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訊 張林)9月5日,“中國新型智庫建設”交流會在中國網舉辦,屆時,中國第一家智庫媒體平台中國網“智庫中國”正式啟動上線。中國網副總編薛立勝發言,並啟動了“智庫中國”上線儀式。來自中國社科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中國與全球化智庫、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大學、察哈爾學會等智庫的多名專家共同見證了“智庫中國”的上線,並就中國新型智庫的建設進行了深入交流。
中國網“中國新型智庫建設”交流會現場
十八大以來,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智庫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在國內外會議活動上多次強調加強智庫建設、發揮智庫作用,對我國智庫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新定位、新方向。中國的改革發展為一流智庫的建設與發展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有利機遇。
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
智庫研究方面的先驅者、中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認為中國進入了智庫時代,國家高層決策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智庫的參與。智庫肩負著打造國家軟實力和提供科學性決策的重任。與此同時,智庫也進入了多元時代,民營智庫之於智庫建設,正如民營經濟之於中國經濟一樣,起到了帶動性作用,使中國思想市場活躍起來,促進政府決策。第三,智庫聲音來源渠道多元化,對於推動中國的民主建設、法治建設具有積極意義。他還呼籲,中國智庫要走向全國走向世界,發揮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和話語權。
他在剛剛發佈的新書《大國智庫》中提到,中國智庫的發展還遠不成熟,各類型智庫都面臨著各自發展的困境,具體來説,就是官辦智庫“大而不強”,高校智庫“曲高和寡”,民營智庫“弱而無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院魏紅霞
對於中國智庫目前存在的問題,中國社會科學院美國所研究院魏紅霞對比了中美智庫的區別。她認為美國智庫的研究方法、成果影響和人員影響都值得我們學習。中國的人員旋轉機會和溝通機制還需要加強,應進一步提高影響政府決策的智庫地位,從而提升國際形象。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
著名經濟學家、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資訊部部長徐洪才兼具深厚的專業背景和豐富的金融從業經驗。他認為,中國智庫在國際化人才方面嚴重儲備不足,智庫機構本身的體制還有待改進。他建議為智庫發展創造良好的文化氛圍:從軟體上提供培育智庫專家的環境;從硬體上進行適當的資金引導,把好鋼用在刀刃上。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趙可金
察哈爾學會高級研究員、清華大學國際問題專家趙可金曾參與了多種類型智庫的研究課題。他分析了國際上成功智庫的特點,他認為智庫的繁榮普遍得益於政策導向、研究科學化、企業化運作三個方面。而“智庫中國”是一個媒體型智庫,作為一個跨智庫型網路,為實現“媒體搭臺,智庫唱戲”開創了新的舞臺。
成功完成從媒體人向智庫領導者華麗轉身的前環球時報編委、現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執行副院長王文,無疑是近兩年智庫行業中最耀眼的新星。他分析政府、智庫、媒體三者關係時指出:政府要善用善管善待智庫,智庫對政府要敢批敢幹敢先。從國家發展和國家崛起的角度講,智庫與媒體是一對天然的孿生姐妹,媒體和智庫的配合是大國智庫崛起很重要的基礎,二者應該互相協作。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旭峰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朱旭峰已經從事智庫研究12年之久。他認為,中國智庫應該聯合起來,互相促進、互相合作。同時他也表示媒體毫無疑問地推動了智庫的發展。
中國網副總編輯薛立勝
成功的智庫尤其要重視有效的傳播,而“智庫中國”也以服務智庫為首要任務。正如中國網副總編輯薛立勝所言:由中國網發起,搭建一個專門針對智庫的網際網路媒體平臺——“智庫中國”,即順應國家發展的大勢,又符合智庫建言獻策,精英匯聚的的高端定位。建設目標之一,為廣大智庫提供一個有針對性的媒體平臺,將智庫研究全方位向公眾推薦,並進行國際傳播,同時,為智庫提供國際國內交流的平臺。希望能與代表著中國最頂尖智慧的智庫建立起友好的、長期的合作關係,充分利用智庫的智力資源,和中國網的傳播資源,使智庫的聲音得到更廣泛的傳播,提升社會影響力。並通過智庫合作,合力加快智庫産業化、國際化步伐。
在“智庫中國”上線啟動儀式後,中國網還與中國與全球化智庫簽署了合作備忘,希望通過媒體和智庫的相互合作、相互借智,互相補充、互相完善,實現共同發展。
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平原
此舉也回應了北京大學首都發展研究院副院長李平原提出的期待:中國需要對智庫進行梳理整合,將中國智庫進行合理分類,並以此為基礎,推動代表性智庫的合作。
從左至右:李平原 王文 朱旭峰 薛立勝 王輝耀 徐洪才 趙可金
眾位專家均認為,智庫的建設需要擺脫單打獨鬥的粗放模式,而應該加深合作,促進交流,獨立則是專業智庫精英,聚在一起就形成最強大的智慧力量。
“智庫中國”的産生不僅能對各個智庫的研究進行系統、有針對性的傳播,還能夠推動中國思想市場的發展,同時聚合一股更具有社會影響力的智慧力量,從而更好的實現為國家“建言獻策”的目標。同時,在全球治理體系中發出中國聲音,體現中國軟實力,加快智庫國際化步伐,促進國內外智庫的交流,發展成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一流智庫。
評 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