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文萍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研究員
再過幾天,備受關注的亞非會議(因此次會議在印尼西爪哇省首府萬隆市舉行,故又稱萬隆會議)60週年系列紀念活動就將在印度尼西亞拉開序幕。根據主辦國印尼政府公佈的日程,此次紀念活動的內容十分豐富,包括在雅加達舉行的亞非高官會議、部長級會議和亞非領導人會議、以及亞非商務峰會和亞非嘉年華會等,而慶典活動的高峰還有將於4月24日在萬隆舉行的“亞非國家領導人漫步重溫1955年亞非會議足跡”的“歷史漫步”。
萬隆會議是戰後新生的29個亞非國家自主召開的一次重要國際會議。會議不僅衝破西方的重重阻擾和破壞而得以順利和成功召開,並藉此向世界宣告亞非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重要新生力量已經登上國際舞臺,而且還實現了亞非國家的團結並提出了處理國家間關係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而且,這“十項原則”(包括承認一切種族和大小國家的平等、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不干預和干涉他國內政、以和平方式來解決一切國際爭端)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一道,共同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國際關係和國際法基本準則,為維護戰後國際秩序的穩定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筆者曾于2009年4月應邀參加過在印尼舉行的紀念亞非會議召開54年國際研討會,在參觀萬隆會議召開地的紀念館時,親眼看到展廳中懸挂的“萬隆會議十項原則”玻璃匾,29塊匾額以與會的29國的文字分別刻寫而成,足見亞非國家對此次會議的成果及“萬隆精神”的推崇和尊重。
萬隆會議也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政府代表出席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國際會議。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中國政府代表團本著“求同存異”的精神,擱置與會各國在意識形態和政治制度上的差異,認為亞非國家應當“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這樣“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援”。中國代表團認為,對事物存在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不要求各人放棄自己的見解”,但也“不應該使它妨礙我們在主要問題上達成共同的協議”。正是在中國倡導的“求同存異”精神指導下,會議最後發表了著名的《亞非會議聯合公報》,提出了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以及反帝、反殖、促進亞非團結、維護世界和平的共同呼聲。因此,每當人們提到“萬隆精神”,主要指的就是相互理解和尊重、包容與互鑒的“求同存異”精神以及各國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十項原則”。“萬隆精神”不僅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而且也構成了國際法治的基本精神。
60年前,當29個新生的亞非國家克服殖民宗主國的重重阻擾毅然決然地走到一起時,他們希望通過團結把握自己的命運,鞏固來之不易的政治獨立。60年後的今天,當100多個亞非國家再次聚首時,他們更重視加強彼此的經濟合作和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和亞、非兩大陸自1955年萬隆會議以來建立在反帝、反殖和反霸基礎上的團結合作相比,亞非國家在經濟全球化時代的新一輪團結和戰略合作則是以經濟發展的互利共贏為基石,以提升發展中國家在世界政治經濟格局中的整體權重為目標。亞非會議和“萬隆精神”在走過了60年的風雨征程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亞非國家命運的改變(從求生存到求發展),“萬隆精神”也必將在此次會議上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
值得亞非人民自豪的是,經過戰後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亞洲和非洲已成為當今世界經濟發展最快的兩個大陸。亞非國家在經濟發展和轉型國家的政治治理等方面均積累了豐富的發展經驗,這些經驗對於推動國際社會更多關注發展問題、幫助發展中國家實現減貧和可持續發展、推動聯合國2015年後發展議程的討論和制訂等等均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亞非國家在萬隆會議60年之際的再度聚首對於推動亞非團結和南南合作,進一步發揚光大“發展與共贏”、“合作與分享”的新時代“萬隆精神”更是具有標桿性的歷史意義。
正如亞非國家的許多諺語所表明的(如“力量不在胳膊上,而在團結上”,“獨行走得快,相伴走的遠”,“兄弟齊心,其力斷金”等),亞非國家只有攜手同行,才能形成發展的合力。中國作為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亞洲地區強國,有責任和義務、也非常願意在推動亞非團結與發展的征程中貢獻更多力量。曾記得,習近平主席在2014年8月訪問蒙古國時,針對當時國際上有人提出的所謂中國“搭便車”論,曾大氣地指出,“中國願意為周邊國家提供共同發展的機遇和空間,歡迎大家搭乘中國發展的列車,搭快車也好,搭便車也好,我們都歡迎。”
事實上,中國政府近一年來提出諸如“一帶一路”新倡議,設立“絲路基金”、建立“金磚國家銀行”、以及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一系列設想和動議,均是希望最大限度地與亞非國家分享中國的發展成果,在發展經驗、資金和産業發展優勢領域等方面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非洲國家開展國際産能合作和産業對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發展。中國願意擔當這輛發展列車的“火車頭”,在“發展與共贏”、“合作與分享”的新時代“萬隆精神”指引下,攜手亞非國家共創未來。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