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12月4日晚,在對外經貿大學圖書館報告廳,由曲向東主持,張維迎、任志強、俞敏洪、周濂幾位當代經濟與人文領域具有代表性的公共知識人舉辦的一場“理念的力量”主題對談。以下為張維迎教授演講的主要內容:
今天我們的主題是理念的力量。這個對好多學經濟學同學來説有點陌生,如果我們問問經濟學家,一個人的行為究竟由什麼決定的,我想他的回答就是兩個字,利益。再説的話就是個人利益。
在經濟學裏邊,我們假定每個人都是理性的,其實等價來説都是每個人的個人利益最大化的,但是這樣最基本的假設推出了很多重要的結論,這就是我們在課本裏面學到的好多經濟學理論。是因為他反應了我們人類生活當中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問一個普通人的話,他最簡單的就是説,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如果這個理論用於分析歷史變革,那麼就變成了所有的社會變革都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利益的博弈,特別是一個階級推翻另一個階級的行動。但是這個假設跟我們現實有多遠呢?我覺得還有相當的距離。
首先我們看一下歷史和事實。我們看一下歷史的話發現,很多的社會變革其實並不是一種利益戰勝另外一種利益,而是一種主義戰勝另一種主義,或者説新的理念戰勝舊的理念,可以簡單説,是理念戰勝利益。但是我發現一個社會只要利益戰勝理念的時候,我們很難看到這個社會發生真正的變革,看看鄧小平,看看美國200多年建國之父華盛頓,這些人為什麼要選擇那樣一條道路,華盛頓當年完全可以當皇帝,他沒有當,當總統只當了兩屆就離任了。鄧小平在1978年發起的改革也不是從他利益的角度來理解。
更一般的,我們看在同樣一個政府部門,甚至同樣周圍的人,我們有一些人是他的改革派,另一些人我們認為是保守派,這個顯然沒有把它僅僅從利益的角度來看。
再進一步講,按照經濟學的理論,人類是不會犯錯誤的,因為每一個人都很清楚自己的利益所在。知道事前不會犯錯誤,事後可能有一些事情發生,這時候我們可能投資失敗了,你總是最大化自己預期的收入,所以你不會犯錯誤,我們看人類歷史有多少錯誤,其中一個,人類具有災難性的錯誤就是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世界上佔世界人口三分之二的國家形成這樣一種制度,這個制度叫計劃經濟。計劃經濟完全是理念的産物,我們不能説當時實行計劃經濟的人就想到我們後來看到的效果,恰恰是因為他認為計劃經濟組織人類生産、分配活動最好的制度,這個理念從十九世紀開始,我們知道,馬克思、恩格斯這樣的人,他認為資本主義一定會導致經濟危機。怎麼解決這些經濟危機呢?就要靠一個中央集權的計劃。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我們知道發生了一個有關社會主義可行性的大爭論,在這個爭論當中,大部分經濟學家認為計劃經濟是可行的。我們知道從今天來看,這種觀念是非常錯誤的。但是這個錯誤的理念導致了我們是因為這樣的制度,所以對全世界可以説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甚至可以説生命的損失。這個就是説一種理念,如果不正視錯誤,可能都會發揮很大的作用。
再進一步講,我和大家分享一下,作為學經濟學的人,我從一開始就有一個困惑,就是假如假定我們每個人都像經濟學家那麼理性,追求利益最大化,那麼經濟學有什麼用?一點沒有用,因為不論經濟學家説什麼,人們該怎麼決策還是怎麼決策。既然如此的話,也就是説,我們所有的經濟學理論與人們的現實毫不相干,甚至進一步講,整個社會科學都是無用的。顯然,我想如果這樣看問題,不能令人滿意,因為我們人類花那麼多時間、精力,那麼多資源搞這些科學研究,並不僅僅是為了做無用功。
