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京津冀關鍵詞:縮小差距與科技創新

發佈時間: 2014-09-25 14:28:08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張林    責任編輯: 張林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臺之後,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和深化,核心之一便是區域一體化共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國家層面看,是中央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從區域發展層面看,涉及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問題。以此為背景,中國網與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聯合舉辦了“區域協同發展論壇——京津冀一體化落地開花”智庫沙龍,匯聚三地專家,從各個角度共同探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在沙龍上談到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面臨“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而作為與京津差距較大的河北面臨的挑戰則更加嚴峻。

武義青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

加快推進財稅體制改革,跳出“一畝三分地”

武義青認為,在習近平總書記2月26號講話的七點要求中,最核心的是第二點——打破“一畝三分地”。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得益於一畝三分地,地方之間的競爭推動經濟的發展。但是“一畝三分地”仍存在很多問題,需要打破。誰來打破?這涉及到中央頂層的設計和推動,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北京可能把好的項目轉移出去嗎?答案是否定的。因此這個體制不轉變,便很難完成“突破”。

發展與環境:京津冀地區共同的挑戰

武義青強調,京津冀地區共同面對的挑戰是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

從“發展”問題來説: 發達國家每人平均DGP水準為3萬8,北京和天津差距還很遠,河北發展任務更重。京津冀地區的突出問題在於差距太大,上海是14500,北京、天津高於上海,河北為6200。而在長三角地區:上海為14500,江蘇12000,浙江11000。由此數據可見,縮小京津冀的地區差異是解決“發展”問題的關鍵。應在條件較好的地區打造增長極,在條件較差的地區推動公共服務。比如門頭溝是北京收入水準比較低的地區,和門頭溝接壤的地方去年每人平均收入為1800多元。因此北京還有很多欠發達地區,這些地區與北京差距較大。“收入差距大”是經濟規律,因此周邊地區需要更快發展。當差距縮小到一定程度之後,自然就疏解開了。

從“環境”問題來説:去年74個城市大面積污染。京津冀地區污染嚴重,尤其是河北中南部。環保部與河北省簽署了相關節能減排任務。今年,河北淘汰鐵520萬、鋼154萬噸、水泥2859萬噸,淘汰黃標車17.2萬輛、累計完成83.1萬輛,完成4149座加油站和38座儲油庫。1到7月份河北規模以上工業增速是5.3%,一直呈下降趨勢。今年以來河北增速不僅跌到全國平均水準以下也跌到北京平均水準以下,上半年空氣品質有所改善。

淘汰之後會有什麼效應呢?武義青表示,“京津冀協同發展”不應該靜態來看、孤立來看,應該持有歷史觀和區域觀。從每人平均財力情況來看,2013年河北相當於北京的18%、天津的22%,而教育水準、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面都與北京、天津地區有較大差距。上個月《北京青年報》的記者到鄭家溝一個村子進行採訪,大概100多米外是北京的一個村子。同一條道路的兩側可謂天壤之別:村支書的工資河北這一側一個月400,北京則為1200元。

經濟增長主要來源於投入增加,增長的來源一個是自然原因,一個是人為原因。換言之,即重要的就是“科技創新驅動”問題。武義青提出“區域産學研的協同”這一概念,認為河北地區一個突出的不足就是創新能力太弱。研發經費佔GDP的1%,北京為6.16%、天津為2.8%。由北京很高的研發強度可以計算出北京的研發效率,北京在環渤海地區的産出效率是最低的,北京創新要素在北京發揮的作用並沒有發揮到一個很高的水準,河北和天津可以充分利用這個優勢。

武義青最後再次強調,“京津冀協同發展”共同面臨“發展”和“生態環境”問題。一方面需要在發展中縮小差距:對條件較好的地區,如天津的濱海新區和北京周邊的功能地區,可以實現跨越式發展;對困難的地方基本公共服務在這個地區加快推進,在發達國家的經驗中,日本在公共服務推進方面是一個成功的案例。另一方面就是加快科技體制改革,京津冀産學研能夠協同發展。真正做到優勢互補,共同發展!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