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企私有化的歷史
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初期,國有企業通過包乾合同的形式初步走向私有化。但是這種合同具有權責不匹配的問題,即使管理者的表現很差,政府也沒有妥善的懲罰手段,造成了很大的效率損失。
在1992-1997期間,國有企業通過員工共同持股的方式進一步私有化。當時的初衷是激勵所有員工都成為企業的主人,但是恰恰相反,“都是主人”意味著“沒有主人”。
從1998年開始,國有企業採取管理層回購的方式,由管理層買下控股權。改革的推進不是依靠傳統的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而是自下而上進行的,最早試點的兩個城市是順德和諸城。以發源於廣東順德的美的集團為例,它在1968年以集體所有制企業名義開始營業,在1993年率先通過員工持股的方式實現私有化,並在香港上市。2000年,美的集團完成管理層收購,並於2013年在深交所上市。由此可見,國企私有化的過程艱難而漫長,即使最成功的改革,也經歷了大概20年的時間。
1995年政府採取“抓大放小”政策,即保留那些具有戰略意義、資産規模大、效益高的國有企業,而放棄那些規模小、利潤低的國有企業。以1998年為節點,國有企業的數量顯著降低,私營企業數目則快速增加。儘管如此,國有企業佔整體經濟的比重卻未下降很多。2011年,在所有國有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增加值及利潤中,國企佔比仍然接近30%。值得注意的是,國有企業還存在一些規模龐大的非工業企業,比如以中國工商銀行為代表的四大商業銀行。如果加總,國企佔中國經濟的比重會更高。
二、國企私有化的福利效應
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引發了業界、政界與學界激烈的爭論。爭論的焦點有兩個。第一,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會不會由於腐敗、資訊不對稱等原因造成嚴重的國有資産流失。第二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會不會造成大量的失業,激增的失業人口如何安置。用一句話概括這兩個問題,就是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是否成為國企管理者的盛宴而讓普通工人承擔絕大多數成本?對於這個問題,時任總理朱鎔基,也是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的主導者,採取了鄧小平的策略,即不爭論。
關於國有資産流失問題,2004年郎鹹平訴訟顧雛軍案是個具有代表性的事件。2004年8月9日,經濟學家郎鹹平狀告時任格林柯爾董事長顧雛軍在收購科龍電器時通過詐騙侵吞國有資産。顧雛軍的具體做法是,在與當地政府商談收購科龍電器時只預付了定金,然後以資金短缺為由不按照合同規定時間付款,最後通過科龍電器自身的利潤償付之前合同約定的收購金額。審判結果是顧雛軍敗訴,被判10年有期徒刑。無論是業界還是學界,都參與到了這場全國範圍的辯論並且觀點針鋒相對。
關於失業問題,中國的數據看似互相矛盾。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員工數,無論是在職員工還是所有員工,1998年之後都在下降;另一方面,如果以1998年作為時間節點,檢驗國企私有化對於就業的影響,可以看到國企私有化改革促進了更多的就業。可能的原因是政府對於失業的有效控制。一方面,政府成立了很多再就業的項目,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另一方面,政府也提高了失業人群的生活保障水準。同時,出現了大量的勞動力轉移。這三個方面的因素,解釋了中國勞動力市場1998年前後數據的矛盾。
需要注意的是,國有企業私有化提升了企業效率,這也是福利評估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2002年國際金融公司對於中國11個城市683家企業的調查,利潤率方面完全國有的企業顯著低於完全私有的企業和國有控股的企業,在單位勞動成本方面完全國有的企業又高於後兩者。根據CCER的工作論文《我國資本回報率估測》,在1998年國有企業私有化之後,我國工業企業的總資産報酬率等財務指標都快速上升。
三、當前的爭論
國有企業私有化改革遠沒有結束,更多深層次的矛盾也逐漸暴露出來。2003年,國務院國有資産監督管理委員會正式成立,目前掌管113家大型國企。國資委作為國有資産的擁有者,行使監督管理權利並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體表現為推動了國有企業的公司化,並在第一任主任李榮融任期內(2003-2010)實現了國有資産從9萬億元到21萬億元的增長。儘管如此,國有企業最根本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國有企業仍然不完全是市場導向的。
國有企業的根本問題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國企具有很強的預算軟約束。他們即使出現了貸款違約,仍然可以憑藉政府背景融資。第二,銀行貸款向國企傾斜。對於貸款經理而言,如果向國企提供貸款,即使最後違約了自己也不會被追究責任;但是如果向私營企業提供貸款,如果最終違約了,自己就會受到牽連。因此國企更容易得到低成本的貸款。第三,國企不關心利潤率。他們不管融資成本,願意以高利率借貸,造成我國金融市場的扭曲。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作為一個資本輸出國,在國內借貸市場卻有著很高的融資成本。
為什麼今天仍然有國有企業?第一,一些國有企業是為了在國家和地區層面實現特定的戰略目標而保留下來的,比如國防、能源、電信和其他一些戰略性産業。第二,一些國企是為了保持在國際市場的競爭力而保留下來的,因為通常意義上講國有企業比私營企業更加接近國際技術前沿。第三,一些國企是作為替代性的公共財政融資渠道而保留下來的,因為地方政府常常依靠國企為公共項目建設融資。第四,一些國企被認為有助於執政黨地位而保留。
有些人認為,混合所有制能夠解決國企上述問題,但是混合所有制有如下問題。首先,通過民營資本注資國企使其成為混合所有制公司並不能撼動政府對於國企的絕對控制權,因為國企的資産規模十分巨大。其次,混合所有制公司沒辦法解決國企現在存在的管理層權責不匹配等公司治理問題。
因此,正確的做法是,以更加靈活的方式進一步推進國企私有化改革。首先要將國有企業分成兩類:一類是前文提到的具有戰略功能的國有企業,一類是市場化的國有企業。對於第一類國有企業,應該繼續由政府進行經營,並由政策性銀行提供融資,保證我國戰略行業的穩定。對於第二類國有企業,應該通過公開上市的方式進行私有化,這類國有企業應該按照市場規則進行運營。
四、總結
中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在此過程中,雖然出現了國有資産流失和腐敗問題,但私有化提升了企業效率,重新激活了中國經濟。對於私有化進程造成的失業問題,中國的對策是主動促進再就業與提高社會保障,減輕了失業問題的衝擊。總體來説,中國國有企業的私有化改革到目前來説是成功的。但是現存的國有企業仍然面臨很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深化私有化改革。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