當然了,我從這些例子告訴大家説,理念遠遠比我們經濟學家過去想的要重要。經濟學家忽略理念在影響人們行為和決策當中這樣一個假設是非常的錯誤的。當然,這也不是我自己的最早提出來的,至少我追溯到的文獻,200多年前,英國啟蒙思想家大衛·休謨就講過,他説儘管人是由利益支配的,但是利益本身以及人類的所有事物其實都是由觀念支配的。
我還可以給大家再説另外幾位經濟學家的觀點,比如説米塞斯,那他和奧地利學派的一個代表性的人物,他説人的行為是受各種意識心態的指導,因而社會和社會事物之任何具體秩序皆是某種意識形態的結果。
另外一個和米塞斯站在完全不一樣的立場的經濟學家,大家都知道,他叫凱恩斯,也是宏觀經濟學的創始人,他有這樣一段話,大家也可能比較熟悉,他認為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思想,不論他們正確與否,都比一般所想像的更有力量。的確,世界就是由他們統治的。他説我確信和思想的逐步侵蝕相比,紀律的力量被誇大了,或多或少,無論好壞,威脅的東西不是既得利益,而是思想。
另外一位也非常有名,甚至比米塞斯更有名的經濟學家叫哈耶克,他和凱恩斯,他們倆的信徒進行了80多年的論戰,現在仍然沒有結束。他説長遠是觀念,一個是傳播新觀念的人,主宰著歷史發展的進程。這一信念,自由主義的基本信條。我們進一步想,甚至2000多年前我們有了哲學家,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為什麼這些人要從事這些思辨性的活動,他們腦子裏有很簡單的假設,這個假設就是思想可以改變人類。
--------------------------------------------------------------------------------
我現在越來越相信,其實我們人類的歷史也可以就是一部思想的歷史,我們人類的大量的制度規則其實都是某一種思想創造出來的。當然了,未來我們人類走出的路也依賴於我們有什麼樣的思想。
但是大家要問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理念、思想、信念會起這麼大的作用?其實答案很簡單,就是因為人是理性的。當然你可能感到奇怪,因為經濟學家講人是理性的,並且其他的科學家對經濟學家的最大批評就是人是理性的。我要説,經濟學假設的理性是一種過分狹義的理性,用我們叫工具理性。其實我們真正的理性不僅僅是工具的理性,我們目的的理性、價值的理性。所謂理性,就是每個人都是會思考的,每個人幹事都是有目的的,而且我們在幹任何事情之前,我們首先要思考,這件事對還是不對,是善的還是惡的。所以中國有句話叫思而後行。我這樣説不是説否定利益本身的重要性,但是我們應該認識到的一點就是我們人對利益的理解其實都是通過理念進行的,就是你有什麼樣的理念,你就可能理解為自己有什麼樣的利益。
舉一個例子,在半個多世紀之前,我們在中國,還有其他一些國家的人民,被告訴這樣一種理論,比如一個企業家,他的利益是和工人的利益矛盾的;農民的利益和地主的利益是矛盾的。工人要取得他最大的利益,就是消滅企業家,農民要取得最大的利益就是要消滅地主。如果我們認為這就是它的利益所在,我們顯然就會起來消滅企業家、消滅地主。但是我們知道,事實上可能並不如此,至少我們並不總是如此的。人們對利益的理解,又是透過理念來建立的。如果你有不同的理念,你就認為自己有不同的利益。
