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核電央企重組啟幕:中電投國家核電合併獲批

發佈時間: 2015-01-30 08:18:50    來源: 中國經濟網    作者: 佚名    責任編輯: 張林

繼南北車開始合併之後,與高鐵同屬“出海”重點領域的核電也將誕生新的“巨無霸”。

進入2015年,我國核電領域動作不斷。記者昨日(1月29日)從多個渠道獲悉,今年1月初,國家核電技術公司(下稱國家核電)和中國電力投資集團(下稱中電投)的合併事宜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1月28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核電等中國裝備“走出去”;昨日下午,中國廣核集團 (下稱中廣核)還和法國電力公司在京簽署了核電站設計領域的有關合作協議。一系列動作表明,我國核電“走出去”的戰略步伐進一步加快。

針對國家核電和中電投的合併,業內認為其最大的意義在於國産三代核電的研發技術與核電牌照資質的融合。未來,國家核電更有望借助中電投的平臺,將核電資産整體上市。廈門大學能源協同創新中心主任林伯強表示,目前國家核電的CAP1400由於技術方面還需要完善,因而遲遲未能落地,兩者合併將有望加速技術成熟並落地開工。屆時,國産核電技術“走出去”將産生華龍一號和CAP1400兩件利器。

兩公司互補短板

從2014年4月開始,中電投與國家核電將要重組一事就持續發酵,兩個月後的2014年6月,兩家公司正式對外宣佈,正在做重組合併的工作。

據報道,國家核電和中電投的合併事宜已在近日獲得決策層通過。記者獲悉,事實上兩家公司的合併事宜在今年初就獲得了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開會那天我正好在北京。”一位接近國家核電的相關人士向記者證實。中核工業旗下一家公司的中層也向記者證實了上述兩家公司合併獲批一事。

“其實在2014年早些時候就已經板上釘釘了,如今算是終於確定了。”國家核電旗下某公司的中層則向記者轉述其在國家核電旗下山東電力規劃院朋友的原話。

對於具體方案何時公佈以及細則,上述人士表示已經進入操作程式。不過記者昨日多次致電中電投辦公室主任和國家核電新聞發言人,但未得到回應。

國家核電官網資料顯示,公司成立於2007年5月22日,目前已經在先進核電技術研發設計、相關設備、材料製造、工程管理、運作服務等環節的産業佈局方面,形成了由4家全資子公司、7家控股子公司、2家參股子公司和6家分支機構組成的核電技術集團。

中電投則組建於2002年12月29日,為國家五大發電集團之一,是集電力、煤炭、鋁業、鐵路、港口産業于一體的綜合性能源集團,也是國內三大核電運營商之一(另兩家是中核、中廣核)。數據顯示,中電投2014年總裝機達到9667.47萬千瓦,其中清潔能源比重上升到38.47%。2014年全年實現營收100.17億元,凈利潤12.12億元。

記者梳理髮現,國家核電和中電投 “淵源頗深”。現任國家核電董事長王炳華是中電投的第一任總經理;雙方在AP1000核電技術依託項目上已有多年合作;此外,中電投還擁有國家核電10%的股份,國家核電成立之初還有部分員工來自中電投。

林伯強告訴記者,中電投是五大電力央企中資産規模最小的一家,但手中握有核電項目開發建設資質,如能與國家核電合併,國家核電核電資産有望注入中電投,有望在核電業中形成一股新的力量,與中核、中廣核形成三足鼎立之勢。

多位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均表示,兩者合併與其説是強強聯合,不如説是“互補短板”,戰略轉型的意義遠大於三足鼎立局面確立。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員姜克雋告訴記者,在國內三大核電企業中,國家核電的資歷最淺,僅僅是一家技術公司,沒有建設隊伍,更重要的是沒有核電牌照,缺失了分享核電利潤最為豐厚的核電站運營環節;而中電投還是傳統電力公司,雖有核電運營資質,手握國內僅有三張核電運營牌照中的一張,但短板也很明顯:缺乏核電技術研發、建設、運營方面經驗,長期以來只能以參股或等比例控股的形式,與中核或中廣核合作開發核電項目。

核電出海有望添利器

據報道,按照此前的方案,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可能暫時分別保留原有的公司體制不變,成立總公司,負責整合之後的協調實務;過渡期之後,將對相關業務進行深度重組,預計國家核電現任董事長王炳華出任新公司董事長的可能性最大。

截至目前,國家核電旗下沒有上市公司,中電投旗下擁有上海電力(600021.SH)、吉電股份(000875.SZ)、漳澤電力(000767.SZ)、東方能源(000958.SZ)、露天煤業(002128.SZ)、中電遠達(600292.SH)、中國電力(02380.HK)等上市公司。

長期研究核電的正略諮詢董事長陳睿認為,目前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合併整合方案要比此前南北車合併更難,“南北車畢竟是一個體系,而中電投和國家核電兩者關聯公司太多了,整合更為複雜,時間更是無法預計。”

除了合併後有望帶動核電資産上市外,兩公司的合併更有望推動國産第三代核電技術的進一步“走出去”。

中國核電“走出去”的定位路線是三代核技術。作為我國三大核電巨頭的中核、中廣核、國家核電此前都宣稱,自己擁有具有自主智慧財産權的、領先的三代核電技術,分別為中核的ACP1000、中廣核的ACPR1000和國家核電的CAP1400。

去年12月18日在報道中提及,8月,由國家能源局牽頭,將中廣核ACPR1000和中國核工業集團 (以下簡稱中核)ACP1000融合而成的華龍一號正式通過國家層面權威評審,隨後分別落地福建福清的5、6號機組,以及廣西防城港2期工程的3、4號機組,華龍一號由此成為國産自主三代核電技術將走出去的第一張名片。

然而國家核電的自主三代核電技術CAP1400卻一直遲遲未能開工,這也意味著國家核電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走出去”尚未有時間表。

陳睿告訴記者,目前較為成熟的國産核電技術還是集中于華龍一號,國家核電的CAP1400由於技術方面原因尚待成熟和完善,目前兩者的合併有利於技術的成熟和出口,但能否儘快落地還需看兩者合併時間。

據業內人士預計,中電投和國家核電的合併將有望加速CAP1400的落地開工,目前將首先保證浙江三門核電、山東海陽核電站早日建成,進而以CAP1400向南非等海外進發。屆時,國産核電出口將形成以“華龍一號”和“CAP1400”為主的兩大利器。

評 論

中國經濟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