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中國網與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聯合發佈《智庫熱點新聞追蹤》報告,報告由北京大學國際戰略研究院摘錄編譯,內容涵蓋國際各大智庫對涉及中國、美國對外關係、日本問題以及涉及世界各重要區域相關問題的研究。
2015年第6期,總第9期(上)
一、對華研究
美國蘭德公司:中國拓展對非關係及其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4.22)
雖然近年來,中國對非貿易的發展使得中美在非的商業競爭進一步激化。但長遠看來,保持中美在非洲的合作是很有必要的。作者建議,美國應該保持高瞻遠矚的姿態,就一些中美雙方共同關注的利益問題展開接觸。這些共同的利益包括:增加非洲的基礎設施建設、打擊暴力極端主義、致力於非洲大陸的經濟和政治穩定。總的來説,在非洲安全問題上美國應尋求機會與中國開展合作,避免將兩國低水準的競爭關係上升至雙邊戰略緊張局面,因為中國發展與非洲國家的關係並非是對美國利益的戰略威脅。(羅燁摘譯)
美國卡托研究所:中國自由貿易並不是對美國自由貿易的威脅(4.22)
關於TPP的爭議甚囂塵上,許多專家認為組織這所有協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中國在本地區經濟中一家獨大。實際上,貿易協定運作的機制與彼此之間的聯繫,遠遠不同於上述爭論。自由貿易的一大優點在於其共用性。如果中國引領的貿易協定能幫助亞洲發展經濟,美國也能從中受益。
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貿易談判主要是2012年開始啟動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其與TPP看似存在競爭關係,實則並不是TPP的威脅。實際上,兩者的存在休戚相關。因此,美國人不應該對這一動議心懷戒懼。尤其重要的是,中國追求自由貿易對於美國價值觀來説並不是壞事,而且RCEP尚未進入到落實階段,具體細節還有待觀察。但是總體來看,中國的貿易協定與已知其他國家的貿易協定並無根本性區別。中國也在爭取開放越來越多的行業和領域。另一個很重要的地方是,中美兩國對於貿易治理的看法不盡相同,中國的RCEP並沒有要求參與方執行一致的貿易標準。而反過來講,美國主導的貿易協定也不是盡可能促進貿易繁榮,相反卻帶有利益集團的壓力。除此之外,美國反感中國主導的貿易協定也帶有外交層面的考慮。認為這也是與中國競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過分在意對外政策可能會有損經濟利益。綜上所述,中美兩國不應該拘泥于TPP和RCEP的區別,而是應該站在更高的全球視角上,發展自由貿易。(陳宇慧)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國際貿易體系的力量更疊(5.07)
發展中國家尤其是中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的崛起,意味著上世紀70年代建立的國際貿易條款需要做出相應改變,原有“南北貿易”以及“中心與邊緣貿易”的格局將向“南南貿易”方向轉變。(張亮摘譯)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美國會否為了台灣與大陸一戰?(5.05)
作者認為,隨著中國經濟和整體國力的增長,在台灣問題上開戰會使得美國承擔和中國等量的風險,因此美國必須慎重考慮。(方若冰摘譯)
澳大利亞洛伊國際政策研究所:中國該學做亞投行領導者了(5.05)
在亞投行外交獲得成功之際,一系列新的問題浮現,亞投行使用的貨幣、官方語言、與發達國家的非政府組織打交道的方式、處理壞賬的辦法等都會成為中國的難題。(方若冰摘譯)
二、美國對外關係研究
英國國際戰略研究所:重塑美國與古巴的關係(5.05)
自從去年12月美國總統奧巴馬和古巴領導人勞爾•卡斯特羅宣佈兩國解除敵對狀態後,美國和古巴的關係就逐漸回暖。在教皇方濟各的斡旋以及雙方長達18個月的秘密談判下,雙方同意互相釋放政治犯、重建外交關係。兩國關係的重塑趨勢也受到大部分加勒比地區、拉美地區以及美國民眾的支援。(張亮摘譯)
美國卡內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加強美印關係(4.28)
