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5日,農曆羊年首個工作日,中國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再為全國小微企業和創業者送出“新年大禮”。
當天,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其中,僅將失業保險費率由現行條例規定的3%統一降至2%一項措施,每年便將減輕企業和員工負擔400多億元(人民幣,下同)。
專家指出,選擇羊年開年的首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以減稅降費支援小微企業發展和創業創新的措施,釋放出官方打造更佳創業環境的強烈信號,將進一步確保穩增長與調結構“兩不誤”。
一年七上常務會總理為何最“操心”小微
中新網記者盤點發現,若從2014年4月2日算起,國務院在近一年時間裏,已七度將中小、小微企業發展作為主要議題之一。
去年4月2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擴大小微企業所得稅優惠政策實施範圍。
5月30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進一步減少和規範涉企收費、減輕企業負擔,部署落實和加大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援。
7月23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多措並舉緩解企業融資成本高問題,確定加大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力度,提高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等重點領域及重大民生工程的能力。
9月17日,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進一步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加大進一步簡政放權力度,並加大稅收、融資和財政等支援。
今年春節前,李克強又密集召開兩次關於扶持小微企業發展的國務院常務會議。1月14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設立國家新興産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重點支援處於“蹣跚”起步階段的創新型企業,助力創業創新和産業升級。
緊接著,在1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又確定了支援發展“眾創空間”的政策措施,為創業創新搭建新平臺。
中小微企業發展緣何成為中國總理最關注的問題?
正如25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所指出的,官方加碼對中小、小微企業扶持力度,意在應對當前經濟下行壓力,保持經濟運作在合理區間。
“中國已經從過去靠開工大項目來拉動經濟,轉向點燃創新型驅動的‘星星之火’。”中國國家資訊中心首席經濟師範劍平向中新網記者指出,本次國務院常務會議推出的進一步減稅降費措施,與本屆中央的執政思路是一脈相承的,“無論是稅費減免、降低工商登記門檻,還是金融針對小微企業定向寬鬆等……目前都是要促使中國經濟轉型”。
范劍平指出,官方鼓勵創新創業,必須放在中國經濟轉型的大背景下來觀察。中國過去35年裏主要是要素驅動型的發展模式,憑藉相對廉價的生産要素,搞大規模投資,開工大項目、大企業,“應該説在過去35年裏中國也幹得很出色,但現在的問題是廉價要素,如勞動力、資金、土地等成本都提高了。根據國際經驗,我們每人平均GDP突破5000美元後,就要開始向創新驅動的增長模式轉型。”
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亦指出,中國過去的增長很大程度上有賴於政府主導的大項目、大工程等,而目前正逐步向以企業為主體的市場創新模式轉變。因此,打造有利的政策環境,將有效激發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的積極性與活力。
官方釋放創業“活水” 穩增長更利調結構
“稅費本質是一個分配關係。給小微企業多留一點,國家少拿一點,這樣的做法著眼長遠,可以認為是‘放水養魚’。”范劍平表示,上述政策舉措,目的還是在於調整小微企業和政府之間在分配上的關係。
“政府今天為小微企業經營創造了更為寬鬆的稅費環境,明天就會鼓勵更多小微企業成功地創業創新,而這些企業做大後,無疑會為國家創造更多稅收。”他分析。
去年以來,官方打出的政策“組合拳”已令廣大小微企業感受到暖意。
據中國國家稅務總局最新發佈的數據,2014年,享受企業所得稅優惠的小微企業戶數為246萬戶,共計減免稅額101億元,優惠政策受益面達90%;享受小微企業減免增值稅、營業稅優惠的有約2200萬戶納稅人,共計減免稅款511億元,其中減免增值稅307億元、營業稅204億元。三個稅種合計,2014年小微企業共減免稅款612億元。
2014年12月,國家統計局社情民意調查中心在天津、福建、河南、甘肅等四省市進行的民意調查報告顯示,社會群體對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政策“滿意”和“基本滿意”的為91.9%,對有關小微企業稅收減免政策落實情況“滿意”和“基本滿意”的達到92%,認為小微企業在調結構、增就業中“作用很大”和“有一定作用”的為92.3%。
而力促小微企業發展,倡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更大的意義在於,通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在確保經濟增長不"失速"的同時,加快實現中國經濟轉方式調結構,真正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2.0”。
“現在有一種呼聲很高,認為‘經濟困難,國家應該全面減稅’。”范劍平表示,中國不適合搞簡單的全面刺激,譬如鋼鐵等行業存在嚴重過剩産能,“這時如果全面減稅,結果肯定適得其反。”
“把有限的政策資源集中用於轉型中急需的方向上去,尤其是給小微企業以支援。”范劍平認為,這次結構性減免稅費,最重要的意義便在於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型。
主要服務創業企業的線上法律服務平臺金裝律師CEO劉雲柱則提醒,第三方機構應更加積極並準確地推廣、普及官方推出的促進創業和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目前一些中小微企業對於優惠政策的掌握和理解相對還是比較少,這中間存在資訊不對稱。”
以“制度創新”打造更多“未來華為”
今年1月,在李克強總理前去造訪後,總部位於深圳的華為公司再度成為有志科技創新的中國創業者們矚目的對象。
從白手起家至今,華為在全球已創立16個研究中心,獲得專利36500多項,70%左右的收入來自海外市場,被稱作“一家真正全球化的中國公司”。
“如果再有10個華為,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就大功告成。”匯豐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屈宏斌説,“關鍵的問題是,什麼樣的營商環境能促進更多的未來華為?”
對上述問題,去年的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給出了清晰答案——“依法治國”、“法治經濟”。
“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産權保護制度”,“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完善激勵創新的産權制度、智慧財産權保護制度和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體制機制”……相較于資金、政策層面的“授人以魚”,更值得小微企業經營者和各類創業者們期待的,無疑是依法治國將帶來的制度紅利。
“我們現在應當進行一次法律法規的集中清理工作,如果制度束縛太多,必然影響創業創新。”中國人民大學商法研究所所長劉俊海説。
范劍平也強調,如果要倚重科技創新,首先要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官方對此已有清晰認識,李克強1月視察華為時便指出,沒有制度創新,科技創新就無從依附。
中金公司最新發佈的報告分析,為配合政府部門改革、依法治國和減政放權,預計今年《證券法》、《商業銀行法》、《價格法》、《反不正當競爭法》等多部與創業創新息息相關的法律將做重要修訂。
縱覽今年各省市地方"兩會",鼓勵創業和創新已成為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彙之一。如,北京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給市場主體創業創新留出空間、搭好舞臺”、浙江提出打造“更有活力的創業創新生態系統”、廣東提出“完善金融科技産業融合創新服務體系”等。
人們有理由期待,即將召開的全國兩會將見證中國構築更為便利的營商及創業環境,小微企業發展或將迎來更大空間。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