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發佈

發佈時間: 2015-03-03 11:06:24    來源: 求是網    作者: 常光民    責任編輯: 張林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發佈會暨新常態下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研討會召開

本網訊 記者今日從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召開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會暨新常態下中國區域發展戰略研討會上獲悉,由福建師範大學、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等單位聯合攻關,具體由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福建師範大學分中心負責研究的《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向社會公佈。這是該課題組連續發佈的第九部藍皮書,今年的藍皮書著重對2012~2013年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進行綜合排名。

出席會議的有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研究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研究員,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長金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研究員,求是雜誌社政治編輯部主任常光民編審,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代理總編輯李志軍研究員,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全球化》副主編王曉紅研究員,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國際二部主任林躍勤研究員,中央財經大學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教授,中國經濟發展網總編盧必成先生,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競爭力部主任蘇宏文先生,以及藍皮書主編、福建師範大學原校長李建平教授,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福建省新聞出版廣電局黨組書記李閩榕教授。會議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社長謝壽光同志主持。參加會議的新聞單位有新華社、中新社、求是雜誌社、光明日報、經濟日報、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經濟時報、中國社會科學報、中國教育報、中國科學報、香港商報、香港電臺以及新華網、人民網、新浪網、中國網、中國經濟網等五十多家新聞媒體的記者。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主席臺上就座的嘉賓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發佈會現場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謝壽光社長主持會議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福建師範大學原校長、《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主編李建平教授作主題報告

福建師範大學原校長、《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主編李建平教授代表課題組對《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的研究進展和結果作了一個高度濃縮和精煉的主題報告。報告從創新與發展、評價與比較、特徵與啟示等三個方面分別介紹了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研究歷程和創新突破之處,詳細分析了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排名及其發展變化,總結了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變化特徵,對進一步提升我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建議。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主編之一李閩榕教授作報告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副理事長、《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主編之一李閩榕教授作了題為《新常態下中國省域經濟結構的發展變化與競爭力表現》的主題報告,他結合2014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徵,就今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關於新常態下中國省域經濟結構專題分析報告的內容,全面分析了新常態下中國省域經濟在動力結構、産業結構、城鄉結構、需求結構、分配結構等五個方面結構的發展變化和趨勢,追蹤研究了中國省域經濟發展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內在關聯,為提升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研究員致辭

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研究員出席會議並致辭,他首先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代表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學部對課題組鍥而不捨地研究中國省域競爭力問題,並至今已連續推出九部中國省域藍皮書報告,是非常可喜可賀的。他認為省域競爭力藍皮書是一個智庫産品,希望課題組響應黨中央號召建立新型智庫的要求,繼續深入研究省之間的區別和聯繫,理解中國經濟如何在省和省之間的經濟關聯上的發展,包括競爭和合作。省域競爭力研究這項成果是非常重要的,對於我們進一步認識中國的經濟情況,併為黨中央、國務院出好主意,進一步引領我們的新常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資料基礎和分析基礎,希望該藍皮書今後能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究員致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國強研究員出席會議並致辭,他指出,區域問題是大國普遍面臨的非常突出的問題,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區域發展問題就更加放到了我們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議程。省域競爭力報告非常好,課題組的專家們連續十年追蹤競爭力問題研究,在方法上也積極借鑒了國際競爭力的分析方法,同時把中國省際之間的競爭力作為研究對象究,這對於大家深入了解中國,特別是了解中國的發展狀況,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同時,他對如何加快我國區域協調發展問題,提出了應協同推進工業化、城市化、農業現代化、資訊化和國際化,在建設統一市場的基礎上推進區域健康發展。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長金碚研究員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理事長金碚研究員在發言中指出,他已經參加過好多次中國省域競爭力報告的發佈會,每一次的報告都很有學術含量和技術含量,今年的藍皮書在多年積累的基礎上又取得了一個更高的成果,有了很多新的亮點和創新點,對此他表示熱烈祝賀。同時,他也認為,當前我國正在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大力發展自貿區建設,福建省是拓展中國發展區域空間很關鍵的一個區域,課題組所在福建師範大學剛好可以為依託,繼續深入研究中國省域經濟發展的競爭力問題,這具有非常大的戰略意義。同時,他還就新常態下如何從更廣更深的方面來考慮中國區域發展的空間問題,提出了自己獨到的見解,希望能助推中國各省市區競爭力的有效提升。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究員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研究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研究員在發言中認為,今年的這部藍皮書研究了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趨勢,揭示了中國經濟特別是省域之間的發展態勢和基本特徵,對於解讀中國經濟、了解中國經濟,具有非常實用的參考價值。藍皮書全面揭示出了近期一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區域競爭是推動中國經濟發展的最重要的方式,這個結果就是三十多年我們區域競爭得出的穩定競爭結果,該研究報告對我們深入分析中國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必將起到一個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全球化》副主編王曉紅研究員發言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全球化》副主編王曉紅研究員認為,該藍皮書的資料和內容非常豐富和翔實,數據非常全面,體系非常完整,也很系統,而且整部書的研究方法既有定性研究,也有定量研究,這是非常科學的,尤其對從事區域經濟研究,特別是目前全國各省市區正在啟動的“十三五”規劃,這本書的參考價值會更多,因為該書裏面有各個省的數據分析、評價結論,對於做好各個省、市、區域的發展規劃,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鑒價值。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國際二部主任林躍勤研究員發言

