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世紀以來,人類的現代化歷經數百年時光,至今仍是未完成的事業。現代化交織著人類的激情與夢想,以其日新月異的面貌激發現代化研究回應新的問題與挑戰。
5月9—11日,以“現代化:中西比較的視野”為主題的第三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在廣西師範大學舉行。開幕式上,中國社會科學院秘書長、黨組成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總編輯高翔,美國維思裏安大學校長邁克爾·羅斯,廣西師範大學黨委書記王枬等分別致辭。30余位中外學者就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現代化與儒學等論題展開切磋與交鋒,多次掀起熱烈而友好的激辯。
在致辭中,高翔指出,什麼叫“現代化”,誰有資格界定現代化;西方現代化模式是否具有普世性,現代化是否等於西方化;如何認識現代化歷史;如何看待現代化研究範式等十個有關現代化的問題是研究者必須直面的。
新自由主義並非現代化的正確路徑
馬克思、恩格斯曾充分肯定西方國家工業革命取得的突破。然而,在釋放出巨大的生産力、創造高度發達的科學技術、嘆為觀止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同時,西方式的現代化也暴露出諸多負面效應:與之伴隨的是貧富懸殊、環境破壞和文明衝突等問題。
在肯定西方的現代化進程創造了人類歷史的奇跡的同時,高翔指出,西方在現代化進程中的領先地位,是否意味著只有西方國家才擁有從概念上界定“現代化”的話語權利?是否只有西方式的現代化才能稱之為“現代化”?非西方世界是否只能在西方規定的“現代化”概念框架中邯鄲學步、削足適履?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西方式現代化模式,遭到包括西方學者在內的眾多學者的反思與質疑。學者表示,西方化模式並不具有普世性,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回顧人類現代化的歷程,總結各國在現代化過程中的成敗經驗,特別是俄羅斯和拉美國家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遭遇的教訓,啟示之一是需要在理論和實踐上超越新自由主義模式,以避免由其導致的危機與陷阱。
當前,美國是西方發達國家的代表。在一些人心目中,“美國化”儼然是現代化的樣板。對此,邁克爾·羅斯表示,現代化並不意味著更加“美國化”。舉辦此次中美學術高層論壇,目的在於促進學者共同反思追求現代化究竟有多少種不同的路徑。
世界現代化離不開“中國故事”
紐約大學中國歷史學、中東和伊斯蘭研究學教授,中東與伊斯蘭研究學系主任茲維·本-多·貝尼特講述自己的體會:今天談論世界的現代化,不能不講述“中國故事”。
回顧近代以來中國所走過的不平凡的現代化道路,高翔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條不同於西方的、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現代化道路。這條道路堅持科學社會主義基本原則,同時又植根于中國的歷史、國情,引領中國走向未來。如何準確認識中國的現代化道路,如何拋棄偏見、狹隘,清晰地判斷其世界歷史價值,值得我們認真思考。
今天,中國仍在“現代化”中,對中國現代化的理論探討仍然是極具現實意義的課題;中國的現代化不能照搬現有的西方模式,只能是創造性地探索屬於自己的模式。華中師範大學校務委員會主任馬敏總結道,在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中國的現代化走了一條獨特的歷史道路。1949年至今的社會主義現代化所取得的巨大成功,其背後的原因要在“國家與社會”、“傳統與現代”、“歷史因素與現實因素”等關係中去尋找。今天,研究中國的現代化道路,總結中國現代化的經驗,對於豐富和發展世界現代化理論有著特殊意義。
建構更具包容性的多元現代化範式
高翔特別強調,既然現代化不等於西方化,那麼現代化歷史的書寫就必須打破西方中心論,更多地關注非西方世界現代化道路的多樣性和獨特性。打破西方中心論,不是要建立另一個中心論,而是要“去中心論”,對不同國家的現代化歷史以平等的態度相對待。這就要求我們更新現代化的研究範式,建構一種更具包容性的多元現代化範式,書寫一部真正具有全球史眼光的世界現代化歷史。
中國科學院中國現代化研究中心主任何傳啟闡釋,綜合現代化理論適用於尚未完成第一次現代化的發展中國家。其中,如果完成兩個轉變,即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從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最終達到知識文明,它們將實現提高國家現代化水準、追趕和達到世界先進水準的目標。
此次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受到學術界的廣泛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向全球同步直播,並首次實現PC端與移動端同時播出,取得了良好效果。會議專題內容的微網志點擊量達到24.8萬餘次。
中美學術高層論壇為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與美國維思裏安大學聯合舉辦的小規模、高層次的學術研討會,每兩年舉行一屆,在中國和美國輪流舉辦;此前兩屆主題分別為“傳統”和“啟蒙”,並結集出版《傳統與啟蒙:中西比較的視野》論文集。第四屆中美學術高層論壇將於2017年在美國舉行。
中國社會科學報記者 張春海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