在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布熱津斯基地緣戰略研究所發表的演講。

布熱津斯基開門見山地指出,美國當下應該主動介入、影響烏克蘭事件的進程,而不是被動的反應。布熱津斯基引用了普京在2007年慕尼黑安全會議上的發言,指出從那時到今年二、三月,普京已經勾勒出一個新的俄羅斯,這個新形象以舊式民族主義的情緒為基調,關注地位與權力,言行間充滿怨氣。布熱津斯基説,如果俄羅斯照此行事,那麼巴爾幹地區無疑將成為下一個目標。普京意在恢復的不只是蘇維埃時期的俄國,而是沙皇俄國。因此,西方必須嚴肅對待。俄羅斯內部又在發生什麼呢?其經濟正在迅速滑坡,社會也在面臨一系列問題,加上西方的制裁更是雪上加霜。普京本意在構建一個歐亞經濟聯盟。但是獨聯體國家不光可能與西方合作,還會受到東邊來自中國的邀約。

而俄羅斯面臨的局面和西方是近似的——捍衛的利益正在受到威脅。可靠的資訊顯示俄軍甚至沒有實力與西方進行一場地區性高烈度戰爭,更別提全面對抗了。俄軍要想達到西方軍事力量,至少需要全面準備三到四年的時間。這一點與1938-1939年間的情形驚人相似。但是,普京決意行動的話,西方仍無法阻擋,因此現在的局面是非常脆弱的。

美國可能給烏克蘭一些軍事援助,但實際的僵局與一年前相比很難有大進展;美國也可以選擇私下給莫斯科方面警告,或者在某些領域加大制裁力度,這一點上兩黨是有共識的;同時,為了緩和危機,美國應該明確向俄羅斯宣示烏克蘭應該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歐洲國家,一個民主的歐盟國家,其北約成員的地位可以再商榷——從地緣戰略來説,這樣北約和俄羅斯的關係就像美加關係一樣,前沿離首都都不太遠。這一點也是和烏克蘭最新的民調相符的。

當下,只有美國才能為俄羅斯開出這樣的條件,北約、德、法都遭到了普京的冷遇。而美國在這一方面進行努力,捍衛本國和盟友的利益將被證明是值得的。(陳宇慧摘譯)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變革中的阿富汗(3.19)

該報告分析了2015年阿富汗各項軍事和民事改革中的得失、變革期的各種走向和當下援阿的各種內生風險。報告集中于美國在阿富汗的經驗教訓,以及美國及其盟友撤軍之後阿富汗面臨的主要問題。文章回溯了10多年來阿富汗戰爭的歷史,研究了阿富汗政府的傾向和問題、阿富汗安全力量建設的進程,以及阿富汗經濟中正在擴大的危機因素。報告涵蓋了幾乎所有相關主要軍事力量和民事因素,深度分析了阿富汗由於缺少政治團結、赤字上升、權力掮客和腐敗橫行等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陳宇慧摘譯)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關於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的專訪(3.20)

研究員們集體分析了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下文稱“亞投行”)的相關問題。關於成立亞投行的必要性,專家認為並不是很清楚。亞洲開發銀行認為,亞洲援助資金和所需資金之間的缺口至少達8000億美元,而世行和亞洲開發銀行所提供的資金雖然巨大,但也遠遠不能將其填補。故而迅速發展的亞太地區確實需要新的資金注入。但是亞投行的具體運作細節還需要商榷。美國支援這樣的新投資機構,但是對其管理和借貸標準持保留態度。這種糾結的心態一直受到批評,而其歐洲盟國的積極性在美國看來始料未及。專家估計,中國成立亞投行應該是對停滯不前的IMF配額改革和在世行、亞洲開發銀行中不相稱地位等問題的一種回應。美國繼續採取反對立場並無益於阻止其他盟友的加入。美國應該參與其進程,但由於國內政治的程式不太可能成為其創始國。這可能是新一輪經濟體系建設和不同區域經濟機制競爭的開始。(陳宇慧摘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俄羅斯對華政策:關鍵角色與政策制定過程(3.05)

本文通過在2014年底對官員、企業家和莫斯科學者的一系列訪問,研究了俄羅斯制定對華政策中的關鍵因素和利益攸關方。作者回顧了俄羅斯“向東”的歷史,認為俄羅斯從幾乎“忽視”中國到如今利益的爆炸性增長經歷了一個過程。

同時,作為最高領導人,普京在構建對華政策框架的過程中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這一點和美中關係裏奧巴馬的作用是完全不一樣的。普京的世界觀和對華政策管理風格中有五大因素不可忽視:歐洲中心主義、反美主義的上升、與習近平的友誼、對亞洲缺乏了解、對長期夥伴商業利益的重視等。

