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波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
俞江月 國研網、中央國家機關青年智庫秘書
2014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通過融合發展,使主流媒體科學運用先進傳播技術,增強資訊生産和服務能力,更好地傳播主流聲音,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的資訊需求。
在此背景下,前不久,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青年智庫”以“研究人員如何通過媒體提高政策解讀能力”為題召開研討會。研討會邀請中心王慧炯研究員及劉培林、張立群、王金照等同志發言。各位專家講述他們在智庫研究人員提高政策解讀能力方面的經驗。同時,科技部、工業和資訊化部等部門機關青年代表、中心研究人員、中心所屬新聞出版單位相關媒體欄目負責人,一些大學和企業的青年研究人員參加了本次活動。
中國傳媒大學董關鵬教授應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成員、辦公廳主任隆國強的邀請在中心作“全媒體輿論引導:全球智庫的經驗與啟示”講座,也引發了中心青年研究人員中的積極討論。
“青年智庫”秘書處結合上述兩次頗具指導性意義的活動,分別從政策解讀的“主導者”、“傳播者”、“接受方”三個方面,整理出各主體對政策解讀的看法、經驗和建議,希望為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青年研究人員提供了解政策解讀功能的全面視角,為中心建設一流智庫,為青年研究人員提高政策解讀能力服務。
從政策解讀的主導者——研究人員的角度看
(一)恪守“幫忙不添亂”的原則
研究人員跟媒體打交道要始終本著“幫忙不添亂”的原則,應當站在中央政府立場上去解讀政策。政策不可能兼顧所有人的利益,因此要強調正面,強調成績,強調正能量,傳播主流聲音,不應過分凸顯問題而令公眾喪失信心。
(二)認識自身研究局限性
每個人都不可能是“全才”、“通才”,因此務必要認識到個人研究領域的局限性,對於自身有深入研究的領域,可以通過媒體將自己對政策的正確理解傳達給受眾,有把握的東西可以從事實的角度出發,言之有據、言之有物,這樣觀點才能立得住;但對於未經深入研究的、不熟悉的領域,要認真求證,不能隨便接受採訪,更不能臆測妄談。
(三)抓住重點,認真準備
接受採訪態度要認真,積極準備。一個問題往往牽涉各方面因素,對於電視媒體的現場採訪,要學會利用有限的時間,把握重點,務必事先要有準備,從而能在採訪現場按照自己的邏輯把見解有條不紊地推出去;對於平面媒體,建議採取事先擬提綱的做法,可以起到組織語言、預先應對的效果,並應在報道刊發前謹慎把關,如有不妥,要及時提醒其修改。
(四)區分媒體,甄別對待
媒體大概分為兩類,一類是央視、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經濟日報等主流權威媒體,如有不妥也會嚴格把關;但還有一類市場上的媒體,喜歡抓住發言中的漏洞,做成吸引眼球的標題,從而無限放大,甚至斷章取義,語不驚人死不休。對於兩類媒體要甄別對待,尤其是對於後者,從開始就要認真對待,説話要謹慎,不能過頭。
(五)注意形象,舉止得體
接受媒體採訪,要注意形象得體,朝氣蓬勃,動作放鬆自然,幅度不宜過大,但亦不能過於關注自己,尤其在接受電視媒體採訪時,要避免下意識找鏡頭的做法。
(六)善於表達,張弛有度
與媒體相比,長期做專業研究的人員更知曉問題關鍵環節所在,無論在知識和認識上都更具優勢,故而不必過分緊張,要做到自信、自然、有底氣,表達時要抓住重點。態度不卑不亢,張弛有度。同時,研究人員做政策解讀的表達能力要不斷提煉,善於駕馭和把握節奏,要精簡而不啰嗦;發言要力爭精彩,具備一定的感染力。
(七)引導話題,弘揚主題
講話要把握好專業研究人員和媒體的差別。媒體的語言比較活躍,而研究人員則應思路清晰,可以將語速儘量放緩,娓娓道來。如遇採訪者插話,要避免受其影響,學會跟媒體互動,不要被牽著鼻子走,維持自己原先設想的思路,努力將最準確的、最想説的觀點表達出來。此外,有別於一般媒體,中心研究人員要站在政府的角度,要多看成績,儘量從積極角度去解讀政策、弘揚主題。
(八)相互理解,相輔相成
要處理好與媒體的關係,兩者之間並非對立而是一種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係。要相互理解,語氣委婉,力求讓媒體的報道更加客觀準確。如今媒體人員更新換代速度迅猛,平時要留心積累一些熟悉的記者資源,建立聯繫,這樣雙方彼此了解,把握較為準確,溝通效果也會提高。
