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黃日涵:APEC議題,經濟比政治更有看頭

發佈時間: 2014-11-10 11:54:05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黃日涵    責任編輯: 張林

黃日涵 察哈爾學會研究員

成立於1989年的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是亞太地區最具影響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2001年10月21日,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在上海舉行,會議達成《領導人宣言》及相關的《上海共識》等文件,13年後中國第二次舉辦APEC會議,與此同時今年也是APEC成立25週年。25年來,APEC成員由12個擴大到21個,各方面合作取得了巨大的進展。目前,APEC經濟體擁有世界40%的人口、46%的貿易總量、57%的經濟總量,已經成為亞太地區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廣的經濟合作官方論壇,本次會議將包含領導人非正式會議、部長級會議、高官會等系列會議。

政治議題難以回避

每次APEC會議,政治議題都將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次APEC會議“共建面向未來的亞太夥伴關係”被定為主題,因此中美關係、中俄關係、中日關係都將是政治議題的重頭戲,因為這將是決定亞太夥伴關係的基礎。今年的APEC會議,習奧會,習普會都值得期待。特別是關於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進一步深化討論,以及提升中俄全面戰略協作夥伴關係等議題都將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

而聚焦在周邊安全領域,中日釣魚島之爭引發的中日關係緊張問題一直困擾著兩國政治家。在今年的APEC會議上,中日關係能否實現破冰也成為政治議題中的一個熱點。應日方要求,此次APEC外交和經貿雙部長會議期間,中國外交部長王毅和商務部長高虎城擬分別會見日本外相岸田文雄和經産大臣宮澤洋一。而在11月7日國務委員楊潔篪與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的會談,就處理與改善中日關係達成了四點共識,這一重大突破為今後中日關係的好轉奠定了基礎,至於今後中日關係將如何發展,最終還將取決於日方的具體做法。

而在南海問題上,中國與東南亞國家之間的議題也很難回避,而在非傳統安全領域,中美網路空間的爭端也很有可能被提及,由此可見,政治議題在APEC會議上還是有相當分量的。雖則如此,APEC會議終歸還是經濟合作論壇,經濟議題是當仁不讓的主角。

經濟議題絕對主角

當前世界經濟起伏不定,復蘇步伐緩慢且基礎不穩,動力不足,亞太區域內部同樣存在這樣的問題,因此作為亞洲經濟增長引擎的中國的一舉一動都值得關注。這次APEC會議,經濟議題將是全球關注的重點,比政治議題更值得期待。

“推動區域經濟一體化”,“促進經濟創新發展、改革與增長”,“加強全方位基礎設施與互聯互通建設”是本次APEC會議的三大重點議題。在此次北京APEC會議上,中國希望重新激活關於“亞太自貿區”的討論,實現更加充分的“區域經濟一體化”,北京會議將圍繞經濟改革、新經濟、創新增長、包容性支援、城鎮化5大支柱,進行深入討論。主要的看點一方麵包括:APEC領導人峰會將發佈題為《對實現FTAAP做出貢獻的北京路徑圖》,關於亞太自貿區(FTAAP)的這一草案將提議制定2025年實現自貿區的具體目標;另一方面則集中在討論中國倡議成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AIIB,簡稱亞投行)方面。

而在具體操作層面,中國提出的“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經濟帶”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最值得期待的關鍵點。

被外媒炒作的中國版“馬歇爾計劃”引發了全球媒體的熱議,“一帶一路”將充分依靠中國與相關國家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借助既有的、行之有效的區域合作平臺,如上海合作組織、中國—東盟(10+1)等,並在此基礎上為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內涵和活力。

打開世界地圖我們可以發現,“一帶一路”這條世界上跨度最長的經濟大走廊,發端于中國,貫通中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乃至歐洲部分區域,東牽亞太經濟圈,西係歐洲經濟圈。它是世界上最具發展潛力的經濟帶,無論是從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還是從應對金融危機、加快轉型升級的角度看,沿線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今天這樣緊密相連、休戚與共。

“一帶一路”不僅是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戰略構想,更是沿線各國的共同事業,有利於將政治互信、地緣毗鄰、經濟互補等優勢轉化為務實合作、持續增長優勢。“一帶一路”戰略合作中,經貿關係是合作的基礎。遵循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中國與沿線各國在交通基礎設施、貿易與投資、能源合作、區域一體化、人民幣國際化等領域,必將迎來一個共創共用的新時代。

綜合來看,不管是這屆APEC會議還是今後的APEC會議,探討的話題終歸還是將以經濟為主,這個大趨勢不會改變。通過APEC會議這一平臺,領導人系列峰會對亞太地區的經濟刺激作用會持續凸顯,並將加快亞太區域經濟合作機制的構建。這一次APEC會議的舉辦,將大幅促進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也將進一步提升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影響力,充分體現中國作為負責人大國的國際形象。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