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大國智庫,也需民營“智造”

發佈時間: 2015-01-07 09:07:11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王輝耀    責任編輯: 張林

縱觀智庫強國的智庫戰略和全球智庫的發展大勢,民營智庫普遍都是最有活力的智庫類型,也是未來世界智庫的主流和潮流。

中國的大國建設需要智庫推動,尤其是新的民營智庫的力量。目前,中國民營經濟在中國已經佔據主導地位,與經濟地位的提升相比,中國智庫在軟實力方面還遠沒有做好足夠的準備。雖然説中國也擁有不少的官辦智庫,它們中不少也可以與美國智庫“對等”,但在智庫的國際化和相對獨立對政策的影響力而言,還沒有達到我們期望的水準,民營智庫還鳳毛麟角。

從社會經濟發展來看,中國已經進入一個公共政策問題“高發期”———不論是在國內領域,還是在國際領域,中國都需要對大量的公共政策問題進行創新性的、有建設性的研究,這意味著中國社會對智庫機構有更多的現實需求,民營智庫可以發揮更大的作用。

中國智庫機構的真正大繁榮大發展,還需要寄望於民營智庫的發展。掌握著行政和決策資源的政府,在新的形勢下,應以更寬鬆、包容、支援的心態,來鼓勵民營智庫對公共政策研究和決策的參與,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建設。

1. 民間智慧:大國智庫的基礎

一個現代化大國的智庫體系,民間智慧也是其最堅實的基座。在智庫發達的成熟國家和社會,民間智庫是主流,發揮著主導作用。

作為中國思想市場的新生力量,民間智庫已開始登上中國的政策影響舞臺,開始能對政府決策、社會關注産生影響。伴隨著改革開放的強勁旋律,中國民間智庫的發展勢頭喜人。不管是從它出生的那天起就屬民營性質,還是由政府“斷奶”脫胎換骨(事改企),民間智庫很多保持著思想的獨立性,代表著民間智慧的聲音,為科學決策和公共政策貢獻著自己的智慧。但民間智庫也有其成長的煩惱,獲取資金和資訊、參與政府和公共事務的渠道比較窄,自身發展受資金、資訊、政策、技術、人才以及“官場世俗”等因素的影響和制約,要想唱出中國政策好聲音,尚需在步履艱難中躑躅前行。

在發達國家,智庫被稱為同立法、行政、司法並立的第四大機構,可見其對社會決策的巨大效用。但是,中國智庫到現在為止,所發揮的作用還無法與發達國家相提並論。中國目前絕大多數的智庫都非民營性質,但這就像是計劃經濟時代沒有任何民營私營企業一樣,智庫之間缺乏競爭就會存在問題。中國需要多元、多類型的智庫,然而,目前的社會環境並不樂觀。在全球化浪潮中,中國的全球競爭力和國家軟實力亟須加強,迫切需要一批有影響力的國際化民間智庫。無論從國家進步、社會轉型的角度看,還是從國際競爭、國際交往的角度看,時代都在呼喚民間智庫的發展,呼喚代表公共利益的聲音,呼喚著能代表國家形象、國家軟實力的民間智庫在全世界發出中國的好聲音。

作為民間智庫的探索者與實踐者,我們對中國民間智庫前景既充滿樂觀,同時也有擔憂。民間智庫對中國的崛起究竟能發揮什麼作用?當代中國究竟需要什麼樣的民間智庫?民間智庫大繁榮還需要解決哪些關鍵問題?這些既是民間智庫建設無可回避的問題,也攸關大國智庫建設的成敗。

2. 民間智庫發展繁榮三要素

民營經濟之所以能成為中國經濟板塊中最有活力的部分,在於其在産權機制、經營機制、創新能力、動力機制和功能互補作用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更少受到體制的束縛。當今中國智庫發展最大的障礙,同樣是體制問題。因此,中國應借鑒鼓勵支援發展民營經濟的成功經驗,放手發展民營智庫。恰如中國民營經濟在改革開放中成為經濟高速發展的生力軍,民間智庫也必將在深化改革中成為中國智庫發展的新生力量。

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中國智庫的大發展,中國智庫的大發展離不開民營智庫的大繁榮。隨著深化改革的推進和政府職能的公共化,政府公共決策越來越需要來自民間的智慧和社會的聲音,民間智庫在中國智庫版圖中的地位和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並與中國的命運和民族的未來越來越緊密相連。

而民間智庫能否大發展大繁榮,決定性的因素有三:

(1)民間智庫的側重方向

民間智庫因其運作的主體來自民間,運作的支撐依靠民資,因此屬於非政府類。若按官辦智庫與民間智庫的二元劃分,那麼民間智庫的主體包括兩部分,一是依託于大學、科研院所、社科院等機構的高校智庫,二是獨立型民間智庫。

民間智庫由於勢單力薄,缺乏應有的地位以及資源、資訊、資金等,很難與官辦智庫身份對等。由於歷史的原因,政府不容易改變傳統模式求助於民間智庫,就連民眾、社會對民間智庫也持質疑的態度。中國傳統的政治體制、高度集中的政權機制最需要來自民間的思想和聲音,但民間智庫在中國幾千年來的官本位思想影響下,很難有突破傳統思維的空間,更多參與政府決策。官方政務諮詢自有行政級別、學術地位、專家團隊以及影響力等都聲名顯赫的官辦智庫來擔任,幾乎不太可能讓民間來參與。

一些高校智庫運作的力量雖來自民間,無法與中央黨校、國研中心等官辦智庫抗衡,但也是背靠大樹好乘涼。而民間智庫無論是地位還是力量,都屬於最微弱的群體。民間智庫要想發出智慧的光芒,必須另辟蹊徑,走特色道路,引起政府的注意和重視,引起民眾和社會的支援。存在即合理。只要選對政策研究側重、選對方向,真正是在為科學決策建言、為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代言,民間智庫必然有其發展的春天。

(2)民間智庫與建言獻策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化和經濟社會的加速發展,中國越來越需要不依賴於政府和任何集團利益、獨立的、能代表公共利益的聲音,這就最需要民間智庫的民間思想。具體來説有以下幾點:

其一,中國的改革開放和轉型升級需要民間智慧和更多的智慧。

中國的經濟增長已由勞動密集型向知識密集型、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方式加速轉變。未來拼的不是勞力,不是産品數量,而是科技和人才,是智慧財産權、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中國經濟的改革開放將伴隨著思想智慧的百花齊放,因此諮詢公司、民間智庫、人才仲介、科技仲介等,將成為中國智慧産業的生力軍。

其二,中國的政治文明需要民間智庫參政議政。

中國經歷了數千年的封建社會,政權高度集中,能夠過問政治的不是官員也是“客卿”、“幕僚”或“智囊”之類,一般普通百姓根本干預不了政策,其聲音很難到達官場並能觸動上層進行變革。而1978 年全國科學大會的召開,應該是我國思想智慧産業發展的春天和里程碑,它開啟了人們禁錮已久的內心,逐步形成尊重知識、尊重智慧、尊重科學技術、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黨的十六大又提出,“不斷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協調發展,推進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政治文明擺上了重要地位。中國在政治文明的道路上更加趨向於民主、協商。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了治國理政的新理念,習總書記也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更是對智庫發揮參政議政作用提出了新的要求。

(3)民間智庫與公共利益

一個繁榮的國家需要繁榮的思想,一個政治文明的國度更需要不同的聲音參與到政治上來,參與到政府決策上來。在官方的聲音、官辦智庫的聲音越來越受到質疑的資訊化時代,民間聲音、草根思想更容易接近本質和事實,往往能反映出最廣大的最根本的公共利益。尤其是政府在面對突發事件、熱點問題需要澄清事實和解讀的時候,社會也願意傾聽有公信力的非官方的聲音。

正是在政府最需要民間思想的背景下,民間智庫開始從燈火闌珊處走向思想市場的繁榮、輝煌和榮光。最近一個時期,黨和國家領導人習近平總書記、李克強總理和劉延東副總理都對建設新型智庫做出了重要指示。這預示著,中國的智庫發展即將迎來美好的春天。

那麼,中國的民間智庫如何抓住這難得的機遇,發出中國好聲音?

從根本上來説,首先,要堅守民間智庫的安身立命之本,最為重要也最難能可貴的是思想獨立,力排利益干擾,注重專業化,影響和推動科學決策。其次,是民間智庫應選擇好研究方向,提出的觀點、思想和主張要引起社會的關注,對政府和學術界以及公共問題産生深刻的影響。只有那些對政府公共政策和社會公共生活産生影響的專業研究機構才稱得上是智庫,一個合格的智庫必須對社會發展擔負起公共責任。再次,是要有 “服務決策,適度超前”的意識。最後,是要走向世界,具備國際化的視野和世界影響力。(文章節選自《大國智庫》主編 王輝耀 苗綠 人民出版社出版)

大國智庫,也需民營“智造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