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賦城鎮化新意 專家稱防空城鬼城

發佈時間: 2014-12-15 10:20:13    來源: 中國新聞網    作者: 中國新聞網    責任編輯: 張林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9日-11日舉行。會議,提出將城鎮化健康發展作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重要內容,強調要有歷史耐心。儘管公報對城鎮化著墨不多,但專家分析,新提法賦予城鎮化更豐富的內涵,城鎮化跟經濟發展空間佈局結合,可以防止粗放式的攤大餅、千城一面和“空城”“鬼城”;需要創新城鎮化投融資機制,做好戶籍、土地、社會保障和公共服務等配套改革。

城鎮化納入優化經濟發展空間佈局專家稱防止空城鬼城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首次提出了經濟發展空間概念,並將城鎮化健康發展作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的重要內容。

對此,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在接受中新網財經頻道採訪時表示,這句話有豐富的內涵,城鎮化不能孤立地發展,也不能搞造城運動。他分析,我國地域廣闊、區域性差異大,新型城鎮化一定要與所在地的資源稟賦、比較優勢和産業定位相結合。有了産業聚集和大發展的支撐,農民工才有足夠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維持生活,為農民市民化創造條件。

他表示,以前“大快趕上”,往往欲速則不達,造城房地産市場的泡沫,多地出現“空城”“鬼城”,正是城鎮化和産業結合不好、與其他的幾個部分脫節導致的後遺症。城鎮化納入經濟發展空間的合理佈局,可以避免以前跟産業、跟地域結合不好的“千城一面”,避免“空城”“鬼城”現象。城鎮化還要實現環境的保護、人文底蘊和文化的傳承。

“以人為本的新型城鎮化要考慮不同地區的差異,不能再攤大餅,各地搞整齊劃一。”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執行院長劉元春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把城鎮化納入經濟發展空間佈局,要協調和統籌城鄉之間、人口輸出地和輸入地之間、發達地區和落後地區之間的關係。

強調佈局和耐心不會影響城鎮化進程與目標實現

城鎮化歷來備受關注,此前國家出臺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2020年城鎮化率達到60%和實現“3個一億”的目標。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關於城鎮化“要有歷史耐心,不要急於求成”表述會不會影響到這些規劃和目標?

兩位專家認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的提法不會降低城鎮化的發展速度,也不會影響城鎮化發展目標的實現。徐洪才表示,城鎮化水準超過50%後達到70%之前這段時期是快速發展和機遇期,速度不太可能降下來。不過他強調,完成城鎮化的目標,要進行改革和創新,通過改革和創新,突破一些體制機制的障礙。

劉元春分析,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這個重點提出來,説明政府和領導人對城鎮化的思路有了重大調整。要通過區域發展格局的優化,因地制宜實現城鎮化發展。他認為,之前提出的目標是一些原則性、彈性的指標,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做出調整。

“一定要因地制宜,不能為城鎮化而城鎮化,城鎮化本身是結果而不是工具。”他對中新網財經頻道表示,會議的新提法主要是針對傳統粗放的城鎮化發展模式。因為傳統粗放式城鎮化主要是靠大規模、土地擴張變現,它的負面效應太厲害。而新型城鎮化要是綠色的、人文的,可持續的,所以説要有歷史耐心,不能再簡單的、人為和激進式地推進。

注重投融資機制創新做好配套改革和公共服務

會議還強調,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劉元春表示,這是傳統表述,主要是通過新型城鎮化、新型工業化和資訊化等新協調發展培育新的增長點。

“新四化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徐洪才分析,農業不實現現代化,勞動人口不集中,無法將農民從土地中解放出來;沒有工業化和産業大發展,就沒有農民的就業機會。而現代服務業的發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以及區域互聯互通過程中基礎設施投資,農民市民化後的消費結構的升級,會派生出一些投資熱點,找到經濟發展的著力點和方向。

城鎮化的一個核心問題是投資和資金來源。徐洪才認為,在基礎設施投資方面,要創新投融資機制,大力推廣PPP,培育市場機制,吸引社會資本和資源廣泛參與,政府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

“城鎮化的推進一定要與各方面改革配合好。戶籍制度改革、社會保障、土地制度改革等都要配套推進。”他建議,養老、醫療、教育,交通和轉移支出都得跟上,加大金融創新,直接融資和政策性金融對三農等的支援,這一系列的配套和改革都要做好,是系統性工程。

劉元春也表示,城鎮化作為優化經濟發展空間的內容,要考慮資金的來源、人口流動的模式和公共服務的發展跟以往要有差別,不同區域也要有區別。

評 論

中國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