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發佈時間: 2015-01-30 13:12:42    來源: 《中國發展觀察》    作者: 樊勝根    責任編輯: 張林

中國的糧食安全是世界的糧食安全,同時世界的糧食安全也是中國的糧食安全。因為中國人口約佔世界人口的20%,如果中國出現糧食安全問題,肯定是世界糧食安全的問題;而如果世界糧食安全問題得不到解決,中國也無法保障糧食安全,即便是能夠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成本也會很高。

饑餓與營養不良挑戰依然巨大

儘管成績顯著,饑餓在全世界及中國仍然普遍存在。現在全世界仍然有近8億人口吃不飽,每天攝入的熱量嚴重不足,而中國現在約有1.5億人吃不飽,也就是説將近11%的人口仍然處於饑餓狀態。中國的饑餓人口在全世界排第二位,第一位是印度。(見圖1)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在饑餓人口中,兒童的營養不良廣泛存在,這是一個終身的影響,國際上叫做“死刑”或者“終身監禁”。如果兒童在未滿兩歲以前營養不良,將對其智力發展、體格發展造成終身的負面影響,即便是兩歲以後進行營養補充,效果也是微乎其微的。

全球有1.65億五歲以下的兒童發育遲緩,而中國就有830萬這樣的兒童。由圖2可以看出,非洲比重最高,南亞其次,但從總量來看,南亞更多,因為人口比重大。時下一個比較流行的議題是,未來中國和印度誰發展得更快?我對中國的前途依然“看好”,因為印度有30%-40%的兒童發育遲緩,這將影響未來一代人,甚至兩代人的發展。所以,人力資本不僅是指中國未來老齡化下總量勞動力減少,更重要的在於人口品質,而人口品質必須從兒童抓起,未來中國的整個人力資本才能得到保障。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另外,全球超重和肥胖人口的比例也在增加。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把營養不良分為三重負擔:第一重負擔是饑餓,攝入熱量不夠;第二重負擔是隱性饑餓,吃飽了,但是營養不均衡,缺少必要的微量元素;第三重負擔是超重和肥胖,全球有21億人被超重和肥胖困擾,全世界有62%的肥胖人口生活在發展中國家,並且每年有340萬人死於相關的疾病。亞洲和中國的超重肥胖也不容忽視。中國男女平均超過27%;南亞為男性20%,女性為23%;東南亞為男性22%,女性為28%。

同樣,兒童的超重和肥胖對其身體的健康發育影響也是巨大的。從2010年-2020年,發展中國家的超重和肥胖兒童將增長43%(見圖3)。據國際上有關數據測算,由於超重和肥胖,平均每人減少的壽命是7歲,如果不解決超重問題,將會使人類的壽命倒退。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每年由於營養不良造成全球5%的GDP受到損失,約為3.5萬億美元。因為隱形饑餓和微量元素缺乏,全球損失接近2%-3%的GDP;亞洲更為嚴重,接近11%的GDP損失。因為肥胖使得全球每年損失2%的GDP,約為2萬億美元。營養不良代價非常高,但是投資營養回報率高(見圖4)。例如改善農業發展戰略,不僅僅是糧食方面,還要進行專門的營養干預,進行兒童的營養干預,改變現有的農業發展戰略,轉變為以營養為基礎的農業發展戰略。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糧食安全與營養日益脆弱

例如,油價的波動是把雙刃劍,“價格高”使得農業生産成本增加,讓生物能源利用更多的糧食,對全球糧食系統造成巨大壓力。“價格低”農民沒有積極性進行生産。價格的波動會造成生産者無法準確決策,因為風險太大;另外油價的波動,也會導致糧價的波動。

(一)人口增長、城鎮化和農村人口減少

預計到2020年城鎮人口將首次超過農村人口, 到2050年,全世界城鎮人口將佔60%。中國城鎮人口目前已達到52%-53%。在世界範圍內,城鎮人口增長的趨勢也是加速的,而且更重要的是,農村勞動力工資增長非常快。在中國就業率的變化是,相當一部分人從農業領域轉移出去,但是轉移的速度遠遠低於GDP減少的速度,這就導致了農業的生産率相對於非農業的生産率會越來越低。而在工資又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就導致對未來農業生産造成很大壓力(見圖5)。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二)收入增加和飲食需求變化

南亞將出現勞動力緊缺,甚至在孟加拉國這樣人口密度較高的國家。非洲工業不發達的國家也將出現農村勞動力成本急劇上升的情況。農村勞動力成本的變化,勢必導致飲食結構的變化。中産階級比重增加,現在中國中産階級人群比重超過3億,已經超過美國人口的總數(見圖6)。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從2009年-2021年,全球食物需求增長將非常強勁,尤其是對肉食的需求,而肉類需要糧食來生産,這勢必給環境造成很大壓力。由圖7可以看出,未來二十年,發展中國家和中國對魚類、豬肉、家禽的需求量都在30%-40%之間。而未來30年-40年,全球食物需求將增加60%的供應量,而從發展中國家來看,食物的生産需要將增加一倍。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三)土地和水資源約束不斷加大

