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專家談國企反腐,已到“不改革、毋寧死”境地

發佈時間: 2015-02-11 09:24:59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莊德水    責任編輯: 張林

莊德水 北京大學廉政建設研究中心副主任

十八大以來,在完成的五輪中央巡視中,中央紀委已對14家國有企業開展了巡視工作,其中,2013年巡視了國有企業4家,2014年第一輪、第二輪各巡視1家中央企業,第三輪專項巡視中央企業數量共有8家,分別是中國聯通、中國海運、華電集團、東風汽車、神華集團、中石化、中國船舶、南方航空。

近日,2014年中央巡視組公佈了第三輪專項巡視反饋情況。從反饋情況來看,當前國有企業仍處於不正之風和腐敗易發多發階段,在黨風廉政建設方面存在諸多突出問題,其中領導層以權謀私的“利益輸送”問題最為突出,除此之外還包括權錢權色交易、違規辦關聯企業、操控物資採購招投標、收受貴重禮品以及存在“四風”整改不力等。這些腐敗問題的實質,在於國有企業領導層利用其特殊地位、資源壟斷和權力優勢謀取不正當利益。巡視反饋向社會傳遞出強烈的國有企業反腐信號,倒逼國有企業改革向縱深方向推進。

國有企業屬於全民所有,是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國有企業的特殊地位、資源壟斷和權力優勢不是天然的,是以其重要性為基礎的,一旦國有企業發生重大腐敗問題,不僅會損害公共利益和經濟發展,而且會侵蝕執政基礎和政府信任。可以説,當前一些國有企業領導尚未從本源上認清國有企業及其本人的地位,把國有企業擁有的資源和優勢視為理所當然,甚至視為個人私産。受制于具體管理體制和行業特點,一些國有企業日益“堡壘化”,外部監督力量很難插進去,這在很大程度上讓國有企業領導層的權力得不到有效監督和制約。一些國有企業領導層“靠山吃山”、“坐吃山空”,甚至把優質國有資産偷偷轉成個人合法資産,留足後路。

國有企業之所以沉疴已久,與國有企業本身的改革不到位是密切相關的,比如政企不分、政資不分、行政壟斷等,又如缺乏現代企業治理規範,董事會、監事會、紀檢監察部門、工會組織形同虛設。近年來,中央雖然針對國有企業出臺制定了一系列黨風廉政建設制度,比如《國有企業領導人員廉潔從業若干規定》、《關於進一步推進國有企業貫徹落實“三重一大”決策制度的意見》等,但仍存在“制度不管用”、“有制度不用”以及震懾力不夠等實際問題。更重要的是,國有企業在一定程度上淪為了特殊利益集團的“私産”,一方面向官場腐敗輸送政治資金,延伸官場腐敗,形成利益同盟;另一方面利用政策便利,獲取市場競爭優勢,名為經營,實為掠奪。

國有企業改革歷來是中央的工作重點,特別是三中全會強調要推進國有企業改革,實行以政企分開、政資分開、特許經營、政府監管為主要內容的改革,根據不同行業特點實行網運分開、放開競爭性業務,推進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這樣的改革頂層設計,符合市場規律和民意期待,又同時切中了國有企業利益格局和權力結構的要害。正因此,國有企業改革的難度和挑戰會顯得更大,會觸動更多人的利益和靈魂。在新時期,反腐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口,旨在為改革尋找新的動力機制,併為改革掃清思想、制度和體制的障礙。在改革中推進反腐,在反腐中深化改革,無疑是一個現實選擇。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必須改變原有的利益格局和權力結構,切斷腐敗關係和鏈條,消除領導層的特權作風和問題。

中央紀委五次全會明確指出,堅持從嚴治黨,國有企業不能例外。今年要加大對國有企業的巡視力度,探索分行業、分領域開展專項巡視,實現對中管國有重要骨幹企業巡視全覆蓋。這預示著國有企業反腐將進入新常態,成為反腐的新戰場,將要有“動真格”的行動,揪出更多的國有企業“老虎”和“蛀蟲”。國有企業改革不能流於表面應付,更不能停留在政治表態和口頭承諾,必須採取有針對性的制度措施和機制安排。單純依靠國有企業自身去推進改革是不現實的,必須從外部利用反腐力量施加改革壓力,進一步倒逼國有企業進行新的改革。中央專項巡視監督以其權威性和靈活性,切入國有企業內部,對國有企業領導層形成了強大威懾。國有企業本身要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把國有企業領導層的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裏,建立公開透明、高效有力的權力監督制約機制,營造健康的國有企業政治生態。

國有企業改革正進入深水期,到了“不改革、毋寧死”的境地。面對新挑戰,國有企業別無選擇也必須做出選擇,主動作出適應和調整,把反腐倒逼力轉化成改革助推力,尋求自我救贖和自我發展之路。

國有企業反腐,好戲還在後頭!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