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智庫巡禮: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不疾不徐做學問

發佈時間: 2015-04-29 08:59:47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林    責任編輯: 張林

在北大未名湖的北側,庭院深深的朗潤園,就是中國排名第一的高校智庫——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所在地。

1995年,剛剛成立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籌資對朗潤園進行了全面的修繕和增建。而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是在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基礎上新組建的一個以綜合性社會科學研究為主的科研教學機構。

北大國發院

朗潤園學術、人文和環境是絕無僅有的,光是北京大學的學術氛圍、典型的皇家四合院風格、距今200多年的歷史,也不會在其他高校的研究機構找到第二家。著名學者季羨林生前就曾經居住在朗潤園,他在文章中寫道:“誇大一點説,此地有茂林修竹,綠水環繞,還有幾座土山點綴其間。風光無疑是絕妙的。”難怪無數到過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的人都慨嘆:這真是一個做學問的好地方!

是時代成全了他們,還是他們成就了時代?

如今,北大國發院已經成為中國最頂級的經濟智囊,但回顧20年前,仍然經歷了一段艱難的開創時期。在中國改革開放的初期,中國對於市場經濟學的理論研究嚴重不足,在這個背景下,林毅夫、易綱、海聞和張維迎等6人商議成立“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目標是從事現代經濟學和管理學的教育、研究,以及為國家的改革和發展提供政策諮詢。時任北大校長的吳樹青力排眾議,表示願意建立相應的經濟研究中心,留下了這一批具有西方經濟學背景的博士。

這幾位專家都接受過系統的經濟學訓練,他們對西方的理念、對經濟學研究方法的認識和過去國內的經濟學派大不相同,令人耳目一新。

1994年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正式掛牌成立;1995年朗潤園重新翻修完工。1996年,開設經濟學雙學位。就是從那時候起,中心所做的工作一直被延續下來,也成為了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功能定位,即進行中國經濟學教學與經濟政策研究。

曾有一篇報道詳細的介紹了從林毅夫教授千方百計爭取資金支援到周其仁提議開創管理教育項目的過程。那也是一段與人無異的摸索之路。之後,越來越多的學者加入當時的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漸漸的成了引領中國經濟改革聯繫最前沿的力量。

如今20年已經過去,中國經歷了經濟的黃金時代,林毅夫、易綱、海聞、張維迎等幾位創始人也成為中國最頂尖的經濟學家。已經很難分辨,究竟是時代成全了他們,還是他們成就了那個時代?

影響政府 影響企業 影響未來

北大國發院除了通過一份份報告和教授的文章影響政府,這裡還特別注重對企業的影響。與外方機構合作開創工商管理教育項目(國際MBA)始於周其仁教授的提議,他認為國發院的發展不能總靠政府或企業,“要想辦法靠自己的力量産生收入。”

1998年,國家發展研究院(時稱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和美國福坦莫大學合辦了MBA項目,來自雙方的教授均會為MBA上課。後來又擴展到EMBAEDP等多項教學。北大國發院MBA項目(BiMBA)結合了許多商學院精英的教學模式,大多采用英文授課。MBA的學員基本都是全球500強的中高層。外企特別注重對中層人員的培養,他們會為學員提供一定的學費。另一方面,這對於外國教授來説也是難得的了解中國商業規律並開拓中國市場的機會。

這種教學項目可以既幫助教授們從學員那裏了解一線企業的實際情況,貢獻調查研究的實際案例。同時,商學院的良好發展也為國發院提高了造血功能。能自我解決資金來源問題,是保證一個智庫進行獨立研究的重要條件,而更獨立的智庫研究成果也使企業家在戰略決策中直接受益。

除了影響企業家,國發院更注重影響未來的精英。早在1996年,國發院就在易綱建議下,開創性在於為北京大學的本科生開課,選修完成以後給予學生一個第二學位,即“經濟學雙學位”。

林毅夫等教授的受歡迎程度可想而知,選修經濟學雙學位的學生魚貫而來。至今,北大依然保留著較為熱門的“經濟學雙學位”。據了解,北京大學一年的本科生有3000人左右,選擇經濟學雙學位的約有六七百人,即北京大學四個人中就有一個是國家發展研究院的校友,遠遠超過了任何一個院係的雙學位教學。加上校友生源,每期總人數有八九百人之多。十幾年下來,雙學位校友已經過萬名,遍佈五源四海,各行各業。”

當然,同樣是在1996年,國家發展研究院開始正式招收正規研究生。這樣研究院便形成本科生、研究生到博士生的完整教學體系。

能不迎合政策喜好去做獨立研究的智庫並不多

專家們寫論文在西方重要的刊物上發表,被稱為引述。一定程度上,論文被引述即表明此論文本身的地位。國家發展研究院專家所寫的論文被引述較多,因此在國際上的經濟學排名也較為靠前。也就是説,國發院的專家不僅有國內話語權,同時也擁有國際話語權。

但是國發院的學者們最希望的還是自己的理論能夠和國家的實際發展結合起來,具體地解決中國所存在的問題,這也是智庫的核心所在。

不少機構會迎合中央政府的喜歡,或者是按照中央所給的命題來做研究。但是,國家發展研究院更偏向於自己獨立的研究。

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工作著眼于政府定位方面,報告也往往涉及簡政放權、城鎮化、醫改、人口、教育、環境和能源等領域。其提案與建議注重中國的宏觀方向,多與改革有關。

