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2014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在中央黨校舉行

發佈時間: 2014-12-20 15:04:29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林    責任編輯: 張林

(中國網訊 記者張林)由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和中央黨校培訓部共同主辦的“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2014暨中央黨校培訓部學員論壇”于2014年12月20日在中央黨校舉行,來自全國各地的理論工作者及中央黨校在校學員、教職工共600多人出席。

論壇圍繞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以“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目標、理念與路徑”為主題展開。論壇開幕式上, 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何毅亭致辭並作開題演講。中央黨校副校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張伯裏,中央黨校教育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王東京,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陳晉,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江必新,全國人大法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徐顯明,中央黨校原副校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顧問邢賁思,中央黨校原副校長孫慶聚,中央黨校原教育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顧問李興山,國防大學原副校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顧問侯樹棟,寶鋼集團有限公司原副董事長、黨委書記、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國勝,中央黨校原教育長、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郝時晉,中央黨校校委委員、培訓部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羅宗毅,中央黨校校委委員、科研部主任、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梁言順等領導同志出席了論壇開幕式。

2014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在中央黨校舉行

江必新、徐顯明、羅宗毅、馬懷德、劉峰、汪習根、劉長春、張恒山、周異決、韓保江、李國華、周淑真、張鵬、郭道暉、周厚傑、嘎松美郎、蔣星華、葉青、艾尼瓦爾•依不拉音江、佟麗華、楊曉等21位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和在中央黨校培訓部學習的黨政領導幹部,圍繞“法治國家建設”、“法治政府建設”、“法治社會建設”三個論題分別發表了專題演講。韓慶祥、張曉玲、謝春濤、劉學軍、姜啟波主持了專題演講。

演講者認為,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部署依法治國,做出我們黨歷史上第一個關於加強法治建設的決定,是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戰略決策和部署的一個重大舉措,既是立足於解決我國改革發展穩定中的矛盾和問題的現實考量,更是著眼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長遠發展、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戰略謀劃。

演講者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法治道路、建設什麼樣的法治體系、形成什麼樣的法治理論,是由這個國家的根本性質、基本國情和文化傳統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有些人把法治作為招牌,大肆渲染西方法治理念和法治模式,鼓吹法治建設只有西方一種模式,這是完全錯誤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是在我國國體政體、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之所以行得通、有生命力、有效率,就是因為它是從中國的社會土壤中生長起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過去和現在一直生長在中國的社會土壤之中,未來要繼續茁壯成長,也必須深深紮根于中國的社會土壤。如果不顧國情照抄照搬別人的制度模式,就會畫虎不成反類犬,不僅不能解決任何實際問題,而且還會因水土不服造成嚴重後果。

演講者提出,要在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有機互動中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一篇大文章。我們這一代共産黨人的任務,就是把這篇大文章繼續寫下去。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總目標,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336項具體舉措,這是一個總體戰略部署在時間軸上的順序展開。三中、四中全會做出的兩個決定有其緊密的內在邏輯,全面深化改革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機互動,形成了前後相續的姊妹篇,共同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堅持和發展。

在本屆論壇的開幕式上,還舉行了捐贈儀式。有三家企業的負責人接受由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長何毅亭頒發的捐贈證書。

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理事會成員,中央黨校培訓部學員及進修部、研究生院部分學員代表,中央黨校各直屬單位負責人和部分專家學者以及省級黨校的負責同志,全國部分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和資深學者也出席了論壇。

“中國馬克思主義論壇”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主辦的大型學術理論論壇,是基金會的公益品牌項目,每年舉辦一屆,今年是第六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論壇的總主題,每屆結合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確定一個分主題。本屆論壇由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和中央黨校培訓部共同主辦,實現了從事理論研究的專家學者和來自實踐第一線的幹部學員同臺演講,社科界高端智力資源與黨政幹部學員實踐經驗進行了相互碰撞,是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基金會依託中央黨校學員資源優勢,整合教與學兩種資源,研究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的一次有益嘗試。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