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勤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高級研究員
作為一名經濟與金融問題研究者,筆者經常會接觸到一些基層工作人員和企業。在此過程中,筆者發現一個政策經常中央出臺一年之久卻不能下達到基層,回答是“程式”問題拖了後腿,主管處級部門正在會商之中。
筆者曾經呼籲警惕經濟領域存在的“程式腐敗”現象。當時主要是針對西方國家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戰略實施的一種“保護主義”,即利用各國所謂“程式”對中資企業實行雙重標準和“程式歧視”政策,阻礙中國企業涉足所謂敏感和盈利行業。事實上,這種“程式腐敗”也在侵蝕著中國的行政機構,極大影響了政府的辦事效率和公信力。
這種現象總是有著“合理,合法”的外衣:一切都是按規定辦事,沒有人會冒險違反“程式”。這是最為常見的解釋。就這樣,“程式”的尊嚴得到了維護,而工作和事業因此受到的影響和傷害則無人問責彌補。
其實,在現代經濟活動中,“程式化”已經是不可取代的管理模式。但是,問題在於,政府不能成為“程式”的奴隸,更不能被“程式”綁架,失去主動權。因為,“程式”畢竟是為改革服務的,是為保證經濟活動的健康發展而設計的,而絕不能讓改革為“程式”服務,或者讓步。否則,“程式”就成為阻礙生産力和生産率發展的障礙。
中國正面臨深化改革和經濟增長壓力的關鍵時刻,確保中央的指示和國務院的計劃能夠用最短時間通知到位,才能讓陽光直接照到基層。這不僅僅關係到提高辦事效率的問題,而是關係到全國能否做到在最有效時間空間內取得經濟最大效益。中國改革取得巨大成功的因素之一是因為中國擁有一個強政府。因此,如何讓“程式”活起來,讓“程式”為市場,為經濟,為改革服務,是政府部門急需解決的問題。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