我還要強調的一點就是經濟學過去過分的狹義的定義了利益的概念,我們經常談的利益就可以變成説物質的利益,物質利益的利益。其實我們人類生活在社會當中,我們不僅僅有物質利益,我們還有非物質利益,而且隨著人類的進步,我們的物質水準越來越高的話,人們的非物質利益就變得越來越重要,甚至在好多人來講,就慢慢的超過了對物質利益的追求。所謂非物質利益,可能你在明天的追求,你在權力的追求,你自己在歷史當中留下什麼印記的追求,這些東西對觀念、理唸有更大的依賴性。比如你希望有好的名聲,你希望受人尊重,你怎麼能受人尊重,怎麼有好的名聲呢?你應該做被人贊同、被人認可的事情。什麼是被人認同和贊同呢,你可能依賴什麼叫公平、正義、仁慈等等這樣一些概念。如果你對公平正義有不同的觀念,你一定會有不同性對。我們看到歷史上所有偉大的人物,一定是非常有理念的人物,並不是説這些人不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他的利益好多是在非物質方面的。我也告訴大家,任何一位同學,你希望以後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的話,僅僅追求物質利益是絕對不可能的,你只有超越物質利益的情況下,你才有可能變成一個偉大的人物。當然了,你也有可能變成一個惡魔。這樣的歷史是非常多的。
由此來看,你再看中國的改革,過去30多年的改革,可以説就是一個觀念的突破,一個理念的變革。鄧小平發現改革是因為他不再相信計劃經濟能給中國帶來富強,他更相信企業家精神、更相信市場的力量,所以從1978年開始,中國逐步走向了市場化的這樣一個道路。同樣,未來我們的改革能不能真正的順利進行,我想並不僅僅取決於我們現在談的最多的所謂既得利益的阻撓。我們必須承認,既得利益是改革的重大阻力,但是在我看來,可能更大的阻力恰恰是人們的觀念,是人們的理念。
--------------------------------------------------------------------------------
舉例來講,好比説,我們看到好多的既得利益者他反對改革,是因為他認為改革使他的利益受損。但是在我看來,他完全是由於無知導致的,也就是他由他的錯誤的觀念導致的。我們之所以要改革我們的體制,是因為我們現在這個體制應該是對所有的人都好。為什麼有人認為對他好呢?我們只能歸結于他的無知。我們看一下,包括那些抓起來的腐敗分子,那這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如果我們有一個好的體制的話,那些在重要位置上的人,沒有那麼多的特權,沒有那麼多的腐敗的機會,我想他們的生活可能要比現在更踏實一點,也不會出現那麼多人現在要遭受牢獄之災。
我想更進一步的講,我們在經濟學裏面,我們假定利益是人們的唯一驅動力,我們所有人犯的錯誤都是因為他太貪婪。那時候可能好多人的錯誤也是由於我們太無知,包括我們看到像食品安全這樣的問題,並不是所有的問題都來自於人們的貪婪,因為與我們的制式有很大的關係。
我再講一點有關市場的觀念,我們好多人有這樣的基本的理解,認為市場與道德相衝突的,甚至我們今天中國的道德水準比改革開放之前大大的下降了。我要告訴大家,這種認識是有問題的。中國今天的道德問題很嚴重,我們可以説,甚至存在著道德危機。但是今天我們中國的道德的總體水準比30年前要高得多,要好得多,您也許不會同意我這個觀念,我簡單跟大家做一個解釋。道德包括什麼?有兩個方面:
第一,正義。
第二,仁慈。
所謂正義,第一點,我們不能侵害別人的基本權利。第二點,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得到自己相應的道德報仇。當然,也應該得到自己應該受到的懲罰。仁慈呢?是我們對別人的關愛,對別人的幫助,包括慈善性的活動。我們看看改革開放之前,從這兩個角度來講,我們的道德水準處於什麼狀態?我們有沒有正義?顯然沒有任何正義,因為任何人的財産都可以隨便剝奪,任何人的人身自由都可以被剝奪,我們有沒有仁慈?我們也沒有仁慈,我們可以看看,妻子告發丈夫,兒子告發老子,這樣違背基本人倫的事情都可以出現,我們怎麼可以稱為這是有道德的?
