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廣東省社科院丁力:製造業轉型,關鍵在於政府“對自己動刀子”

發佈時間: 2015-02-12 09:17:14    來源: 時代週報    作者: 張珂    責任編輯: 張林

廣東省製造業轉型升級問題不是新問題。然而近一年來,製造業轉型多見新動向。地方政府積極推動“機器換人”、展望工業4.0與中小製造業企業經營困難、老闆跑路現象共存,構成了廣東製造業轉型期的現實。就這些製造業轉型期中體現出的問題,以及廣東製造業如何在波詭雲譎的經濟局面轉机型升級之問,時代週報記者專訪了廣東省社科院産業經濟學研究員、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

過早讓第三産業替代第二産業不可取

時代週報:“機器換人”在過去一年成了廣東省各地方經濟工作的突出亮點,你如何看待這種思路對廣東省製造業轉型和整個經濟社會的影響?

丁力:在我看來,“機器換人”某種意義上在現階段是一項對企業有利,但對社會有負面作用的政策。大量的勞動力人口會在機器換人過程中被擠出原有的産業,造成中短期就業困難;同時,機器和相關人才在政策刺激下會出現供不應求的狀況。因此我認為政府應該擇機而動,對“機器換人”還應持有更慎重而全面的態度。

時代週報:類似地,一些地方政府例如佛山等,在轉型規劃上也提到“工業4.0”等熱門詞彙。同濟大學德國研究所鄭春蓉教授曾表示這個概念目前僅僅用於預測未來社會生産中可能出現的形態,而非一種成熟可行的運作模式,因此“不能淹沒在工業4.0的概念炒作中”。你如何看待“工業4.0”概念?

丁力:德國以其工業業態,談“工業4.0”已然有了現實的可能性。在中國,這看上去是件好事,但也只是水中月。理由很簡單,我們現在工業3.0、2.0,甚至嚴重地説有的地方可能連1.0都沒有完成。這就好比一個人如果條件成熟,高中初中一起連讀是可能的,但不能連小學都沒讀完。

時代週報:2012年初,你曾稱讚佛山是“廣東轉型標桿”,並看好佛山內源性經濟支撐下的戰略定力和傳統製造業主導下進行産業升級的戰略框架。佛山市委書記劉悅倫也曾提出佛山的服務業需要更上一層樓,但製造業的主業地位不能丟。你現在如何看待佛山的工業轉型發展趨勢?

丁力:目前而言,製造業的支撐作用對佛山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障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發展服務業當然是好的而且有必要的,但鼓勵發展服務業也容易陷入一個問題—服務業的對象要靠什麼來保障?對於佛山來講,自然是製造業。因此要形成第二産業帶動第三産業,第三産業促進第二産業的産業互動。過早地讓第三産業替代第二産業也不可取。

區域經濟一體化需要實質性改變

時代週報:從整個珠三角經濟現實情況來看,珠三角的第三産業産值已經超過了第二産業。珠三角的資産一直以來都偏輕型,對於這樣的形勢你有怎樣的看法?

丁力:我提出“第二産業帶動第三産業”而非反其道而行之是有現實根據的,就是廣東的工業化還沒有完成。具體而言,有些地方的製造業還處於産業低組織、技術低水準階段。企業和行業之間“各人自掃門前雪”,協作關係還較為簡單,深度融合遠遠不夠發達。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關注第三産業膨脹,是否會導致人們只願意賺快錢而不樂意搞實體經濟的傾向。

那麼實現深度融合要誰來帶頭呢?珠三角原有製造業要實施自主的品牌戰略,中小企業要抱團合力做品牌。可是在企業群層面貫徹六西格瑪式標準化理念,需要一個帶頭力量來克服困難。

經濟學中有一個定理,即市場容量決定分工,沒有足夠大而開放的市場,社會分工的細化和不同行業之間的協作是不會變得更成熟的。而拿什麼保證足夠大的市場容量呢,那必須確保各地區市場的一體化;確保市場一體化,就必須問鼎區域經濟一體化—可是我們到現在,雖然搞了這麼多的政策方針,但區域經濟一體化問題還沒有發生實質性改變。産業的深度合作不發達,區域經濟一體化沒有實質性改變,在很大程度上是要歸根于各地“畫地為牢”。

時代週報:那麼各地 “畫地為牢”的現狀要靠財事權的上收下放來調整嗎?就政府經濟治理而言,你曾多次提出“政府退出市場”。你覺得在全面深化改革、很多事業方興未艾的當下,“政府退出市場”的提法還成熟嗎?

丁力:財事權的調整還遠遠達不到應有的效果,最關鍵的是要各地政府“六根清凈”。我們提了很多年“政府職能轉變”,但這一定位還沒有在完全意義上實現。政府必須改變大包大攬式主導一切的工作模式,工作方式的轉變要從中央到地方都展開。自己改自己固然很難,但不得不承認,原有的工作方式可以説是“創新的剋星”。

時代週報:另一方面,政府機構也在試著打破舊的地區經濟聯繫模式,例如廣東最早提出“騰籠換鳥”。以“深圳-河源”的合作為例,你前兩年就縣域經濟發展問題曾去過河源,繼續實施的空間如何?

丁力:珠三角之於粵東西北的製造業興業環境,我想“畫地為牢”的治理格局不變,實現産業轉移的條件就不夠成熟—可以説規制環境不成熟是産業轉移還不夠成熟的一塊短板。我們離法治化、市場化、國際化的企業經營環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形態沒有本質區別

時代週報:粵港澳自貿區在框架設計方面,政府很大程度上希望珠三角地區依託毗鄰港澳優勢,承接和發展高端服務業,從而促進珠三角地區産業轉型升級。你怎樣理解這种經濟轉型升級思路?

丁力:談到高端服務業發展引入問題,我想珠三角目前還不太具備自己搞高端服務業的優勢,而當前環境下引入外面的高端服務業難度也不小。在我看來,當務之急反而是工業化。依我看,例如佛山製造業主打的思路在三年內應該是主流的發展進路,也是穩妥的道路。但現在有一種傾向不太利於今後階段的發展,就是愛“摘果子”,不愛從長遠大計出發“多種樹”,更有甚者只愛提前“挖坑”。有些時機不夠成熟的政策過早實施是有害的。就大力發展服務業而言,前幾年的房地産問題會是一個負面案例。

時代週報:你多次談到廣東製造業的形態目前還不夠成熟,不能夠好高騖遠。但比起中國其他地區,廣東製造業的轉型有沒有成功的經驗?

丁力:説到廣東的製造業及其經濟形態,對全國很多地區的借鑒意義還是存在的。就全國範圍來看,廣東是最早起草、探索並實施製造業轉型戰略的。但就整個産業轉型的目標來看,廣東在製造業轉型環節還不能説取得了決定性成就,這很大程度上根源於利益格局沒有發生決定性變化。長三角的區位條件好一點,特別是佔據中間區位的上海,但長三角和珠三角的經濟形態以及所面臨的問題本質沒有區別,就好比一根藤蔓上的兩條瓜。

時代週報:就你對珠三角製造業瓶頸的剖析,你如何看待去年底珠三角一些知名服裝企業、手機工廠紛紛倒閉的情況?是製造業轉型必然要付出的代價,還是因為機制缺陷造成的?

丁力:從機制體制問題來説的話,現在政府必須改革,對自己動刀子——對自己動刀子得有壓力和動力。很長一段時間內,政府“對自己動刀子”缺少壓力;如今經濟下行壓力大了,畫地為牢的弊端凸顯了,政府自身感受到的壓力也就隨之而來。

(責任編輯:HN026)

評 論

時代週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