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智庫中國 > 智庫動態

《社科院專家:公務員月薪應5千左右最好1萬》一文被所涉專家批為“標題黨”

發佈時間: 2014-09-15 11:32:06    來源: 中國網    作者: 唐鈞    責任編輯: 張林

今天,人民網一篇題為《社科院專家:公務員月薪應5千左右最好能到1萬》的文章裏提到,中國社科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唐鈞認為,“就現階段來看,我覺得公務員的月薪平均應該在5000元左右,其中最好的能達到8000元至1萬元。”

唐鈞 智庫中國

為此,唐鈞本人特發文給中國網觀點中國澄清事實:

早上起床,打開電腦,著實被我自己説的話嚇了一跳。有位朋友在微網志上問:“兄,這是你説的嗎?”接著就是一堆跟帖,都在重復地問這個問題。再往下看,原來“人民網”發佈的消息稱:“社科院秘書長:公務員月薪應在5千,最好能達到1萬”。再看正文,其中引用了我在“人民網”舉行的一個座談會上發言中的一段話:“就現階段來看,我覺得公務員的月薪平均應該在5000元左右,其中最好的能達到8000元至1萬元。”在能把老外繞暈的中文語境中,差之一字,謬之可就是千里:“最好”與“最好的”能是一回事嗎?再説,我的説法不過是傳説中“陽光工資”——3、5、8、10——的節奏,有什麼奇怪的嗎?

其實的我這一段發言,重點是分析基層公務員工資水準低的原因:因為公務員的工資是按官銜來定的,而官銜又與行政區劃的級別糾纏在一起。若嚴格按“陽光工資”走:縣級相當於處級,即“陽光工資”中的“5”——年薪5萬,月薪4167元(小數點後四捨五入了);鄉鎮相當於科級,即“陽光工資”中的“3”——年薪3萬,月薪2500元。這是大約10年前定下的標準,到後來執行時,多數地方是按月薪3000元、5000元、8000元、10000元來執行。在鄉鎮級以下的公務員還有兩級:副主任科員和科員,他們的工資就在2500元或3000元以下了。所以,基層公務員的工資實際上是很低的,應該考慮調整。

話題轉回“標題黨”,與媒體打交道的深受其害,現在想不到官媒也如此沒有節操。聯想到近來發生在媒體身上的很多不靠譜、不著調的新聞事件,確實發人深省:

其一,在當今中國,絕大部分新聞媒體的企業化或市場化已經成為不爭的事實。然而,從以往的經驗看,在中國,政府的市場監管不外乎兩種情況:一是設門檻、不準入,不讓辦;二是準入了,辦成了,也就市場化了,其實就是沒人管了。除了講政治或涉及意識形態,其他方面則都是可以歸入“商業秘密”的。正因為如此,被賦予輿論監督重任的新聞界,就被攪成了一鍋粥,資訊傳播真真假假,廣大受眾難以分辨。冷不防躺著中槍的人多了,其結果必然是人人自危,“防火防盜防記者”。另一方面,正當的、正義的新聞監督也被攪進這鍋粥裏,弄得不清不楚、不明不白。最後,新聞媒介走進了一個惡性迴圈,整個世界都是一片混沌了——用老百姓的大白話來表述:“網上説的”或“報上説的”,你也信?

其二,新聞媒介的從業者無疑是地地道道的專業技術人員。但是,在中國,對於專業技術人員的詮釋是“掌握了專門知識或技術的人員”,這是一個誤區。社會學對“專業”的定義是:“一種需要廣泛知識並由一套操守規範約束的工作”。在這個定義中,強調了“專業”的兩個要素:一是“知識”,二是“操守”。中國式的“專業”定義則只有前者,沒有後者。試想,如果沒有專業操守的約束,一個掌握了專門知識和技術的人或群體,説誇張點,還不把整個世界都給綁架了。這種專業倫理喪失造成悲劇的極端例子,常見於科幻小説中。但是,事實上,同樣性質的事情幾乎每天都在身邊發生,只不過沒有小説中描寫的那麼極端而已。所以,只講本事不講操守的“專業”是十分可怕的。

有人喜歡把媒體的種種問題歸結為“體制問題”,似乎只要在體制上做文章就能萬事大吉。從社會政策的角度看,凡有問題就往體制上推,實際上是一種懶惰。在現實的體制下,通過加強監管和倡導慎獨,也是可以避免和糾正很多不良社會現象的。

綜上所述,“市場”作為一隻“看不見的手”,是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去依法監管的,這樣的監管應該存在於市場運作過程中。同時,對於市場,還需要另一隻“看不見的手”,即倫理道德來進行平衡,使市場的趨利動機不至於惡性膨脹。掌握著話語權,作為輿論監督社會公器的新聞媒體,同樣離不開外化的政府監管和內化的專業操守。

評 論

中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