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國際二部主任林躍勤研究員在發言中認為,今年的這份省域競爭力研究報告,不僅延續並且更新了報告的內容和風格,而且有新的拓展和創新,特別是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省域競爭力産業結構變化的升級,以及網際網路、網購對消費的影響,以及“一帶一路”建設等方面的內容,都在這本書中有了最新的體現和反映,課題組做了很敏銳的思考,體現了這個研究課題組具有很強的敏感性和時代使命。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簡稱藍皮書)發佈

中央財經大學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教授發言

中央財經大學網際網路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歐陽日輝教授在發言中認為,這個研究團隊十年間出版了九本中國省域藍皮書,這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情,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方面的不容易是工作量大,涉及九個二級指標,二十五個三級指標,二百一十個四級指標,基礎數據達到1.2萬個,統計表格五百多個,這麼大的工作量在藍皮書系列中應是數一數二的,沒有其他的藍皮書比這部書更大的;第二方面的不容易是研究團隊高度注重評價的科學性、嚴謹性和權威性,這是很不容易的;第三方面的不容易是源於這個團隊、這個機構以及外部資源的持續支援,要把這個事情做下來,需要一個穩定的研究團隊,要帶這麼一個研究團隊,確實是不容易的。所以,做這樣一本藍皮書是非常偉大的事情,是非常值得我敬佩的一件事情。

另悉,2015年《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精神和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要求,順應全球經濟形勢和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變化要求,更加注重經濟增長的品質和效益、更加注重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更加注重經濟社會統籌協調發展。完善構建了由1個一級指標、9個二級指標、25個三級指標和210個四級指標組成的評價指標體系。值得一提的是,從2014年起,《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入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授權使用“中國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學術出版項目”標識的優秀皮書。

根據評價結果:

2013年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處於上游區(1~10位)的依次是:江蘇省、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天津市、遼寧省、福建省、湖北省;排在中游區(11~20位)的依次為河南省、四川省、湖南省、河北省、安徽省、重慶市、吉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西省、陜西省;處於下游區(21~31位)的依次為海南省、黑龍江省、山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貴州省、寧夏回族自治區、雲南省、青海省、甘肅省、西藏自治區。

2012年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處於上游區(1-10位)的依次為江蘇省、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浙江省、山東省、天津市、遼寧省、福建省、四川省;排在中游區(11-20位)的依次為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安徽省、重慶市、吉林省、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江西省、陜西省;處於下游區(21-31位)的依次為海南省、黑龍江省、山西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壯族自治區、青海省、雲南省、貴州省、寧夏回族自治區、甘肅省、西藏自治區。

與2012年相比較,排位上升的有4個省、市(區),上升幅度最大的是河北省,排位上升了3位 ,湖北省、貴州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排位均上升了2位;21個省、市(區)排位沒有變化;排位下降的有6個省、市(區),下降幅度最大的是青海省,排位下降了3位 ,其次是四川省,下降了2位,吉林省、安徽省、雲南省和重慶市均下降了1位。

2012~2013年期間,個別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的升降出現了跨區段變化,表現在湖北省和四川省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出現了跨區段變化,其中, 湖北省由中游區升入上游區,四川省由上游區又重回降入中游區

從2012-2013年各省、市、區綜合競爭力得分升降來看,全國31個省、市、區中有27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出現上升趨勢,其中上升幅度最大的是天津市,增加了1.97分 ,其次是河北省、福建省、寧夏回族自治區、貴州省、湖北省、廣東省、湖南省、雲南省,都增加了1分以上,但也有4個省份得分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四川省,下降了0.77分。從全國平均分值來看,2013年為39.1分,比2012年上升了0.61分,上升幅度比較大。總體來看,2012-2013年全國各省市區的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

