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艾平:“一帶一路”、新外交與公共外交

發佈時間: 2014-12-04 14:34:21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楊公振    責任編輯: 楊公振

中國網12月6日訊(記者楊公振)“察哈爾公共外交年會東陽2014”于2014年12月5日—7日在浙江東陽舉行。本次年會主題為“新亞洲 新外交”(New Asia, New Diplomacy)。來自中國和周邊國家政界、學界、商界、傳媒以及社會各界的公共外交研究者和實踐者將齊聚一堂,共同展望亞洲的未來前景,研討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之路。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艾平出席並致辭如下:

艾平:“一帶一路”、新外交與公共外交
全國政協委員、中共中央對外聯絡部原副部長、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艾平

非常高興應邀出席察哈爾公共外交年會,並就“一帶一路”、新外交與公共外交發言。

大家知道,2013年9月7日,習近平主席在哈薩克發表的演説中提出,為了使歐亞各國經濟聯繫更加緊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發展空間更加廣闊,可以用創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並建議加強政策溝通、道路聯通、貿易暢通、貨幣流通、民心相通。同年10月3日,習近平主席又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中提出,中國願同東盟國家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一帶一路”倡議在國內外引發不同反響。在國內,寫入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上升為國家戰略。而從國外來看,美國在此前已提出所謂“新絲綢之路”設想,俄羅斯曾擔心“分流”其鐵路發展計劃,印度媒體炒作“珍珠鏈”神話。

隨後“進入務實合作、全面推進階段”。高層推動:習近平主席利用出訪中亞、南亞、蒙古等地區和國家予以推介;在中國主辦2014年APEC會議期間,邀請巴基斯坦、孟加拉國、緬甸、寮國、柬埔寨、蒙古國、塔吉克七國領導人參加“加強互聯互通夥伴關係”的APEC東道主夥伴對話會。

領袖風範,個人經歷,將心比心,高瞻遠矚,深入淺出。説明內涵:“一帶一路”是騰飛的兩隻翅膀,互聯互通是其血脈經絡,基礎設施、制度規章、人員交流三位一體,五大領域齊頭並進;落實項目,基礎設施,發電,道路,碼頭,航運中心。解決融資:出資400億美元成立絲路基金,簽署籌建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政府間諒解備忘錄。路線圖:以亞洲為重點,以經濟走廊為依託,以交通基礎設施為突破,以建設融資平臺為抓手,以人文交流為紐帶。

應該説,“一帶一路”倡議是典型的“新外交”。首先是新時期中國外交成功經驗的結晶。新時期中國外交的成功經驗之一是政經結合,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一方面通過外交工作為現代化建設創造有利的外部環境,通過擴大對外開放,加快經濟發展;另一方面,通過不斷擴大的貿易及各種形式的合作使中國經濟發展的成果也惠及鄰國和其他國家,使經貿關係成為中國外交的利器,雙邊關係的“壓艙石”。同發達國家是這樣,同發展中國家也是這樣。既滿足雙方根本需要,又發揮各自長處,實現互利雙贏。政經結合,就要既講政治,也講經濟。發揮我制度、道路優勢,豐富外交“資源”。其次,“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五通”,又是新形勢下的周邊外交戰略和舉措的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在保持外交大政方針延續性和穩定性的基礎上,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加強外交頂層設計和戰略謀劃,開展一系列重大行動,提出許多對外戰略思想,打開新局面,展示新氣象。更加突出周邊在我國發展大局和外交全局中的重要作用。穩妥應對爭端,推動交流合作,擴大利益匯合。以“親誠惠容”理念指導周邊外交,強調正確的“義利觀”。第三,從推進過程看,雙邊、多邊、客場、主場緊密銜接,打出一套“組合拳”。

習近平主席提出倡議時,本人除擔任全國政協委員外還擔任中聯部副部長,主管同南亞、東南亞政黨交往,現在轉任中國國際交流協會副會長。政黨外交或民間外交,都是公共外交組成部分。下面就從公共外交參與者的角度談四點對“一帶一路”倡議的看法。