從1961年-2009年,發展中國家每人平均耕地每年損失的面積飛速增加。從1981年-2003年,全球有24%的土地面積受到土地退化的影響。從2000年-2010年,每年森林損失約為520萬公頃。從1970年-2000年,每人平均耕地面積下降了65%,到2050年前將進一步下降50%(見圖8)。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由圖9可以看出,2050年由於水的壓力對可再生水資源的開採總量變化。按照現有趨勢,到2050年,用水壓力將會導致52%的人口生活在缺水地區,49%的穀物生産、45%的GDP會來自缺水地區。未來更多人口、糧食和GDP會從缺水地區産生。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四)中國嚴重的環境威脅

由於中國環境保護的滯後,《2014年聯合國環境報告》中,中國的環境績效指數在178個國家中排名第118位。從圖10可以看出,越是中國糧食的主産區,環境退化得越嚴重。每年因為空氣和水污染的雙重負擔損害福利和經濟增長的總成本約為5.8%的GDP。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五)越來越多農業相關的風險威脅著健康

人體健康日益受到集約化食物生産的影響。糧食安全受到不規則的食物生産,動物傳播疾病、牛奶和水稻污染等因素的影響。現在農業開始集約化,農業和城市的距離越來越近,人群中80%的傳染病來自動物。可以肯定的是,隨著農業集約化的增加,農業産業鏈的不斷加強,病毒與污染等相關風險會越來越大(見圖11)。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六)中國食品安全面臨的挑戰

中國食物體系雖然呈現快速擴張和現代化趨勢,但是對價值鏈的監管較弱,尤其是對小農而言缺乏達到高標準的能力。中國的自然資源受工業活動的污染嚴重。據有關數據統計,20%的耕地受到污染,這其中83%來自無機物質的污染,如鉻、鎳和砷等。無機物質的污染一方面是因為工業活動的污染,另一方面與農業生産方式有關係。從1970年-2010年,中國的化肥使用量增長了25倍。

(七)氣候變化帶來的挑戰日益嚴峻

全球氣候變化對穀物生産的影響日益嚴峻。據有關數據統計,從現在到2050年,在不發達國家,尤其是非洲僅僅是由於氣候變化,平均穀物單産可能下降20%。 極端氣候的變化對未來産量、食品供給和營養健康都會帶來重要影響(見圖12)。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八)更頻繁的食物價格飆升和波動

全球穀物價格具有兩個顯著特點,飆升和不穩定性。全球穀物價格的波動,與氣候變化有密切的關係。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石油價格。石油價格與糧食價格密切相關,而未來石油價格的不穩定性會繼續存在。從2010年-2050年,全球農業商品價格將繼續高漲。據估算,未來玉米價格將上漲50%以上;羊肉、牛奶、牛肉、大豆、水稻、小麥、油菜籽、家禽等也將變化非常大(見圖13)。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政策、技術和制度對實現糧食安全與營養起決定作用

實現中國和全球的糧食安全與營養,需要相關的支援政策;建立更加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物生産體系;發展富有可持續性、注重營養的技術;促進開放式貿易的發展,以減少食物價格波動;擴大生産性且跨部門的社會保障體系;並支援南南合作學習。

(一)更加有效、包容性和安全食品生産體系的支援政策

當 前,社會的發展變得極不均衡,未來的食物生産體系必須具有包容性,農民必須要從這個系統中獲益,小農的土地使用權必須得到保護。首先,通過土地使用權證書來保障土地所有權,發展健全的土地租賃和銷售市場,保障在土地被徵用後有足夠的補償,加強土地合同的執行力和建立合法的申訴系統以及擴展農村土地使用權的條款,來保證食物生産體系具備有效性和包容性。

其次,需要支援有效、包容性和安全的食物價值鏈。這個食物價值鏈,是從生産、運輸、加工和消費的整個價值鏈,應該把營養放在整個價值鏈上,而不僅僅是餐桌上,更應該在生産中考慮營養。要增加對農業相關疾病傳播的了解;更新覆蓋整個價值鏈的法律、法規、制度框架;通過增強監管機構、消費者的能力和資源提高食品安全監管水準;增強食品供應鏈上相關利益者達到食品安全要求的能力;支援縱向和橫向協調合作的體制創新。

再次,要減少食物的損失與浪費。以中國為例,自2014年1月-9月,進口食物中約一半被損失了。每年中國的食物損失價值為320億美元,而美國高達1241億美元。中國的浪費同美國的浪費不同,中國很大程度上是在産業鏈,消費者之前的浪費比較多,美國是在零售商浪費比較多。中國浪費主要在餐館,家庭浪費比較少。美國家庭浪費也比較大,很大的原因是食物過期。現行價格並沒有充分反映糧食在生産過程中需要的資源成本,例如二氧化碳排放對環境影響的成本、水資源利用的成本。應採用不太過分嚴格的規章制度來減少食物的浪費,制定食物與自然資源適合的價格,能夠充分反映環境和氣候成本,並且健全社會保障制度,以滿足貧困人口的食物需求。