不同地區之間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分佈很不均衡,2013年得分最低的西藏自治區只有27.2分,不到第一名江蘇省的一半 。全國有一半多的省份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集中在30-40分之間,整體上看,都比較分散,而且呈現偏態分佈。從2012年-2013年的對比情況來看,2013年各省份得分有所提高,其中得分在25-30之間的省份由6個減少到3個,在30-35之間的省份由5個增加到7個,而得分在35-40分之間的省份則由11個增加到12個,其他得分區間的省份數量變化不明顯。

相同區位內部的各省份的得分差距也比較明顯,同樣是處於上游區,排在第10位的湖北省與排在第1位的江蘇省在評價總分值上相差了20.2分;同樣是處於下游區,排在第21位的海南省比排在第31位的西藏自治區超出8.02分;但是處於中游區的10個省份得分比較接近,排位第11位的河南省得分為38.8分,比排位第20位的陜西省僅多出3.11分。處於上游區的10個省、市、區平均分值為50.1分,處於中游區的10個省的平均分值為36.9分,處於下游區的11個省、市、區的平均分值為31.2分,比差為1.6:1.2:1。

從全國區域間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綜合測算和分差來看,2013年全國4大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評價分值依次為:東部地區49.1分、中部地區36.9分、西部地區32.2分、東北地區37.9分,比差為1:0.75:0.66:0.77。與2012相比, 西部地區與東部的差距擴大了0.38分 ,表明西部地區競爭力有所下降。

從2012-2013年全國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平均分值變化情況看,四個地區平均分值各有變化,其中東部地區分值上升最多,增加了0.88分 ;其次為中部地區,增加了0.62分;西部地區得分增加了0.5分。由此反映出我國各區域經濟都得到了健康、持續發展,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都得到有效提升,區域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有所增強,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也步入協調發展的新常態。

從全國四大區域內部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差異分析來看,表現為以下特徵:

(1)東部地區 10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絕大部分都在上游區,只有河北省處於中游區和海南省處於下游區,其他8個省份都處在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上游區,並且 排位比較穩定,排位基本沒有變化 ,説明東部地區的競爭力在全國處於絕對優勢地位。但在東部地區的10個省份內部,競爭格局也是不平衡的,最明顯的差距體現在海南省與其他省份之間,就是同樣排在上游區的省份,也存在較大的差距。根據全國31個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情況發現,江蘇省、廣東省、北京市、上海市和浙江省的得分超過50分,山東省、天津市、遼寧省和福建省的得分則在50分以內,而海南省的得分僅為35.2分。總體上看,兩年內東部地區內部的排位基本保持穩定。

(2)中部地區 6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除山西省處在下游區外,其他5個省份都處在中游區,與2012年相比,2013年湖北省的綜合排位波動明顯,上升了2位,其他省份排位變化幅度不大。從與其他區域比較來看,中部地區與東部地區得分差距較大,與西部地區之間得分差距較小,説明整體上而言中部地區尚不具備明顯的競爭優勢。 中部地區內部的6個省份也表現出明顯的非均衡性,湖北省、河南省、湖南省和安徽省都處於中游區的前列,江西省處於中游區的靠後位置,山西省則處於下游區 。從地區內部的排位變化來看,中部地區各省份競爭力相對變化不明顯。

(3)西部地區 12個省份的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大多數處在下游區,但是也有個別省份處於中游區,如四川省、內蒙古自治區、重慶市和陜西省處於中游區,其他各省份處於明顯的競爭劣勢地位。從經濟綜合競爭力得分來看, 西部地區平均得分只有東部地區得分的66%,表明其競爭力與東部地區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西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相比,很多省份的競爭力得分差距很小,其競爭力劣勢就不太明顯 。從2012-2013年得分變化來看,西部地區平均得分增加比較小,與東部地區的差距反而有所擴大,説明西部地區的競爭力提升速度有待提高。從西部地區12個省份的綜合得分來看,各省份之間的差距也是很明顯的,使得西部地區各省份之間的綜合競爭力排位相對穩定,除了少數省份排位有所調整以外,沒有太大的變化。

