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鐘春平:以“創新”為主線,推進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

發佈時間: 2014-10-29 09:18:59    來源: 中國社會科學院    作者: 鐘春平    責任編輯: 張林

鐘春平,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綜合經濟戰略研究部副主任

一、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背景與研究意義

中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對決策和智庫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當前,智庫的需求不斷增強,“智庫熱”不斷興起,其原因在於,作為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經濟,快速增長過程中,面臨越來越多的挑戰,對決策科學性的要求不斷增加。

同時,政策決策的難度在加大,輿論和公眾的壓力越來越大。不僅要求對突發和緊急的情況進行應急管理,快速對突發的情形進行有針對性的提出相應的決策措施,而且,也面臨更多的公眾壓力,特別是資訊的廣泛和快速傳播,公眾的參與度不斷增強,社會輿論壓力越來越大,給決策本身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需要提供更多具有公信力、得到更多公眾認可的政策,因而專家參與決策和相對獨立的政策參考越來越重要,智庫在實踐層面不斷凸顯其意義。

但客觀地説,目前的“智庫熱”真實性狀況是,智庫建設非常滯後,有針對性的可操作的政策建議缺乏。中國整體制度建設相對落後,政策設計科學性嚴重不足,在政策設計中,存在著較為草率、引起廣泛爭議的情形,因而需要響應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的,加強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健全決策諮詢機制。

智庫本身的發展也需要深入研究,以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從而發展智庫同時,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對於智庫建設,不能局限于就事論事,需要超越定義概念等描述性的論述,而應該從更深的層次理解和界定智庫及建設本身,挖掘深層次的原因所在。事實上,如何推進新型智庫建設本身也隸屬於智庫的一項重要內容。以往的研究,包括智庫本身所提供的政策建議,容易陷入就事論事、沒有理論支撐、沒有可執行性的政策建議,所以導致問題分析不夠深入,所提供的建議缺乏針對性和操作性,需要在方法、理論等層面進行創新,以此推動智庫及智庫建設本身的發展。

二、中國智庫存在的問題

整體看,中國的智庫建設較為滯後,整體水準有待提高,在研究的深度、結論的可信度、政策建議的可執行性、國際影響等方面都存在著較為嚴重的不足。

智庫本身的問題:第一,研究的方案缺乏深度,理論層面的支撐不足,學術積累嚴重不足。很多智庫所提出的方案更多的就事論事,缺乏理論深度,對問題的把握和分析不夠。所提出的概念、論斷及建議等很難經得起推敲,專業性不夠,研究能力不足。

第二,所提出的建議可行性不夠,忽視了中國的特殊性,理論與實際脫節嚴重。高校等學術機構成立了不少智庫,高等院校在學術上具有一定的積累,容易忽視理論研究中的設定,容易將西方國家的結論應用到中國來,忽略了中國的特殊國情。

第三,偏重“應急”和短期問題,缺乏深入和整體性的綜合戰略研究。部分智庫比較熱衷於解釋熱點問題,迎合媒體的需求,而側重短期的和應急性質的課題。智庫本身沒能顯現自己長遠定位特徵,容易受領導人偏好改變而改變。

第四,受到社會公眾的質疑較多,缺乏社會認同度,時常被認為代表特定的利益集團。官方智庫更多地依賴於政府,獨立性不夠,因而即使提出正確的分析和判斷,也容易受到公眾質疑。

第五,國際影響力有限,即使國內的問題,話語權仍然有限。無論是研究成果,還是話語權,主要掌握在發達國家的幾個智庫手中,國內的智庫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及其有限。即使是國內的重大問題,國際智庫的話語權有時候還高於國內的智庫。

三、智庫建設的內在困難及深層次原因

需要深入研究智庫的職能,對智庫存在的價值及其理論基礎進行闡釋,才能避免就事論事的描述和沒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

通常而言,智庫進行政策分析,並提供政策建議。這意味著有三種含義:第一,對政策進行深入研究;第二,提出有針對性的政策建議;第三,研究對象偏重社會科學範疇。

與這三種內涵相對應,存在著三個錯誤的認識:第一種錯誤認識,政策並不重要,更重要的是自然科學和技術創新;

第二種錯誤認識,即使政策能夠湊效,也能輕易地獲取正確的政策建議,“拍拍腦袋”即可得到絕妙的政策;

第三種錯誤認識,正確的政策建議通常能得到恰當的實施。

但實踐證明錯誤的認識會導致嚴重的後果。第一種後果,制度建設滯後。社會科學及社會發展的制度安排非常重要,光靠技術無法完成社會經濟的起飛和發展,需要對制度建設進行深入研究,提出相應的社會發展政策;

第二種後果,有針對性的政策結論非常少。社會經濟政策很難自然獲得,需要投入相應的投資才能獲得恰當的結論和相應的政策建議;

第三,可行的政策建議更加缺乏。即使理論上,政策建議是政策的,但未必能得到恰當的實施,需要更深入地研究政策實施的過程,並將政策實施過程納入政策建議的過程。這意味著,在社會科學領域,從事政策分析和政策建議非常重要,同樣非常艱難。

智庫的價值及智庫存在的必要性是與三個明顯的割裂有關:理論與應用之間存在著嚴重的隔離,政策建議與政策的實施過程中同樣有著嚴重的隔離,目前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也存在著嚴重的隔離,這導致了智庫的發展和智庫所能提供的有針對性的政策非常稀缺。