正因為並非只對政府投其所好,研究才能腳踏實地。在採訪中我們了解到,這裡的學者通過自主的調查、取證、研究,為中央提供報告與建議,以便相應政策做出及時調整。這種自主研究不一定抓取當前熱點,但會成為接下來5年的熱點。

比如,城鎮化的道路應該怎麼走?眾人解決中國的城鎮化問題,應該疏散大城市人口、發展中小城市。但周其仁認為這樣的方式不可取,因為只有聚集到大城市才能産生更多需求、才能促進分工。像日本東京,正因為人口聚集才産生良好分工。大城市首先促進了分工,而産生的問題需要通過技術的發展來進一步解決。

國發院的學者們都在踏踏實實做學問,不疾不徐做研究。這樣的案例不勝枚舉。

“和而不同”的氣度讓大師都扎堆在這

中國頂級的經濟學家有一半以上在國發院做過研究,這也是國發院無法被超越的一點。為何這些大師都扎堆國發院?

林毅夫曾説過:“是那些同而和,不同也和的君子們幫助了我。”林毅夫的氣度也是國發院的氣度。

高山仰止,知音難覓,其實經濟學家間能對話的人群非常小。林毅夫與張維迎能夠對話、碰撞並産生更好的成果。之後周其仁、宋國青、黃益平等專家一位一位地聚集起來,出現了不少中國最有名的經濟學家,同時也形成了強大的凝聚力。而且由於這些專家本身也帶來一些好資源,更大大增強了中心的實力。每位專家有各自不同的研究方向,也有課題上的交叉,他們凝聚起來就是一股最大的科研和教學力量。設有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健康老齡與發展研究中心、中國宏觀經濟研究中心、法律經濟學研究中心、能源安全與國家發展研究中心、人力資本與國家政策研究中心七個研究中心的國發院一直都是改革的先行者。

除了“大師扎堆”,國家發展研究院的良好氛圍也在於“民主”。專家們個人風格都非常突出,但他們求同存異、達到一種融合,這一點難能可貴。

為了吸收和培養更多專家,國家發展研究院致力於讓院內已有的大師發現、挖掘和培養一批像他們一樣的精英。但是精英亦需要比賽,因此“淘汰機制”也很重要。現在“海歸”的經濟學博士與政治學博士已經越來越多,相應的篩選過程也就越來越嚴格。“精英里的精英,最後才能留下來”很多人都這樣概括國發院的人才標準。

好的老師,既會教學,也會研究,更懂得如何培養優秀的學生,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正在很好地貫徹了這一理念。在國發院中,好老師與好學生永遠緊密地聯繫在一起。

每年上百場活動,替政策打好前戰

國家發展研究院的常規活動有“中國經濟報告會”。此報告會已經舉辦了40場,每年4場、每季度1次。上半場針對中國經濟當前一些熱點,或者是未來要改革的某個熱點話題進行探討。下半場的內容為判斷中國經濟下一步發展的走勢,如:CPIGDP會怎麼變化,物價、進出口形勢將是怎樣的。政策具有時差問題,並不是今天提出明天就湊效,因此這個報告會就是預測未來的走勢,以便對相關政策做出適時的調整。

第二個系列活動是“格政”,由黃益平老師主持開展。格政,即用格物致知的態度推求公共政策的選擇。該活動主要討論我國的一些公共政策,比如中國和美國要不要做TPP的談判相應帶來的正面作用和負面作用分別是什麼?這項活動頻率約為一年十場左右。

還有與中信出版社的合作論壇,每年5場左右。這個合作論壇的話題偏向於職場,探討MBA或者外企中高層下一步的職業發展方向在哪。

最大規模的是“中國經濟年會”,又稱為“中美經濟對話”。中美經濟對話,也是替政策打前戰。因為涉及到中美長遠戰略關係的問題,這個活動具有較強的戰略性與前瞻性。國發院代表中國智庫,與美國相應的智庫溝通交流,對兩國問題做出探討。     

還有如每年一場的“經濟學講座”,與台灣研究院合作的“兩岸經濟研討會”也是每年一次。   

其實細數下來,國發院的論壇講座加在一起,每年有100場之多。圍繞在國發院周圍的記者更有數百位。國發院的教授們對媒體來説是巨大的吸引力,100多場活動幾乎全部對媒體開放,即保證了曝光率和影響力,也産出足夠多足夠分量的內容,因此在媒體界非常受歡迎。            

將中國理性社會建設與公眾啟蒙進行到底

南方人物週刊在2014年發表過一篇題為《朗潤園的青年改革者》的文章中提到過,2013年秋天,習近平專門找林毅夫談了40分鐘。習近平希望林毅夫做好智庫建設。

今年年初,《2014中國智庫影響力報告》公佈。在這個報告的專業影響力排名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在“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兩項中位列第四,在“全面深化改革”一項中位列第五。由入選綜合影響力排名前十,分項影響力、系統影響力和專業影響力排名前五的智庫共同組成中國最具有影響力的智庫,剔除重復後,共計26家。其中,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綜合排名第二,在高校系統內排名第一。

度過了創業、發展的前20年,北大國發院接下來的工作是致力於做中國最好的智庫,做有影響力的智庫。一方面會踏踏實實地傳承、踏踏實實地吸引更多學者來做研究,另一方面繼續影響中國政府、影響中國政策,繼續完成中國理性社會建設與公眾啟蒙,這也是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作為智庫的根本使命。(記者 中國網張林 實習生楊堯)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