(4)東北地區 3個省份相對於其他地區,2013年競爭優勢有了一定的提升,其中吉林省下降了1位,但黑龍江省的排位與遼寧省相比,仍然有較大差距。

創新是學術研究的終極目標和神聖使命,也是學術的生命之所在。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發佈九年來 ,能夠持續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每年都做了大量的創新工作。那麼,2015年藍皮書與2014年發佈的省域競爭力藍皮書相比,它的突破與創新點體現在哪呢 ?主要有以下四個方面:(1)2015年藍皮書是在綜合以往八部藍皮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合2014年我國經濟進入“新常態”的階段性特徵,專門開闢一個“專題分析報告”,對新常態下中國省域經濟在動力結構、産業結構、城鄉結構、需求結構、分配結構等五個方面的結構變化和發展趨勢進行深度分析,追蹤研究省域經濟發展與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內在關聯,為提升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重要參考依據。(2)根據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精神,2015年藍皮書對評價指標體系再次作了微調,特別是對一小部分指標進行了更新、調整,力求使評價內容能更好地反映省域經濟發展的品質、效益和可持續增長。四級指標總數210個,保持不變。(3)為了更加直觀、簡練地體現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發展變化,2015年藍皮書在對各省、市、區的專題分析報告部分,更多地以圖表的形式直觀地向讀者展現了全國各省、市、區在二級、三級、四級競爭力指標上的表現情況,略去了大量文字説明或解釋的內容,使評價結果和分析結論更加簡潔明瞭。(4)繼續加強對全國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在區域分佈方面的深度分析。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排位,反映出來的只是排序位差,上下位之間相差0.1分是相差1位,相差10分也是相差1位,不能反映各個位差之間的實際差距,自然也不能反映不同地區之間的實際差距。所以,2015年的藍皮書特別加強了對各省、市(區)經濟綜合競爭力的實際差距及其均衡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和分析的內容,為進一步分析當前我國區域經濟差異提供了有益的參考借鑒。

*********************************************

《中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發展報告(2013-2014)》藍皮書是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管理世界雜誌社、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福建師範大學等單位於2006年1月聯合成立的“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2014年的重大攻關課題。該藍皮書已在過去的九年連續發佈了九部《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全書歷時近一年,研究對象涉及中國內地31個省、市、區,時間跨度為2012~2013年,全書100多萬字,數據採集、錄入和分析工作龐雜而艱巨,採集、錄入基礎數據1萬多個,計算、整理和分析數據3萬多個,共製作簡圖100多幅、統計表格500多個,競爭力地圖30幅。書中所採用的數據全部來自2013~2014年《中國統計年鑒》以及國家相關部門發佈的專業年鑒、統計公報等。該書緊緊圍繞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的要求,緊密跟蹤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最新研究動態,深入分析當前我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的特點、變化趨勢及動因,按照科學性、客觀性、系統性、公正性、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則,建立起比較科學完善、符合中國國情的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指標體系及數學模型,具有鮮明客觀性、系統性、邏輯性、宏觀性、創新性,論述系統全面、視角新穎、觀點獨到、內容豐富、資料翔實的特點。 今年的藍皮書書還專門開闢一個專題分析報告,對新常態下中國省域經濟在動力結構、産業結構、城鄉結構、需求結構、分配結構等五個方面進行了深度分析,深入追蹤研究省域經濟發展與省域綜合競爭力的內在關係,為提升中國經濟綜合競爭力提供有價值的決策依據。這不僅在深化我國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方面具有相當重要的學術創新價值,而且對當前我國各省級行政區加快推進有效益、有品質、可持續的增長,具有重要的政策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值得各級政府部門、學術界和區域經濟發展戰略決策者及相關人員一讀。

另據介紹,全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中心成立的宗旨是每年定期向社會發佈《中國省域競爭力藍皮書》、《中國省域環境競爭力綠皮書》、《二十國集團(G20)國家創新競爭力黃皮書》、《世界創新競爭力黃皮書》、《全球環境競爭力綠皮書》等競爭力問題的前沿研究報告。 2015年1月7日,依託該中心的研究力量,成立了福建師範大學福建自貿區綜合研究院,將出版《福建自貿區藍皮書》,定期發佈《福建自貿區通訊》,並舉辦福建自貿區發展高峰論壇 。該中心還定期舉辦“全國省域經濟綜合競爭力高層論壇”、“海峽兩岸競爭力高層論壇”,邀請國內外競爭力研究領域的著名專家學者、政府官員和企業精英共同探討競爭力研究的新內容、新方法。除此之外,自2009年10月起,經國家新聞出版署批准創辦了全國第一本專門從事研究競爭力的學術性刊物——《綜合競爭力》雜誌,我們真誠地願與政府管理者、學術界同仁、企業家、新聞界朋友共同深化對區域經濟綜合競爭力研究,為中國競爭力經濟學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評 論

求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