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2日,“區域協同發展論壇——京津冀一體化落地開花”智庫沙龍在中國外文局舉辦。此次沙龍由中國網和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聯合中國外文局時政評論組共同舉辦,中國網觀點中國、智庫中國承辦。
本次沙龍活動邀請了來自京津冀三地的五位重量級演講嘉賓:北京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協會會長楊開忠,北京大學教授、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中國人民大學教授、中國區域科學理事會理事長孫久文,南開大學教授、濱海新區研究院院長郝壽義、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由人民中國總編王眾一主持,中國網總編助理鄭文華出席此次活動。
楊開忠:打造以北京為核心的“首都功能承載區”
楊開忠教授對於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區域功能定位談了自己的意見。他説,首先要堅持的是打造首都功能承載區,北京如今發展面臨空間的危機,人口資源環境和發展的矛盾非常尖銳,但是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是遷都,而是選擇堅持和強化首都的核心功能,形成超越北京轄區範圍的,以北京為核心的,以天津、河北為支撐的“首都功能承載區”。
孫久文:北京要“瘦身”更要“健身”
孫久文教授則深入分析了北京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如何突破兩難境地。他説,京津冀協同發展不僅是必然趨勢,而且其定位應該是世界級的城市群。而北京目前面臨的兩難境地:北京剛剛邁入發達地區的門檻經濟就開始減速,未來北京的發展任務還很重,但同時由於人口資源環境問題日趨嚴重,又不得不疏解首都功能。因此,解決北京兩難境地的唯一途徑是邊“瘦身”邊“健身”——一方面,通過京津冀協同發展,把北京佔有的資源當中一些不是很高端的産業疏解出去,進行“瘦身”;同時,用更加高附加值的産業來代替,達到“健身”的效果。
郝壽義:天津要成為四個“中心”
南開大學教授郝壽義對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天津的定位做了梳理。他説,天津應該打造成為北方經濟中心,製造業中心,航運中心,和金融創新中心。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當中,京津發展是主軸,天津要與北京共建戰略性的核心功能區,要與北京共同引領沿海地區次區域的發展。郝壽義教授表示,下一步京津冀空間資源配置聚集應該是北京從西向東走,天津從東向西走,向北輻射唐山,向山輻射滄州,形成一個核心産業聚集區。
武義青:打破“一畝三分地”必須加快河北發展步伐
河北經貿大學副校長武義青則談到了京津冀協同發展中如何打破“一畝三分地”的問題。他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是得益於“一畝三分地”的,地方之間的競爭在推動經濟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如今要中央頂層設計和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就需要打破“一畝三分地”,那麼發展和環境問題就是京津冀地區共同面對的挑戰,在發展的問題上,京津冀三地的突出問題就是差距太大,那麼這三個城市發展條件好的要培育增長極,條件差的要推動公共服務,只有三個城市的差距小了,功能自然就疏解開了,這就意味著周邊地區要更快發展。
李國平:推進“首都圈財政”,京津冀同甘共苦
最後,此次沙龍的主辦方之一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院長李國平教授也做了精彩發言。他説,河北為北京首都發展作出巨大貢獻,北京和天津的發展對河北的發展造成很直接的影響,三個城市的發展各有自己的難點。
首先,發揮各自主動性和積極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過大的差距也是今天必須解決的問題。在這方面,會需要中央層面的規劃和頂層設計,包括具體財政方面支撐,最好能打造“首都圈財政”,推進財政一體化有利於三地優化配置,優化城市空間結構。
其次,京津冀區域是一個共同體,如果沒有共同體的概念這個區域的利益格局調整和協調是很難辦的,作為區域共同體就要協商對話、共同治理、合作共贏,
再次,三地定位要清晰準確。整個範圍內形成網路化大都市群,強調各自的發展,所以尤其是河北的發展,應該給予更多的機會。因為河北是資源性省份,這與國家定位也有關係,因此國家也應該在更多方面支撐河北的加工業、製造業發展,只有這樣才能實現整個區域利益協調和調整過程中的總體最大化以及區域差距的縮小。
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上臺之後,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發生了重大調整和深化,核心之一便是區域一體化共同發展。京津冀一體化是中國城鎮化發展的一個大戰略,從國家層面看,是中央加強頂層設計,統籌發展的國家發展戰略;從區域發展層面看,涉及到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區域一體化協同發展的問題。“區域協同發展論壇——京津冀一體化落地開花”智庫沙龍匯聚三地專家,從各個角度共同探討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問題,具有重要的實際意義。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