對美國來説,美國從印度的發展中獲益。特別是一個自信、改革的印度對於全球增長,促進市場經濟,維護全球共識和維持亞太平衡都具有重要作用。而印度方面希望美國幫助其實現經濟目標。不僅是莫迪,之前的印度領導人都希望能夠通過美國提升其在亞太地區的實力和經濟戰略地位。
美印合作已不新鮮,但進入21世紀,雙方的合作變得明確而具體。雙方的主要挑戰在於能否從地區層面找到更廣泛的共同利益。首先,就經濟層面而言,美印需要協調各自的貿易協定。美國支援的TPP,印度並不在其中。而東盟支援的RCEP並不包括美國,卻包括中國。第二,印度需處理好與美國其他盟友及安全夥伴之間的關係。第三,雖然印美兩國軍事演習的頻度遠遠超過其他國家,但是兩國缺乏聯合的應急計劃。第四,在東亞,美印應該在金融穩定、清潔能源技術等方面增加基礎性合作。
總之,美印亞洲合作的挑戰更多在於印度的經濟選擇而非其在亞洲的地緣政治發展。如果印度繼續改革,並且保證7%—8%的增長,那麼市場的力量將驅使印度繼續親近美國和亞太地區。如果無法保持這樣的增長勢頭,那麼印度就很難維持與美國在太平洋保持合作的動力。(洪葉摘譯)
美國蘭德公司:靜觀其變——論美國對伊政策(4.20)
伊核框架協議的簽訂給阻止伊朗進一步發展核武器帶來很大希望。但有批評家認為,這一協議的簽訂不會改變伊朗國內政治生態及其在中東的政策,他們甚至對伊朗將變得更加強大(國際社會減輕對伊制裁促使更多資本和資源流向伊朗)表示了擔憂。但本文認為,我們不應該期待奇跡會驟然誕生,因為伊朗的政治系統不會如此容易地發生變化。伊朗和美國都應該耐心等待,不可操之過急。(羅燁摘譯)
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美國在北極理事會的領導地位及其未來(4.22)
2015年4月24—25日,美國將對其未來兩年在北極理事會的主席地位進行預估,目前北極理事會的發展正處於困難期。在歷經了五年的發展後,北極地區的合作由於俄羅斯與西方國家的緊張關係而處於危險之中。但需要注意的是,如果烏克蘭緊張局勢在未來兩年能有所緩解,北極地區特別是北極理事會有可能成為俄羅斯重塑與西方關係的重要平臺。否則,美國需要尋找一個更完善的機制,推動北極地區的發展。(羅燁摘譯)
三、日本問題研究
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安倍訪美成果頗豐(5.04)
上周,安倍對美國事訪問規格頂尖,取得了積極成效,再次印證了美日同盟的重要性,及美日兩國在重要國際問題上的一致立場。兩國還共同提倡全政府範圍的同盟合作,並再次確認了美國在日本長期駐在的承諾。對奧巴馬重申去年關於釣魚島屬於《美日安保條約》範圍的聲明,安倍感到尤其高興。
安倍對歷史問題的態度也受到了各方關注,他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則充滿了個人色彩。他表示了“深深的懺悔”,向二戰期間死去的所有美國亡魂致以深深的敬意和永恒的哀悼。他並沒有表示道歉,但是他注意到日本的“行為曾給亞洲國家人民造成痛苦,我們對此不能回避。”他還明確表示“贊成歷任內閣的立場”,即意指不會變更村山談話和河野聲明。
安倍此行的三個潛在誤區在於:1、並沒有過多著墨于美日韓三邊關係,他也錯過了將2013年發佈的《日本國家安全戰略》中關於將南韓作為潛在戰略夥伴的條款向實質推進的大好時機。2、安倍演講的內容會不會在國內被他本人和幕僚借由語言差異解釋或者刪改為另一番含義呢?3、這次訪問將會提升美日同盟的重要性抑或只是曇花一現?只有美日共同聲明變為現實,安倍所做的所有努力才有意義。(陳宇慧摘譯)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安倍“愉快”的美國之行(5.05)
作者認為,某種程度上,安倍上周的美國之旅達到了預期成效,很可能促成新版美日防衛指針的新進展。然而,安倍對慰安婦問題的説辭,引起了中韓兩國的憤怒,在日本國內也沒有得到好的反響。至於美日同盟的強化,則需要日後美日兩國領導人,政府和民眾的共同努力。(方若冰摘譯)
四、歐洲研究
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英日安全合作(4.23)
本文為英國大選系列文章之一,旨在建議下屆英國政府充分利用日本積極的防務政策,加深英日安全合作。
