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首批18家高校智庫"咨政、啟民、育才"出成效

發佈時間: 2015-05-15 10:20:13    來源: 文匯報    作者: 唐聞佳    責任編輯: 張林

一所有影響力的大學除了教書育人,還有一項重要功能就是為所在城市、國家的發展獻計獻策,體現“智腦”功能。經歷一年半建設,上海高校智庫群終於初現雛形。在昨天的上海高校智庫發展座談會上,上海首批18家高校智庫首度集體亮相。在過去一年裏,它們已經就自貿區改革、科技創新中心建設、城市安全等重大問題開展了數十項咨政研究。這個智庫群和其所帶來的體制機制、組織方式以及人們觀念上的變革,正構成一種前所未有的科研組織形態,把脈中國乃至世界重大問題。

智庫群,一種新型的科研組織形態

上海高校智庫是上海市教委和各大高校共同籌建的、為國家和上海區域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提供決策建言和智力支撐的智庫群。

首批18家高校智庫'咨政、啟民、育才'出成效

2013年11月,首批18家上海高校智庫成立。根據昨天公開的首批智庫名錄,復旦大學佔6家、交通大學佔3家。這批智庫涉及國際與區域政治、教育、法律、社會和公共管理、文化與傳媒、可持續發展等領域。

“經過一年半建設,上海高校智庫群已逐漸成為一種新型的科研組織形態,它打破了傳統的以學科院係為主導的組織模式。”上海市教委副主任袁雯稱,依託高校為智庫提供專門的場地和設備,上海高校智庫實行了以主任負責制為主體的實體化管理體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和人員。在此基礎上,形成圍繞一個問題的跨學科、跨地域的新型科研組織。

作為“智庫中的智庫”,上海還在全國首創為智庫群搭建一個高水準討論平臺——中國大學智庫論壇,秘書處設在復旦大學。

去年12月6日、7日,首屆中國大學智庫論壇年會在復旦大學舉行,主題為“依法治國”。數據顯示,該論壇吸引全國75所高校、近300位專家學者與會,提交了85篇咨政報告。

“點單制”,對接決策需求與學術力量

上海市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執行副主任沈國麟昨天亮出一組數據:上海高校智庫已為國家有關部門提供咨政報告400多篇;有200多篇被採納,獲國家相關領導38個重要批示,並要求有關部門予以跟進、落實。

上海智庫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搭建基於資訊報送雙向流動機制的、對接政府和學術的平臺。這是一套“由上至下”和“由下及上”的需求對接機制。“由上至下”,指上海市和國家有關部門為了應對國家重大問題,向各高校智庫專家徵詢意見的約稿機制。在上海智庫群裏,這個機制又被形象地稱為“點單”機制。過去一年,上海高校智庫已接受政府“約稿”20多次。而“由下及上”,則指上海市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不定期組織智庫專家就國內外熱點問題進行研判,最後向上海市和國家有關部門及時報送的機制。

與之配套,上海高校智庫還新創“旋轉門”用人機制,探索在政府、企業、各類研究機構和高校智庫之間實現人員合理、高效的流動機制,廣泛吸納國內外一流人才到智庫工作,同時有計劃地推薦高校智庫研究人員到政府部門和國際組織挂職,形成人才交叉流動的良好格局。據悉,美國智庫的成功,就離不開“旋轉門”機制。

依靠上海市高校智庫研究和管理中心所建立的同城協同機制,在首批智庫內部還設計了“訪問學者交流項目”,打通智庫間壁壘,形成人員交流機制。目前,已有8所高校的12名研究人員加入項目“流動”起來。

不只體制突破,更是觀念變革

“高校咨政活力過去沒有完全釋放出來,還有一個很大的原因在於評價機制問題。”市教委相關負責人倉平談到,上海智庫建設明確了智庫成果認定機制,大膽推進高校人事評聘機制的改革,出臺相應規章,調動和激發了智庫工作人員的積極性。

華東師範大學副校長汪榮明介紹,依據智庫成果認定機制的精神,華東師大已決定將智庫研究成果等同於高水準論文,納入人事評聘機制。

在一年半的建設中,上海高校智庫不斷深化智庫內部的組織管理、人才培養和資源配置等方面的機制創新,堅持同城協同、跨界研究,並借助中國大學智庫論壇服務全國,在“資政、啟民、育才”方面初現成效。在內部,推進者把這一系列體制機制創新稱為“上海實踐”。

袁雯稱,目前上海高校智庫的認同度在上升,並與一批國際著名智庫形成了高層次的交流,其中包括美國的伍德羅·威爾遜國際學者中心、美國國際戰略研究中心、布魯金斯學會、美國卡內基和平基金會等。“發好中國聲音,講好中國故事,這是中國智庫可以走出去的重要成效。”在上海智庫推進者看來,借鑒國際智庫強國的經驗,高校智庫在體制機制的創新基礎上,帶來的將是徹底的觀念改變,“過去,我們的高校學術偏個體化、碎片化,而西方智庫演變100多年的經驗提示,智庫研究需要一個團隊圍繞一個問題開展很長期的持續研究,富有遠見的國家戰略參考才會浮出水面。”

評 論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