從政策解讀的傳播者——媒體的角度看
(一)傳統媒體
當今時代,網際網路已成為廣大人民群眾獲取資訊的首選。隨著用戶向網際網路(特別是移動網際網路)迅速轉移,輿論引導也必須搶佔網際網路這個意識形態新陣地,這就是媒體融合提出的基本背景。在此大背景下,傳統媒體進行轉型升級已成為迫在眉睫的問題。
媒體對資訊需求是饑渴的,總是希望中心研究人員能對政策趨勢做快速、深入的解讀,這不但是媒體的需求,也代表了社會的需求。
研究與傳播之間有很強的相關性,研究成果是需要去傳播的,應通過傳播提高研究工作服務社會、正確引導預期的功能。
作為報紙、雜誌等傳統媒體,要科學運用先進的傳播技術,增強資訊生産和服務能力,努力向新興媒體融合發展,更好地傳播主流聲音,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資訊需求。
尤其是中心下轄新聞媒體,更要注重積極配合中心“政策解讀”功能,同時需要克服記者涉獵廣泛卻“泛而不精”的現象,應多向專家請教,力爭以最優形式來傳播資訊。
(二)新興媒體
網際網路新興媒體具有天然的優勢,是最佳的融合媒介和基礎性資訊平臺,可以完全融合各類傳統媒體,但在融合傳播各種資訊的過程中需要注意兩點:
1.在轉載刊發資訊時,首先要學會甄別資訊來源,儘量選擇主流的、權威的媒體,而對於那些非知名媒體要採取謹慎的態度,其間若有不確定或較為偏激的觀點應及時與專家進行事先溝通,確定是否適合刊登;作為媒體人要對自己觀點的真實性、準確性負責。
2.網際網路媒體下屬研究人員在撰寫自主研發報告時,也要注意選擇自己熟悉的研究領域取材,不要去妄談,若在所寫文章中援引了大量中心專家的觀點,務必儘量客觀地反映事實。
(三)自媒體
全媒體時代,媒體本身也在飛速發展,從報紙、電視到網際網路、手機終端,不斷洗牌重構,作為政策解讀的作用,各類媒體差別不大。建議除了依靠上述兩類媒體之外,研究人員也可以就關注的問題,利用微網志、微信等新形式建立“自媒體”,各類受眾可與之互動溝通,擁有自己的粉絲,並可以加以篩選,不必太拘謹。
從政策解讀的接受方角度看
(一)政府部委
1. 從正面去引導。部委下屬的研究機構其研究領域相對集中于所在部委的工作需要,其發聲往往會被理解為所在部委的意見,因此特別要牢記“幫忙不添亂”原則,注重從正面、正能量的角度去引導社會輿論和認識。
2. 學術態度要嚴謹。中心研究人員的政策解讀方式對部委青年也是一個提醒,應本著謹慎而紮實的態度進行。這不僅是面對媒體的問題,更是研究人員面對社會的責任感,也是做學術研究應該具有的態度。
3. 溝通交流、共同提高。可以充分利用青年智庫等平臺,讓各部委與國研中心的青年研究人員通過此類活動相互交流借鑒,提高通過媒體進行政策解讀的能力。
(二)企業
1.企業是整個實踐與執行的終端,是政策實施的第一線,因此非常關注政策解讀,特別是對政策出臺之前的預期和政策出臺之後的解讀尤為關注。
2.企業通過設立企業刊物、微信等多種媒體,甚至成立民間研究機構,其自身也在做政策解讀工作,通過收集、分析監管層的表態及相關制度的調整,從而解讀政策走向。
3.渴望與政府研究人員交流溝通,從而客觀真實地反映行業現狀,分析優勢總結問題,積極引導輿論導向,為行業發展助力。
(三)高校
1.從高校角度講,對政策的把握更側重於學術研究這一方面。
2.當政策出臺之後,高校更關注的是政策的實施效果。
其特點有二:a、要用實證分析的方法、先進的科學技術來判斷政策實施的影響。b、做大量調研,看政策對最基層的受眾所起的作用和效果。例如在調研過程中,也遇到受訪對象不夠配合、進行艱難的問題,這也是未來亟待解決的問題。
(四)普通大眾
全媒體時代的特點是媒體形態全、全民皆媒體。如此一來媒體産能過剩與官方資訊供給相對不足,使身處自媒體漩渦的普通大眾習慣以碎片化、滾動式的方式被動地接受資訊並衝動地散播資訊。
基於上述輿論環境,廣大青年學者在面對當今媒體時需把握兩點原則和六大要點:
兩點原則:1.熱點在哪就關注哪;2.注重遠近關係。拉一拉是朋友,推一推是敵人。
六大要點:快講事實、重講態度、誠講措施、慎講結論、善於表達、求同存異。
其他相關問題
問:研究人員在利用媒體進行政策解讀時,該如何將學術話語體系、政策話語體系及公眾話語體系這三種話語體系進行轉化?
答:1.研究人員進行政策解讀,就是要用通俗的語言講明白深刻的道理,且要有説服力,因此最好能將學術、政策和公眾三種話語體系打通。
2.三種語言體系相互之間並不衝突、非此即彼,要看面對的受眾是哪類人群以及在何種場景之下。
3.通過媒體進行政策解讀要儘量用公眾語言,因此用大家聽得懂的方式去講很重要。
4.在表述問題時,可以不必描述其推導的過程,只把重要的結論或發現表述出來即可,重點是表述清楚。在與大眾溝通時要注重表述方法。
5.從經濟學研究的角度講,一定要用深入淺出的道理講出來,但在媒體上進行政策解讀時,語言的生動性也十分重要。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