過去三年中,日本政府採取了更為自信的外交和防務政策,建設性地參與地區和全球事務。日本的外交和防務政策為英日兩國發展更為積極的安全夥伴關係提供了機遇。以往,兩國間的合作較為零碎和低調,如今英國政府應當推進英日兩國更為緊密的安全關係,特別是在國防科技研究、反恐訓練、危機管理、情報共用以及維和與人道主義救援等領域。
兩國的諸多共性促使它們走到一起。例如,同為經濟發達國家、分享共同的政治價值觀、都擁有先進的軍事技術、同樣面臨複雜的安全挑戰、都擁有豐富的海外發展援助經驗等。除此之外,英國在亞洲擁有大量的貿易和投資利益,因此發展與亞洲國家的安全關係就顯得極為重要。中國的崛起、東海和南海的領土爭端、恐怖主義和海盜的威脅等都對該地區的穩定帶來極大風險。然而,英國應對這些風險的能力有限,加之國防預算縮減,因此與日本開展合作將會帶來良好的收益。(趙建偉摘譯)
美國對外關係委員會:英國正在退出世界?(5.01)
英國即將在5月7日進行大選,這場選舉將決定英國在世界範圍內的地位。然而英國內政卻處於混亂之中。第三方政黨,如英國獨立黨和蘇格蘭國民黨,正在打破英國的勢力平衡,托利黨人和工黨正面臨著變數。英國並不是申根國家,和歐洲大陸關係冷淡,作者剖析了英國獨立於世外的原因。(方若冰摘譯)
美國蘭德公司:倫敦來信(4.21)
縱觀英國的外交政策,可以看出其殺伐決斷的睿智和果敢,但同時,由於國內的政治局勢,其外交政策也存在著雙面性,與其不斷發展的外貿相比,其外交政策則顯得軟弱無力,國內各政治派系的爭鬥影響了英國的外交決策。(羅燁摘譯)
波蘭國際問題研究院:斯洛伐克對俄政策的悖論——雷聲大,雨點小(4.27)
在烏克蘭東部衝突加劇的情況下,斯洛伐克總理羅伯特·菲喬(Robert Fico)確認將出席俄羅斯紀念二戰勝利70週年慶典,表明斯洛伐克對俄羅斯的支援。我們發現,在斯俄關係中存在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菲喬表現出對俄的支援力度越大,其越將採取有效措施減少對俄的能源依賴。顯然,斯洛伐克的行為舉止與其政治目標並不一致。實際上,斯洛伐克應當利用烏克蘭危機加快多元化的發展,並改變外交政策模式,平衡來自莫斯科和布魯塞爾的影響。(趙建偉摘譯)
歐洲對外關係委員會:烏克蘭危機後的白俄羅斯(5.05)
隨著歐洲東部局勢的改變,歐盟應調整對白俄羅斯的政策,即從制裁轉向重新接觸。作者認為,過去四年來,歐盟對白俄羅斯的制裁政策並未起到積極效果。實際上,白俄羅斯對俄羅斯的“侵略”行為感到不安,白俄羅斯已經採取謹慎措施培養本國民眾的國家認同,與此同時,俄羅斯的經濟危機使得俄羅斯對白俄羅斯的吸引力大大減少。白俄羅斯似乎也表現出了對西方開放的興趣。鋻於此,歐盟必須抓住這次機會採取建設性手段,調整對白政策。
第一,歐盟需要注意的是白俄羅斯的領導層對深化政治改革並無興趣。
第二,歐盟需要決定是否採取較為含蓄的方式,幫助白俄羅斯加強其國家地位,而不是在民主制方面抱有不現實之期望。
第三,歐盟應找到最佳的接觸方式,加強白俄羅斯的獨立性,增加白俄羅斯對西方的開放程度,以及促進其建立更獨立的市民社會。(趙建偉摘譯)
荷蘭國際關係研究所:面對中東衝突,歐洲大有可為(4.23)
當前,中東動亂給該地區乃至歐洲的安全帶來了諸多挑戰。歐盟可採取積極措施防止衝突升級,並在某些情況下幫助該地區通過建設性的改革,促進衝突的和解。本報告闡述了歐洲政府面臨的六大挑戰,即中東內戰、巴以和平進程停滯、外國士兵參戰(如ISIS)、穆斯林世界分化、局部衝突地區化、獨裁主義抬頭,並針對不同的挑戰提出了實質性的建議。(趙建偉摘譯)
卡內基歐洲中心:歐盟在世界的定位?(4.28)
歐盟目前的國際目標還並不明確,有時表現出的是全球穩定的重要維護者,有時又表現出其視野未超出周邊地區。
從歐盟最重要的幾個外交政策工具在全球的使用情況來看,真正具有全球影響的是貿易。歐盟與加拿大,南韓等較遠的國家之間的貿易協議比其與周邊國家的協議更為深入。而從四種操作層面的工具來看,經濟援助和制裁確實是全球層面的行動,但是確實這四種工具更集中地使用在周邊地區和撒哈拉以南的非洲。而傳統外交工具在2010-2014年間,主要被使用在巴爾幹,歐洲,中東地區。特別是對非洲危機的關切體現了歐洲與非洲的密切關係。而從歐盟領導人的訪問情況來看,一方面表現出對周邊地區的關切,另一方面表現出與世界上主要大國的密切聯繫。
歐盟是否在世界範圍內擴展其影響範圍,一方面取決於其經濟狀況,另一方面取決於其成員對於共同外交政策的重視程度。在接下來的時間,歐盟的成員權重會不斷下降,28個成員國將會花費更多的精力來維持遊戲規則,保護共同利益。(洪葉摘譯)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