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觀點

馬曉霖:石油危機,幾多陰謀與陽謀?

發佈時間: 2014-10-28 13:45:06    來源: 人大重陽網    作者: 馬曉霖    責任編輯: 張林

10月中下旬關口,全球數十個國家約350名外交官和地緣政治專家聚會阿聯酋首都阿布扎比,磋商當前中東地區的危機與對策。然而,兩天的密集討論基本沒有涉及一個正讓世界惶恐不安的因素:石油價格的持續暴跌,即便當地媒體也述及不多。顯然,對媒體熱炒的石油危機及其背後的陰謀或陽謀,海灣阿拉伯産油國相當淡定。

本月中,國際市場原油價格再次明顯下挫,美國西得克薩斯輕質油一度跌破每桶80美元,倫敦布倫特原油跌至83美元,為2010年來最低紀錄。自6月19日以來,油價由近116美元的峰值“自由落體”,相繼跌過100和90美元,直達80美元這條紅線。但是,石油輸出國組織主要成員阿拉伯産油國卻不動聲色,似乎80美元也許還不是底線,油價還有下調空間。同為石油“老財”,有人歡喜有人愁,俄羅斯、委內瑞拉等國叫苦連天,對它們而言,油價直落四分之一的確是災難,是關乎能否支撐經濟正常發展的生存危機。

各産油國對成本的計算和實際支出差別懸殊,因此,對價格變化的敏感度也大為不同。同屬石油生産和銷售排頭兵的俄羅斯、委內瑞拉、伊朗等國,成本均高於110美元,油價跌至百元已算賠本賺吆喝,再跌就苦不堪言,難怪俄羅斯總統普京警告“大家的日子都不會好過”,委內瑞拉總統馬杜羅則譴責美國操縱石油市場。一時間,地緣陰謀論隨著油價的急挫而浮塵四起,俄、委、伊三國恰恰容易被對號入座,因為它們都是令美國和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不爽的石油夥伴。美國著名作家托馬斯·弗裏德曼15日更是發文稱,這是一場旨在絞殺普京與(伊朗領袖)哈梅內伊的“石油戰”。

石油和天然氣自從成為人類經濟與社會生活無法擺脫的主要能源和戰略資源,就無法擺脫其國際政治博弈目標和手段的角色。二戰期間納粹德國和日本為確保油氣供應,不惜冒險分別對蘇聯和美國發動突然襲擊;第三次中東戰爭爆發後,阿拉伯産油國為孤立和打擊以色列及其西方盟友,集體抬高油價,引發第一次世界石油危機。此後,油氣進出口也多次作為撬動地緣政治的杠桿被廣泛運用,無論是當下還在發酵的烏克蘭危機,還是曙光初現的伊朗核問題,都能看到油氣閥門的鬆緊作用,也自然給此輪石油危機陰謀論的出臺,提供了最直接的依據。

然而,這場危機的陽謀也是事實,即油價下挫與陰謀無關,而是正常的市場變化反應,以及由此而觸動的國家利益博弈,俄、委、伊三國並非被設計和坑害的直接對象,美國也非價格戰的罪魁。今年9月,伊朗石油專家就預測,石油市場的供需狀況表明,油價還要走低。當然,這場價格戰的主要陽謀者,是素來不事聲張的沙特,其動因首先是確保既有市場份額,並與其關鍵盟友或靠山美國爭奪未來的石油話語權。

以沙特為頭羊的海灣阿拉伯産油國,多年來在石油輸出國組織擔當市場平衡器,油價過高則增産減價,油價過低則減産保價,以此維持著能源供應的大致平衡,並且成為美國制裁伊朗、利比亞、伊拉克和委內瑞拉等産油國的戰略補倉者,客觀上據有較大市場份額,也使本國經濟嚴重依賴石油工業。隨著上述幾國因地緣環境改善恢復産能和出口需求,沙特等國面臨割肉放血的眼前痛苦,於是,利用較低開採成本、巨量外匯儲備和較大市場份額拉低油價,就成為其維護當下利益的不二選擇。

此外,由於美國大力開採頁巖氣,國內石油産量大幅度提高,今年9月石油進口壓縮到18年來最小額度,這場“頁巖氣革命”對沙特等海外阿拉伯産油國絕非僅僅意味著石油黃金時代即將結束,還意味著自身戰略價值的大幅度縮水,以及由此而衍生的諸多隱患,而低油價是阻撓頁巖氣時代到來的有效手段。因此,沙特等國拒絕減産保價,也是著眼未來,以免被美國釜底抽薪,將來無立足之地。

油價走低,對中國等油氣消耗大國乃至普通消費者而言,都是利好,因為可以降低各種成本,甚至可以借機放量加強國家戰略儲備。然而,低油價的弊端也不能忽視,那就是繼續依賴碳氫能源,陷入高耗能、高排放和高污染泥潭不能自拔,同時,尋找替代能源、清潔能源的積極性也將遭受市場需求疲軟的打擊,而不利於能源領域技術、科技和産品的全面推進和開拓,進而使我們無法超越石油能源,向全新能源階段躍升。即使“頁巖氣革命”浪潮真的到來,世界依然生活在傳統碳氫能源時代,何時讓碳氫能源讓出主角地位,這才是需要持久關注與努力的方向。

評 論

人大重陽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