另外,俄羅斯的官僚集團在處理對華關係上作用不容忽視。作者分析了俄羅斯外交部和駐華使館、商務部等的人員數量、背景等。並表示地方政府也在俄中關係中産生了影響。此外,軍工複合體、軍界、學界、商界也都是兩國關係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文章呈現了俄羅斯在制定對外政策方面的複雜性,各種因素交織在一起,某種程度上可以解釋俄羅斯在亞洲行動的詭異性,以及為何俄羅斯期待借中國發展的東風促進本國利益的意圖並不成功。(陳宇慧摘譯)

日本防衛研究所:2014中國安全戰略報告(3.13)

報告認為,中國國內的不穩定因素非常多,並且還在持續增加,所以黨對於武裝力量的加強勢在必行。日本在進行對華武裝力量的交涉時,首要的打交道對象依然是中國共産黨,有必要對新成立的中央國家安全委員會接觸,發揮高層危機管理機制。兩國目前都在推動新的安全架構建設和新的安全觀,以後,中日之間的外交和防衛交流渠道也將呈現多樣化趨勢。在驗證諸種推動雙邊關係穩步發展的渠道的同時,報告認為,日本加強與中國的溝通將變得更為重要。(陳宇慧摘譯)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美國武器輸出獨領風騷(3.16)

美國作為世界上主要的武器輸出國之一,通過大量出口鞏固了其領導地位,其中海灣國家和亞洲國家為其出口增長做出了貢獻。本文分析了從美國進口武器國家的購買情況。(羅燁摘譯)

美國蘭德公司:中國軍事現代化轉型未竟之路(3.18)

該報告主要討論了中國軍事力量的優缺點。各界對此反應不一,部分媒體認為中國軍力尚不足以構成對美國的威脅,但事實上,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在軍事現代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其執行力仍有待提高。本文從保衛邊界、執行與台灣相關任務等八個方面對其進行了分析。(羅燁 摘譯)

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2015年,人民幣該不該貶值?(3.18)

一般而言,提升國際競爭力,除了提高生産率,還可以降低工資或者貨幣貶值。給定生産率,更低的工資或者更便宜的貨幣,帶來更低的出口品價格和進口替代品價格,提升本國産品對外國産品的競爭力。在2015年中國經濟漸入轉型的關鍵之年,為進一步提升國民經濟活力,人民幣是否應該貶值呢?本文即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羅燁 摘)

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過早去工業化(3.22)

近幾十年來,去工業化趨勢已經出現,介於工業化和收入之間的“駝峰型”關係已經下移,並逐步回歸本源。這意味著與早期工業化國家相比,後工業化國家將很快會以較低的收入水準失去工業化的機會。亞洲國家和工業産品輸出國已幾乎逃過這一劫,但拉美國家卻深受其害。過早的去工業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潛在經濟和政治影響,包括較低的經濟增長以及民主失敗。(羅燁摘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俄羅斯努力建立與亞洲市場的聯繫(3.10)

雖然有大量關於俄羅斯“轉向亞洲”的言論,但對於政府目標與外國投資者需求之間如何相匹配,俄羅斯還面臨著許多挑戰。(洪葉摘譯)

莫斯科卡內基中心:被忽視的危機:核軍控歷史的終結?(3.16)

核軍控體制正面臨瓦解。急需研究有關於這一領域的新形式、新觀念和新方法,以使得核軍控體制能夠更好地適應現實情況。(洪葉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發展超越核協議的歐伊關係(3.12)

從本質上看,與伊朗簽署核問題全面協議並不是最終目的,而是歐盟在該地區實施有效政策的必要條件。(洪葉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與伊朗開展更廣泛合作符合歐盟戰略利益(3.18)

雖然歐盟與伊朗達成核協議將是一項重大外交成就,但是在處理與伊朗關係的時候,歐盟應立足長遠,而非局限于伊核問題。(洪葉摘譯)

美國進步中心:美土關係:進一步,退三步(3.12)

土耳其總統埃爾多安和他的正義與發展黨的所作所為正在危害土耳其與美國、西方的關係。(洪葉摘譯)

美國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美國應與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開展合作(3.16)

美國關注中國在亞投行的主導權是合理的,但解決方法應是加入該機構。美國應該鼓勵其盟友加入亞投行,以制止任何中國“倔強和麻煩”的行為。(洪葉摘譯)

台灣遠景基金會:近期中國大陸南海政策微調之研析(3.13)

