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生態專家點名湖北青海貴州雲南超生態紅線案例

發佈時間: 2014-11-17 09:08:22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林    責任編輯: 張林

在剛剛結束的北京APEC會議期間,北京的晴空萬里、秋高氣爽,一改之前的霧霾重重,“APEC藍”也因此迅速成為網路熱詞。在11月10日晚舉行的APEC歡迎宴會上,國家主席習近平表示:“有人説,現在北京的藍天是APEC藍,美好而短暫,過了這一陣就沒了,我希望並相信通過不懈的努力,APEC藍能夠保持下去。”如何留住APEC藍,不僅是北京市民的夙願,也是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考驗。對此,中國網獨家專訪了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總幹事蔣明君。

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總幹事蔣明君
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總幹事蔣明君

面對當前中國的生態危機和環境危機,蔣明君建議應該是抓好四個方面的工作。第一,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從中央到地方要對生態安全、生態文明要有準確的定位。

第二,要努力加強體制建設,體制改革,加快構建生態安全格局。生態安全是一個大的概念,它涉及多領域、多部門。生態系統分中的森林、海洋、濕地就涉及三個部門。森林濕地歸國家林業局,海洋有國家海洋局,土地污染是國土部,水污染是水利部,食品安全和糧食安全是農業部,霧霾、氣候是國家環保部,流行病這塊又歸衛生部和疾控中心,具體項目又歸國家發改委。所以由於體制問題就引發了好事誰都想做,擔責任、不好的事誰都不想去做,就形成生態建設項目扯皮的局面。

第三,急需培養從事生態文明和生態安全的專門人才。2007年一直到現在,歷時7年時間了,中國生態建設已經進入一個高潮階段。但是概念不清和定位不準確導致了一些生態項目變成政績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甚至禍國殃民的工程,所以需要培養專業人才。

第四,要進行生態立法。完善《環境法》,對生態進行立法,完善環境立法。剛剛結束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建立有效約束開發行為和促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法治的生態文明法律制度,強化生産者環境保護的法律責任,大幅度提高違法成本”。中央和各地方政府怎麼反腐敗,就應該怎麼治理環境。中央巡視組應該把環境違法違紀納入到中央的巡視範圍之內。抓一個貪官是個人問題,但是他形成的環境污染,危害的卻是大多數。

中國現在形勢很嚴峻,隨著霧霾進一步加劇導致了呼吸道癌症增加;由於水資源和土壤的污染,導致了消化道、胃癌、肝癌、腸癌等疾病進一步呈上升的趨勢。中國的癌症村都是因為污染造成的。另外還有一個問題,中國2007年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而且上升到國家五為一體發展戰略之後,一些地方政府無視國家的法律法規繼續進行生態的破壞,這是不能容忍的。

蔣明君還列舉了四個嚴重地超出中國設定的生態紅線的反面案例。

第一件是湖北為了搞中國西部的生態旅遊,在神農架國家自然保護區推了五個山頭,填了270個溶洞和山谷,建了一個高山機場。因為神農架是中外文明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安全計劃的一個重要項目,聯合國每年要投入一部分資金用於保護這一地區的野生動植物。當地政府在沒有經過國家專門立項的情況下,甚至在沒有得到國家環評的情況下就建了一個高山機場。而且去年一些媒體對這個事件做了大量的報道,仍然我行我素。這是不能理解的。

第二件是青海為了開發礦山,竟然撤銷了五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第三件是貴州,因為貴州它始終倡導的就是以生態立省,而且也是貴陽生態國際論壇主辦地。但是今年在國務院三令五申不允許再增加高爾夫球場的情況下,他們砍掉了兩萬畝森林建高爾夫球場。

第四件是雲南撫仙湖。因為雲南一年為了修復滇池花了十幾個億,現在也沒有恢復好。而撫仙湖是雲南唯一一塊水源保護地,現在也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污染的主要原因是湖周邊建的旅遊項目、賓館、飯店等。

蔣明君表示,這些事實已經嚴重地超出了中國設定的生態紅線。中央巡視組在反腐的同時應狠抓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問題。既然國家已經把它納入到長期發展的戰略,而且國家已經把生態安全和資源安全納入到國家安全體系了,就應該引起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的重視。(記者 張林)

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是由中國發起,並由成員國政黨組織、國家議會、政府機構依據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1(消除貧困)、2(保護環境)、3(全球合作),于2006年6月在中國創建的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組織現有103個國家成員(其中有17個常務理事成員),本屆輪值主席國為柬埔寨王國政府。世界生態安全大會(主席團)為組織最高權力機構,負責審議組織的重大事務;執行委員會為大會執行機構,主辦: 兩年一屆的“世界生態安全大會”和“世界生態安全博覽會”以及“歐亞生態安全會議”。

創始主席有蔣明君(國際生態安全合作組織總幹事)、安娜·蒂貝瓊卡(聯合國前副秘書長)、安瓦魯·喬德哈瑞(聯合國前副秘書長)、魯薩克·奧列格·尼古拉耶維奇(國際生態生命安全科學院院長)。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