(二)優先發展可持續集約型和注重營養的技術

中國現行的農業補貼政策是鼓勵生産不健康、不可持續、對環境有負面影響的糧食。中國可以考慮增加對農業科研的投入,增加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培育高産量、高營養的作物和畜産品品種,提高土壤營養使用效率的同時,保護水資源與能源。採取“三贏”策略(適應/減緩/生産率),充分開發農業溫室氣體減排的潛能。

國內對轉基因爭議很大,但是作為科學家必須要有科學的依據。從健康環境的角度看,國際上經過嚴格認定的轉基因食品沒有發現對人類身體有害的成分。轉基因作物的作用是可以提高産量、提高營養品質,增強作物抗壓能力,例如抗病、抗蟲害和抗旱的能力,減少化肥使用和節約用水。

未來二三十年,隨著氣候變化,農作物生長的環境會變得越來越多樣化。轉基因技術存在巨大的潛力,加強生物安全規章制度,監督與評估能力;充分利用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的轉基因技術研發合作;擴大制度性創新,例如再融資、推廣和保險;加強宣傳戰略,促進可持續集約型發展。

如果能通過技術提高作物利用氮的效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未來二十年穀物每畝單産可以提高20%-30%。中國是世界上化肥使用效率最低的國家,未來在這方面潛力很大(見圖14)。

全球背景下的中國糧食安全與營養

(三)促進貿易開放和減少食物價格波動

在過去三十年或者五十年中,世界上很多國家無論是由於政治因素、經濟因素,還是出於對自身利益的考慮,都對糧食出口進行過限制。上世紀60年代初期,美國對前蘇聯進行貿易禁運,禁運糧食,導致蘇聯開發南美市場,對美國糧食市場造成打擊。今天,南美的阿根廷、巴西變成主要糧食出口國,都是因為抓住了當時的機遇,並且對美國作為糧食出口國的信譽造成了很大影響。所以中國一直認為,不能單單依靠某一個國家保障糧食出口安全,是與過去的歷史有關係的。不要輕易把國際貿易政治化,這對整個貿易體系的信心會産生很大影響。所以,要減少扭曲性的貿易政策,促進資源有效配置,改善食物獲取性;支援地區性應急糧食儲備,擴大東盟10+3應急大米儲備,提高其應對現有挑戰的能力,擴大在其他國家宣傳取得的經驗;監控食物價格與投機。

因為政策失誤,導致印度國內糧價上升,小麥消費比重高於中國,玉米價格上升,小麥價格上升,其他價格也開始上升。基辛格説,必須要保障國內糧食供應,保證國內糧價低靡,首先撕破與孟加拉之間的糧食出口協定,之後中國、越南、泰國都限制出口大米,最高時一噸大米漲到一千美元以上,有些進口國家也變得恐慌,比如菲律賓與越南簽署大米合同,越南也不承認了,所以只能提高大米價格,從三百多一下升到九百,之後中東國家石油輸出國也恐慌了,最高時把大米價格升到一千多。出現這樣的現象並不是因為缺少大米,而是因為恐慌的政策導致大米價格大幅提升。後來中國、南韓、日本成立了大米戰略儲備應急機構,隨後印尼也加入進來。所以,有了這樣的機制,大米價格一直比較平穩。當然,國際上討論比較多的糧食價格金融化也是我們必須要關注的。

(四)擴大生産性社會保障體系

更有針對性的社會保障政策,短期為意外的生計衝擊提供幫助。我們知道受營養不良、饑餓影響最大的就是窮人。保障體系如何能夠與營養健康聯繫起來,通過研究發現,在墨西哥、拉美等國家,營養充足對小孩的智力發育有影響。應長期提高小農戶的生産力水準保障或者提供退出的機會。

跨部門的生産性社會保障體系對貧困人口更加有效。衣索比亞的生産性社會保障網路項目取得很大成功,同時得到社會保障和農業支援,改善糧食安全和資産建設。孟加拉的脆弱群體發展項目,通過增加婦女收入的活動來促進糧食安全和進行營養干預。

(五)支援技術和知識的交流共用

利用發展中國家間的豐富知識和資源基礎,例如:南南經驗交流中心;改善傳統和新興資助方的溝通協調,制定明晰的制度性協議,通過合作關係分享關鍵經驗,例如與WFP的合作;參與更加廣闊和更具創新性的合作關係,國家級的和全球性研究機構,例如CGIAR;以多學科和多利益方為基礎的研究合作關係,例如2025協定,致力於在2025年前消除饑餓和營養不良,並提供證據和方法,因地制宜地制定和實施國家行動計劃,更加注重多部門和多方利益相關者的合作。

中國在消除全球饑餓與營養不良中的作用至關重要。中國農村改革為國家改革提供了信心,這些經驗可以和其他國家分享。我個人認為,中國“走出去”,研究人員“走出去”的步伐太慢,美國的研究範圍和深度遠遠超過中國。

最後,我認為饑餓和營養不良仍在持續,中國與世界都面臨著糧食安全和營養方面的挑戰;政策、技術和制度是消除饑餓與營養不良的關鍵;而中國在消除全球饑餓與營養不良中的作用至關重要。

評 論

《中國發展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