中國政府首次將南海評估為中國核心利益(就像西藏、台灣和新疆問題)。這開始於2010年3月美國政府官員訪問中國之時。在那之後,中國的南海政策一直圍繞著四個原則:(1)堅持九段線的説法;(2)堅持與直接相關國家進行雙邊談判;(3)反對“國際化”南海爭端;(4)在南海中顯示中國的實際存在。面對越來越多的外交緊張局勢和2014年越南反華抗議及菲律賓南海仲裁案帶來的高昂成本,中國政府開始對其南海政策進行“微調”,更謹慎地進行南海爭端的外交工作。(洪葉摘)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歐洲主要國家加入亞投行的原因(3.18)

英法德意紛紛加入亞投行原因是多方面的:第一,歐洲國家雖然也是美國的傳統盟友,但在國際事務中的獨立性更強,影響力更大;第二,英法德意歐洲大國對美國主導世界銀行、IMF等國際機構,獨攬全球治理話語權的做法心生不滿;第三,加入亞投行有利於歐洲分享亞洲新興經濟體經濟發展的紅利,促進歐亞之間的投資和貿易,有利於歐洲經濟的復蘇和就業的增長;第四,在未來國際金融領域的變局中,歐洲主要大國誰也不想失去人民幣國際化這個機會。(洪葉摘)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歐洲對壘伊斯蘭國:新安全領導者?(3.12)

上月,法國旗艦航母“戴高樂”號進駐波斯灣,打擊伊斯蘭國。考慮到美法兩國在十年前伊拉克戰爭期間結下的仇怨,本次法國旗艦航母出現在波斯灣地區具有特殊的意義。這也意味著歐洲對伊斯蘭國安全威脅的等級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方若冰摘譯)

美國德國馬歇爾基金會:土耳其的新導彈:國防現代化還是政治聲明?(3.12)

針對即將採購的導彈防禦系統,安卡拉最近正在釋放一些混合信號。該防禦系統是會按慣例被授予一個北約盟國的防務承包商,還是被授予一個中國公司?作者認為土耳其決策者並沒有充分理解這個決定對新舊世界聯盟可能帶來的潛在影響。(方若冰摘譯)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讓我儘量把這事兒説糊塗點兒”(3.11)

本篇作者認為,奧巴馬政府對伊斯蘭國展開無止境的空襲,而國會授權根本限制不了奧巴馬。美國軍方稱,如果對伊斯蘭國的空中打擊能夠取勝,則該勝利最重要的意義是讓伊斯蘭國的意識形態崩潰。然而在誰來宣佈美國及其盟友取勝,以及意識形態崩潰和空戰吃敗仗之間有什麼關聯這兩個問題上,沒人給出合理解釋。(方若冰摘譯)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以色列下任總理的首要任務(3.13)

以色列將於本月17日進行提前選舉,但在下一任政府組閣之前還需要數周時間商定具體合作事務。對外關係委員會邀請五名專家分別從外交、軍事、地緣政治和社會經濟角度分析此次組閣後以色列將面臨的挑戰。(方若冰摘譯)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何為經濟制裁(3.13)

本文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針對經濟制裁的定義,使用時機,其在聯合國、歐洲和美國的應用,“9·11事件”對經濟制裁政策的影響,何為治外法權制裁,經濟制裁的作用以及實行制裁政策所需要注意的事項等內容進行簡要闡釋。(方若冰摘譯)

美國外交關係協會:亞投行:過猶不及?(3.17)

羅伯特·卡恩(Robert Kah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亞投行爭取到了7國集團中的4個國家,這不僅顯示了中國對現存世界經濟秩序的不滿,而且展示了中國在亞太地區扮演領導角色的野心。然而,美國國會容許美國加入亞投行的可能性極小。目前,亞投行共接納30個成員國,而亞太地區最重要的力量——美日韓三國——均不在其中,這主要緣于兩個考慮:一是對亞投行參與的項目映射中國政府的政治目的心存芥蒂;二是擔憂新的基金資助機構對現存經濟秩序和全球治理産生不良影響。雖然中國政府對中國在亞投行的特權模糊其詞,但是美國認為中國無疑在亞投行決策過程中享有強有力的否決權。美國最好的選擇是放棄反對亞投行,允許其他國家加入,並任其“自生自滅”。(方若冰 摘譯)

美國胡佛研究所:量化寬鬆政策將有希望刺激歐元區改革(3.16)

懷疑論者認為葡萄牙、義大利、希臘和西班牙等國作為搭便車者即便面臨重大壓力也對政策改革無動於衷。歐洲央行主席馬利奧—德拉吉(Mario Draghi)做得越多,歐洲政客們就越沒有動力致力於結構性改革。目前歐洲央行通過對抗通縮和增長乏力,其量化寬鬆政策正在降低改革成本。不過,對希臘來説,無論是否離開歐元區,其都將面臨一場混戰。(方若冰摘譯)

澳大利亞羅伊國際政策研究所:全局防禦:重新思考澳大利亞的防禦戰略(3.13)

