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4月21日報道美國詹姆斯敦基金會網站近日發表題為《中國軍事智庫:“中國特色”和“旋轉門”》的文章,作者為西爾維婭·梅內加齊,全文編譯如下:自2014年10月27日中國領導人呼籲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智庫以來,很多人關注這番講話對中國外交和經濟領域的智庫的影響。然而,沒多少人分析這一講話將如何對其他領域的智庫(尤其中國的軍事智庫)有何影響。
在國防和安全領域,存在各種不同智庫來支援中國政府和軍方在重要問題上的思考和戰略。這些智庫通常會通過閉門會議和內部報告等形式同高層領導人互動。此外,由於非常接近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核心領導層,這些智庫同中共官員的非正式談話也很常見。
軍事智庫在複雜和多層次的中國決策體系中有著自己的“特殊生態”。這些智庫和研究機構之所以神秘,是因為2個重要原因:一方面,在決策過程中同軍事系統的運作機制有關的可公開接觸的重要消息人士太少,這限制了外部觀察家了解他們所扮演角色的能力。
另一方面,軍事研究機構每天討論的大部分話題都具有敏感性,這在一定程度上妨礙了這些智庫的學者和政策分析人士同外部觀察家公開討論他們的工作,從而進一步阻礙西方了解中國的軍事智庫。
然而,在分析中國軍事智庫的現狀時,應注意兩個趨勢。第一個趨勢同這些機構招募的人員有關。西方以為,參加會議和從事研究的專家往往是解放軍的軍官,或他們中很多人曾在軍隊中服役。
然而,現實情況是,絕大多數人只是為軍方工作的學者。除了參加各種會議,這些專家還出現在中國媒體上,他們經常在電視上談論中美軍事關係等問題或撰寫評論文章。然而,西方軍事問題分析家往往對他們是否代表解放軍的權威聲音表示懷疑。
儘管公開批評美國,中國軍事智庫卻越來越願意同美國智庫進行合作交流。近年來,很多中國軍事和外交政策研究機構同美國的智庫與研究機構發展了密切關係,雙方通過會議、非正式會晤和研討會等從事安全問題研究。
中國領導人提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智庫,這為軍事智庫進入“黃金時期”做了準備。同中國其他研究機構一樣,很多軍事智庫是在上世紀50年代初按照蘇聯模式創建的,它們的研究大都是由從上至下的指令推動的。
在國防和安全領域,人們認為2013年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是一個轉捩點,因為高層在認真思考如何加強中國的智庫機構。2014年公佈的各項政府計劃要求包括軍事智庫在內的所有智庫于2020年之前就它們如何發展“中國特色”作出明確論述。發展“中國特色”不僅意味著在國際上獲得更大的聲譽,更要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
美國和歐洲的智庫都存在一種獨特的“旋轉門”現象。政治精英在為政府服務和在智庫作研究之間轉換。在一屆總統任職期間時,某人可能作為一名高官從事決策工作,而到下屆政府時,他或許會作為局外人就政策問題為政府提供顧問服務。 已經有越來越多的中國退休官員到智庫中扮演顧問角色。但很少有人在職業生涯的中期離開政府前往智庫,以便晚些時候再回到政府中去。
然而現在,中國有著很多退休高官在解放軍和政府之間“交叉授粉”的例子。他們如今在智庫中與他們的職業生涯不同的一個領域內工作。
中國軍事智庫如今存在2個重要態勢。首先,“交叉授粉”和潛在的“旋轉門”的增加,將通過加強研究人員的政府經驗和他們對官員需求的了解來改進他們的研究重點。隨著個人、機構間的聯繫增加,“交叉授粉”或“旋轉門”會增進這些智庫對政策的影響力。其次,中國領導人呼籲所有中國智庫提升中國的軟實力,這會支援中國智庫同外國機構的接觸。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