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新浪財經和盤古智庫共同主辦的盤古智庫“兩會”談環保于2015年3月4日在北京舉辦。上圖為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劉科。(圖片來源:新浪財經劉海偉 攝)
新浪財經訊由新浪財經和盤古智庫共同主辦的盤古智庫“兩會”談環保于2015年3月4日在北京舉辦。盤古智庫學術委員劉科在新浪財經兩會議事廳稱,政府是遊戲規則制定者,立法時各方面聽證會都得有,政策不應強推,因為有可能浪費國民的資源,勞民傷財。政府可通過立法和定價去引導,但不要作決策者,認為這個可發展就拼命補貼。
以下是文字實錄:
劉科:首先,我同意剛才這兩位講的,現在儲能技術是國家低碳能源或者可再生能源發展的一個瓶頸。因為大家都知道風能和太陽能是不穩定的,一個電網中不穩定的電力只能佔到一定的比例,這個比例不高,根據不同的學者研究,不穩定比例在10%—15%左右的時候電網就會不穩定,也正因為這樣,假如沒有儲能技術的突破,可再生能源的發展是受約束的,也是為什麼今天我們國家棄光比較嚴重,因為大家都知道電是24小時都要要的。算太陽能成本的時,投資一個火電廠24小時可以發電的,投資一個太陽能廠,儘管每千瓦的成本較低,但是早晨好一點的地方,陽光明媚的地方一天可能6小時。如加上霧霾和下雨,一年的時間是非常有限的。你把時間因素一算到太陽能裏邊去它的成本就會很高,轉化效率還上不去。所以這塊,我也同意,不管是風能、太陽能的發展,儲能技術是很重要的一塊。
第二點,我作為這麼多年做研究的人,我認為人們永遠不要去預測什麼時候發明會出現,重大的發明有可能是下個月,可能是明年,有可能甚至100年後。只有它出現了你才知道它出現。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我給大家建議,能源這個東西太大、太複雜,永遠不要迷信一個技術。我剛才講的,第一,我支援在儲能技術、太陽能技術、風能技術、核電,甚至作為國家的技術儲備,像煤質油、煤質氣我都是支援的,只能預測哪一個發展起來,最後市場是最終的選擇者。
所以政府能做的,是通過立法和定價去引導可以,但是你千萬不要作為決策者,認為這個可以發展起來我就拼命的補貼這個産業,歷史上我們往往靠補貼的東西都是失敗的。你可以看全世界所有市值超千億美金的大公司,沒有一家是靠政府補貼發展起來的,都是靠市場的力量。 作為政府來講,保證一個市場公平的競爭,和市場的選擇權,通過稅收,通過價格,通過立法,通過執法,這塊去影響一個公平的市場環境,最後讓市場作為選擇者去選擇技術,政府千萬不要直接親自去選擇技術,尤其是在自己看不清的時候,去選擇技術風險很大。
最後一點,剛才講到核能這塊,我其實是支援核能的。我們國家90%的油是靠進口,石油60%是進口,核電燃料進口更多。我個人一直在考慮進口這塊的問題,今後能源安全是靠市場經濟調整,錢能買到的一定不是一個多大的問題。你就這麼想,日本的能源幾乎百分之百進口,它是3億多人口。有些人反對我們國家搞核能,這個觀點現在也要考慮。現在説靠煤炭發電把二氧化碳打到底下,那樣搞還不如搞核能,你成本都承受不了。我是做這方面的,搞什麼所謂的炭儲存,真正哪一天我們要控制溫室氣體的時候,就大力發展核能得了,別勞民傷財了,成本經濟模式一算就OK了。
90%的進口也不是我們不能發展核電的理由,就像日本百分之百的天然氣進口,就不用天然氣,那就傻了,日本靠海,就大量發展潮汐,貴多少倍。踏踏實實的用數字、用模型,數字決策,不能拍腦袋,剛開始我聽別人給我講核能的事,90%靠進口不能發展,但是再深層考慮核電也是可以發展的。
能見派:剛才劉博士講到一點,因為對未來的不可知,其實政府不應該過多的去干涉或者説干預産業的發展,尤其是過早的去激勵一些看似創新,或者説其實你也不知道未來有沒有出路,你可能把納稅人的錢就搭進去了,到底政府還應不應該去鼓勵一些産業,就是這個事完全就不要做了嗎?
劉科:我個人覺得,政府是遊戲規則、國家標準和立法的制定者,在立各種法的時候要各方面的聽證會都得有,你把這個定好以後,下來具體的技術選擇這個不應該政府去強迫推的事情,因為這個推有時候可能是浪費很多國民的資源,最後什麼都勞民傷財,這種例子太多了。比如舉一個例子,千萬不要某一個官員認為這個技術有前途我大量的投資進去,希望它成為我的政績,這種是非常危險的。
在美國舉個最簡單的例子,當時美國搞燃料電池汽車,一大幫利益集團拱美國能源部,當時小布希總統在國情咨文的時候説,10年以後我們都是開著氫氣的汽車,轉化為水蒸氣,當時美國花了大量的經費,多少億的美金,當時就是政府想強推,結果其實也引導一些公司,你看政府都花錢了,我們趕緊花吧,結果幾十億美金砸進去,甚至上百億的美金砸進去,什麼都沒有。所以這種例子在全世界太多,所以我是永遠反對任何一個政府高官,憑著自己的這種判斷去選擇技術,你把遊戲規則定好,讓市場去選擇技術。
原標題:劉科:政府不應強推勞民傷財浪費資源的産業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