我們看一下道德的要求是你不能説假話,那麼看30年前,中國人説的假話比現在還要多,甚至可能多得多。那我們看到一個迴圈的現象,我們不太蠻夷,好比説前一段時間出過像一個小月月事件,一個女孩子在馬路上受傷了,過路有幾十個人沒有救助她,這個是我們的道德水準存在很多問題。但是大家再進一步想,這樣的事情媒體披露了,引起很多公眾的議論,意味著什麼?我們中國人現在至少開始意識到生命的可貴。而30多年前,我們完全沒有這樣一個概念。一個人隨隨便便被拉出去槍斃的時候,我們所有人可能都覺得説這是應該的,不殺他不足以平民憤,我們對生命沒有任何珍惜。
我要講的一個意思,我今天因為時間關係不能展開,市場經濟才真是給我們帶來道德,因為首先是正義的,要尊重每一個人的權力,同時還要給我們帶來仁慈。你看全世界捐款最多的國家是哪些國家?一定是市場化程度比較高的國家,包括美國,美國一年的捐款有3000億美元,美國的每人平均的自願服務時間也是最多的。
再講一個觀點,這也是我們改革當中面臨的一個理念的突破,就是什麼叫法治,什麼叫真正的法治。我們理解法治了就是有法可依,違法必究,所以法治就是製造大量的法律,然後嚴格執行法律。這個也是一個錯誤的觀念,真正的法治,這一條要是法律本身必須是合理的,也就是我講的法律、人定法律必須符合天理,因為我們人是會犯錯誤的,我們有我們的私利,有我們的無知,有我們的貪婪,有我們的偏見,所以我們在制定法律的時候,怎麼能夠保證法律本身是公正的,用什麼樣的標准保證法律是公正的,這就是非常重要的問題。如果我們人類沒有天理,也就是西方講的自然法,那這些天理和自然法,基於人類的理性發現的,為了人類更好的合作,為了人類的幸福,都必須遵守的規則。如果法律本身不符合天理,不符合自然法的規則的話,再多的法律也不可能建成一個法治的社會。
我還想強調的一個觀點就是功利與權利的關係。我們知道中國的改革30多年裏面,我們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一個功利主義的改革,所謂功利主義的改革是我們有一個目標,只要為了這個目標,有利於這個目標,可以説我們做的任何事情都具有正當性。比如一個例子,各地出現了很多野蠻拆遷,為什麼地方官員會無所忌憚的做這個事呢?一個就是為了GDP的增長,他認為只要為了GDP增長,讓個人的權利受到侵害就認為是政黨。這樣一個觀念我們也去改變,我們要從這樣功利主義的改革關轉向權力主義的改革關,每個人的基本權利必須得到保證,否則我們就沒有辦法建立公平、和諧的社會。我們的改革當中出現大量的社會矛盾,都是以這樣一種不尊重個人權利的一些政策相關的。
大家可能會問一個問題,觀念理念重要,那麼這些理念從哪兒來?理念只有一個來源,就是思想市場。思想市場就是指的不同的理論,不褪的觀點,不同的信仰之間的公平、平等、自由的競爭,那我通過市場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創造理念的市場。
第二個層次,傳播理念的市場。
第三個層次,世界理念的市場。
在這三個層次裏邊,當然最重要的是第一個層次,創造觀念。有任何變革都是觀念引起恩的,而觀念最初一定是來自少數的思想家,或者説少數的人,這個人不一定是思想家,但是他比其他的人更早的意識到一種變革需要,可能提出一種新的觀點。但是這種觀點只有經過理論的系統化,它才能真正變成社會變革的力量。如果沒有思想市場,沒有新的觀念的突破,那可以説,我們人類所有的變革基本都是不可能的。我們中國過去30年的改革所取得的成就,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中國學術界所創造的思想,當然也包括我們從國外引進的人類的先進思想。在經濟方面,我想經濟學家、法學家都做出了好多貢獻,未來中國改革,我想僅僅靠經濟學家,可能遠遠不夠的,加上法學家,也可能是不夠的。我想政治學家、歷史學家都會變得非常非常的重要。
我特別想強調一點是,思想市場不僅為我們人類未來的變革帶來思想的火種,而且可以使我們人類避免災難性的錯誤。我們中國在近代史發生了很多災難性的錯誤,其中一個是我們知道的“大躍進”,由大躍進導致的後來無數的人餓死,那麼這在人類歷史上也是比較少有的。我們可以想像一下,如果那個思想有思想市場,普通的人曲解,甚至普通人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媒體可以發表觀點,大躍進是可以避免的。因為我們人類還沒有愚蠢到那種程度,看到大量人餓死的時候還要繼續推行這種制度。但是非常可惜,在那個時代,消極的思想市場沒有人可以提出任何不同的意見,所以一個錯誤可以延續多年,最後導致了那樣大的不幸。我要説未來我們中國如何避免類似的一些災難,也呼喚著一個思想市場,也就是學術的自由和平等。
我希望大家能認識到理念的理念,也加入到創造理念的行列來,我想在未來,我們各位,或者年輕一代的大學生,你們相信什麼,其實在決定中國會變成什麼樣子,我希望今天晚上我們的討論能夠使得大家未來有更大的熱情來參與到我們中國改革開放的研究和爭論當中。
謝謝大家。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