作者指出歷屆澳大利亞政府沒能對國防戰略進行有效定義。澳大利亞需要能夠應對來自不同領域威脅的防禦戰略。文章指出了澳大利亞國防的六大缺點,特別提出澳需要一支多面手空軍防空部隊。(方若冰摘譯)

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論網際網路的本性(3.16)

本文檢驗了網際網路技術的三種本質特性。當下的政策選擇有能力完全改變網際網路的未來,決策者可通過對網際網路這些恒定特性的了解,將這種技術為己所用。(方若冰摘譯)

加拿大國際治理創新中心:英國突破華盛頓全球經濟事務束縛(3.17)

繼法德意三國之後,英國首相卡梅隆宣佈加入亞投行這一決定解圍了全球政策制定的常年困局,並將促進全球分治。(方若冰摘譯)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英國何以擁抱中國崛起?(3.16)

新進的亞投行事件反映了國際治理的新趨勢。英國歷史悠久的軟實力與中國眼下注重的硬實力,使中英兩國具有成為互補合作夥伴的條件。(方若冰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G7大佬結夥加入亞投行釋放了什麼資訊?(03.17)

自去年10月亞投行宣告成立之後,G7集團成員國的態度就成了世人關注的焦點。美日首先成為公開的反對派,理由諸如對融資審查及組織運營不放心,達不到滿足社會和環境需求的水準,可能會成為中國外交政策的新工具等。實則背後原因路人皆知:不能容忍對美國地位和現行秩序的挑戰,特別是由中國所主導的權力轉移。(方若冰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G20中的中國角色(3.18)

2014年的G20布裏斯班峰會被稱為金融改革的里程碑,FSB為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G-SIB)設立了全球一致的標準,並將影子銀行提到監管重點。針對30家G-SIB經營損失的解決方案,FSB提出了“全部損失吸收性資本”的新概念,同時還包括了一份協議,明確一旦有機構獲得銀行集團的控制權之後,不能在衍生協議項下清算他們的擔保品。除此之外還包括引入新的杠桿和流動性指標,新的杠桿比率要求銀行保持至少相當於總資産3%的資本金,且不考慮風險權重。這個決議被形容為是一個“分水嶺時刻”。(方若冰 摘)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中國面臨的氣候危機與氣候正義的缺席(3.18)

在國際氣候變化談判中,中國作為77國集團的一員和發展中國家利益的代表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發展中國家集團中最重要的排放國,國際義務要求中國削減其二氧化碳排放量,這是中國當前面臨的巨大挑戰,同時,中國也要擔負其國內的責任,滿足數億人口的發展需要。(方若冰 摘)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朝鮮人權問題和“保護的責任”(2015.03)

去年,由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立的朝鮮人權調查委員會指控朝鮮政府長期踐踏人權,構成反人類罪。據此,該調查委員會成功將朝鮮人權問題提上國際議程。數月後,聯大和安理會也加入到朝鮮人權審查行動之中。本文分析了聯合國調查委員會對朝鮮進行人權調查的背景與過程,展示了其與“保護的責任”之間的關係。作者認為,在尋找解決朝鮮人權問題的有效方式上,國際社會面臨著強大阻礙。因此,作者建議,在聯合國安理會採取更加溫和的方式與中國接觸並與之建立信任關係。(趙建偉摘譯)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伊朗油氣行業的前景(3.05)

伊朗油氣行業對其國家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該行業的未來不僅取決於國際制裁是否以及最快多久被取消,而且取決於伊朗是否已經做好準備將油氣行業開放給國際石油公司。近來,國際油價下跌可能意味著伊朗油氣行業對投資者的吸引力大為減少,即使國際制裁被取消。

魯哈尼領導下的伊朗政府聲明增加經濟活動中私營部門的參與力度,但是該聲明能被採納多少仍不得而知。伊朗亟需來自國際石油公司的技術和資本。儘管伊朗國內對此抱有極大興趣,但是很明顯,國際石油公司只對有利可圖的行業感興趣。

伊朗表示,它可以通過向歐洲出口液化天然氣,幫助歐洲打破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過度依賴,並建議修建多條油氣管道線路。然而,隨著國際油氣價格的下跌,歐洲國家並不願承諾如此大規模複雜的投資。(趙建偉摘譯)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歐洲需要“歐”投行,非“亞”投行(3.20)

如果從天上看歐洲的所作作為,確實令人匪夷所思。如今的歐洲亟需大量的基礎設施投資,更好地促進歐洲一體化;受舉債之苦的歐盟成員國已經開始變賣公共財産;如今的歐洲提倡金融和財政透明,頂著極大的風險看著資本流向低標準國家。然而,還是這片大陸,還是這個歐洲,卻快速奔向由中國發起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參與亞洲持續增長的融資。(趙建偉摘譯)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