第一層次的割裂,理論與應用之間、科學與技術之間的割裂。 理論與應用之間存在著差異,科學與技術之間存在著距離。科學主要是如何思考的問題,偏重於理論層面的研究,而技術則是如何操作的問題,偏重於應用和解決問題。但理論與應用之間又存在著內在關聯,應用需要建立在理論基礎之上,否則就很難取得實際性突破。而理論一方面超脫于應用,一方面又需要關注是否與實際相符。現實中,兩者之間的割裂會被進一步放大。這種割裂在中國更加明顯,並進一步放大。從事理論研究的,往往不願意從事實際應用;而從事應用研究的,往往直接參與實際應用,不願意從事理論研究。相互之間相互排斥,文人相輕現象嚴重。

第二層次的割裂,研究結論與政治決策過程之間的割裂。 理論的研究通常並沒有考慮政治因素和政策決策的內在過程,因而時常會存在諸多缺陷,時常導致政策建議成為“無用的廢話”。同樣,中國在這個問題上更為突出,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國有著獨特的政治、文化和歷史等因素,使得大多數決策面臨很多政治約束,決策者的偏好更為明顯。

第三層次的割裂,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割裂。 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割裂由來已久,兩者在研究對象上存在著差異,在方法上很多學科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但無論是社會科學還是自然科學,都是科學的範疇。兩者共同作用才能促進社會生産力的提高。如果有所偏頗,都難以促進社會的發展。歷史上,中國的社會強調人文社會科學,忽視自然科學及技術創新,最終社會發展滯後;而工業化國家,先後經歷了文藝復興、工業革命,實現了突破性發展。這意味著,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兩者具有一致的地位。同樣,目前看,兩者的方法也不斷趨向一致,定量和可試驗重復的方法都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應用。

但目前,社會科學更多地被貶低,過多地強調自然科學。在發展上,更多地強調以自然科學為載體的科學技術,試圖通過技術創造推動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但現實是,社會文化等研究和建設的滯後,自然科學和技術創造難以有效建立起來。

因而需要架起理論與應用、政策與政治、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之間的橋梁,消除這種割裂和隔離,而這個橋梁和填補空隙的職能只能由智庫來完成。同樣意味著,智庫需要有創新能力和創造新的知識和方案。即使發達國家的智庫,在近年來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生存危機,主要的原因在於,不少智庫沒有真正的創新能力,不能創造性地分析問題,不能提出有長期影響的對策。本質上,智庫建設存在著種種難度。需要以“創新”思維為依託,以研發模式加以定位智庫建設,並結合智庫的特殊性,提出有針對性的發展模式。

基於此,需要從知識創新層面定位智庫本身:

第一,智庫需要並且能夠有機地將理論與應用有機結合起來,智庫需要創造更多新的知識和方案;

第二,智庫本身需要從事理論研究,學術型智庫才是長期發展之路,與此同時,從事應用研究,更需要跨學科的綜合研究。這意味著智庫的研究需要跨學科的綜合研究,特別需要將經濟學、社會性、政治學等相關學科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在具體政策建議時,需要引入機制設計等內容,政策建議才有可能得以恰當實施;

第三,智庫本身是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組成部分,因而在智庫建設中,同樣要以推進創新的模式進行不斷機制創新。

四、智庫建設的有效機制

在建設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及研究中,必須強調的是,本身就是智庫的一部分。有針對性的建議必須要有充足的理論支撐,並有機地結合中國的實踐,提出相應的建議。而在政策建議時,需要充分利用機制設計的方法和內容,充分考慮如何調動積極性,並且具有相應的約束和激勵相容,以保證政策措施得以實施,目標得以實現。

第一,智庫建設的核心機制——以創新為指導思想,圍繞“創新”,提高創新能力。創新能力是智庫發展的根本,需要取得更多更高品質的成果,不斷謀求突破,實現實質意義上的發展。不斷提出新的觀點、主張和新的見解,以知識創新為目標,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制度創新為根本,不斷進行體制創新,以提高創新能力建設。在內部管理體制上,需要更加適應創新工作的需要。首先,需要堅持開放性原則;其次,需要強化行政為科研服務原則;第三,減少程式,強化效率。第四,需要對智庫的成果進行客觀評價,調動研究人員參與智庫研究的積極性。

第二,發揮引領作用,進行前瞻性研究,超越“解釋和闡釋”階段。在成果上,需努力實現“引領”作用,不斷進行前瞻性的戰略研究。在重大的理論問題上有所突破,在重大的對策建議上,要有切實可行的主張。

第三,強調學術本位,強化學科和理論優勢。第一,需要繼續鞏固和強化理論層面的優勢。第二,不斷推進和鼓勵進行國際層面的學術研究,不斷發揮國際學術影響力。第三,提高學術品質和影響力,不斷增強品質意識。

第四,強化與中國國情結合,具體分析政策決策和實施過程的現實因素,提出有針對性的建議。加強國情調研項目等,深入決策制定過程,並不斷總結政策實施過程中面臨的問題,注重政策建議的可操作性和可執行性。

第五,進一步強化綜合戰略研究,促進學科融合和交叉,解決分散和低水準重復建設。綜合性的戰略研究不僅僅需要學科融合,而且需要跨越學科之間的融合。

第六,人才建設。人才是基本,需要不斷吸收有創新能力的各種人才,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是實施一流智庫的重要內容。第一,需要不斷引進人才,特別是高層次人才。第二,培養人才,盤活現有的隊伍;第三,探索彈性引進高層政府任職人員,發揮餘熱,並強化對政策決策和實施過程的認知和掌握,提高決策的針對性。第四,進行人才的合作,鼓勵從事理論研究和應用研究的不同類型的科研人才的合作,嘗試對科研人員根據研究能力、興趣、年齡等特徵進行分類,進行不同程度的分工合作。

第七,強化智庫的職能和影響力,增強社會、學術和決策影響力。一方面,有影響力的人引入智庫;一方面,將科研成果不斷轉化,對學術成果和應用相結合,進一步錘鍊,從而轉換為智庫成果,通過多種途徑傳向決策層。

評 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