一、“一帶一路”是關於“共同建設”的重要倡議。“絲綢之路”是德國人首先提出的概念,耳熟能詳,易於接受,可為我所用。毋庸諱言,“一帶一路”倡議符合中國深化改革、發展經濟、擴大開放的時代要求和歷史需要,特別是對西部以及沿邊省區來説是一次重大機遇。但從倡議的場合、對象來看,其重點首先是關於“共同建設”的倡議,做工作的對象不僅是對方領導人和政府,也包括議員、學生、企業和廣大人民群眾。這就適應了全球化的現實,豐富了外交的內容,展現了高風亮節和大國風範,突出地顯示了公共外交的作用和意義。顯示中方關心對方,了解對方的根本利益和需要。中國領導人在進一步説明“倡議”時強調頂層設計,在項目安排方面主動對接對方發展戰略,支援其發展重點。採取具體措施,雪中送炭,破解融資難題。發揮雙方優勢,通過合作實現互利雙贏。不能急於求成,不是簡單的上項目。既然是“合作”,就要商量,要加強同對方的溝通,理解對方的考慮、思路、意願,必要時甚至要善於妥協、交換。通過合作,增進理解和信任。

二、“一帶一路”是全球化深入發展條件下,發揮中國優勢的重要倡議。儘管,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心,但在某種意義上準備不足,包括對我們行為的主客觀影響認識不足。“客觀”優勢:勞動力,消費市場;“人為”優勢:道路,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美國傳統外交最大的優勢是軍事,西方往往將其制度和價值觀強加於人。中國平等待人,通過自力更生和加入全球增值鏈加快發展,形成獨到優勢,如基礎設施建設、中等水準科技教育人才、發展成功實踐等。“五通”既可發揮我優勢,又滿足合作夥伴迫切需要。通過合作,增進互信。其實,“公共外交”也是我們的制度優勢—集中力量辦大事在外事中的體現。專門人才的培養:寄希望於高校,加大對國別和區域研究的支援力度。

三、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關鍵,是增強合作意識、加強調研意識,不斷提升“知己知彼”的水準,針對各方需要和可能,揚長避短,互利共贏。在推進過程中,要認真研究每個國家的特點,歷史文化,所處的發展階段,推行的發展戰略,面臨的瓶頸等,不能簡單的一廂情願。如投資項目選擇,一般地説,“要想富、先修路”,但修得過早,“大通道”也會變成“大空道”,投資長期難以收回。相反,對方可能更需要建設電站,還款有保證。難點在於體制機制:不是有錢就能辦成事;更具體地説:制度、政策、程式、標準。借鑒世行經驗,創新體制機制。

四、落實“一帶一路”倡議是推進公共外交的重要機遇。公共外交地位作用上升,是全球化深入發展的必然結果。基礎是科技進步引發的交通電信便利化;帶來貿易,包括供應鏈、産業鏈、價值鏈在全球的分佈;教育、培訓、學術交流與人員交往;在此基礎上的社交、公關、直到公共外交。要提升“公共外交”的意識。從外交、從某一行業(政府、政黨、議會、軍隊、企業、院校、科研機構等)的國際交流與合作到公共外交,首先要有更加開闊的視野,即國際、全球視野。不能只盯著國家關係、雙邊貿易、敏感問題,即你狹義“本職工作”的內容,也要關心你的“合作夥伴”,關心決策者背後的社會和群眾基礎,關心廣大公眾。要有更廣泛的興趣,關心對方的制度、體制、文化、歷史。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從事外交或外事工作的,要有經濟意識,要設身處地替對方著想,通過幫助別人加快發展,贏得人心、信任和友誼。從事經濟或文化工作的,要善於通過交往與合作,推進自己的事業。要有更開闊的思路,要善於交換。要有大局意識,在做好本職工作的同時,服務總體外交的需要。歸根結底,是服從和服務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