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縮略圖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首頁> 理論中國>

以文化強國目標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的基本邏輯

2024-09-23 13:56

來源:光明日報

分享到:
連結已複製
字體: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用“七個聚焦”來部署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務,其中之一是“聚焦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並提出“構建中華傳統美德傳承體系,健全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體制機制”。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而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重要路徑之一。因此,厘清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引領作用,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以文化強國目標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的理論邏輯

《周易》有言:“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即是説,通過對人的人文教化,可以塑造人的道德品格,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幫助人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使世界變成一個光明美好的世界。由此可見,道德是文化化成的結果,文化建設對道德建設具有引領作用。

梁漱溟提出,文化是“生活的樣法”,蔡元培認為,文化是“人生發展的狀況”,他們都強調人的生活與發展狀況是理解文化的起點和關鍵。文化流動在個體的生存和社會的運作過程之中,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思維方式、價值取向,它不僅是個體德性和社會美德的造血機制,而且對社會經濟和政治具有能動作用。文化影響著道德的發展,道德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對文化的繁榮興盛起積極作用。因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落實到公民主體上,必然要以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質、道德素質為基本內容和價值指向。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一環,側重從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生態道德、網路空間道德等具體領域,來提升公民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格,由此推動整個社會文明達到新高度。

《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中國共産黨自一九二一年成立以來,始終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作為自己的初心使命”,“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歷史業已證明,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不會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和倫理道德的發展進步,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助推器,政治建設和生態文明的導航塔,也是增進社會團結的黏合劑和潤滑劑。這就要求我們在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佈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佈局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融貫其中的重要內容;在以新質生産力推動高品質發展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其精神支柱;在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的實踐中,把文化建設和公民道德建設作為其基本依託。

以文化強國目標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的價值邏輯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人的文化素養和道德水準越高,人與動物的距離就越遠,其行為就越是帶有理性並向著一定價值目標前進。以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引領公民道德建設,亦具有自己的價值目標,遵循著一定的價值邏輯。

有利於堅定公民的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路徑之一,就是通過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深化全體人民對中國傳統美德及其精神和價值的認同,深刻認識和把握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兩種制度競爭的長期性複雜性及其發展規律,在深切感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光明前景時,由內而外地生成與新時代要求相適應的思想觀念、精神面貌、文明風尚、行為規範、民俗風情和自覺行為。

有利於提升人民的道德生活水準。馬克思在研究人的本質過程中,確證了人在文化實踐、文化發展和文化傳承中的主體性,認為人是在按照美的規律和文化自覺來塑造自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産業快速發展,不斷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不斷增強文化整體實力和競爭力,朝著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不斷前進”。隨著物質生活水準的提高,人民群眾對美好精神生活,如精神文化的品質、品位、風格、審美等,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精神生活富足構成了共同富裕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這就要求我們堅持物質生活富裕與精神生活富足均衡發展的原則,在滿足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生活需要的同時,不斷滿足人民的精神生活需要,以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有利於推動中國式現代化事業闊步向前。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當高樓大廈在我國大地上遍地林立時,中華民族精神的大廈也應該巍然聳立。”中國式現代化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的現代化。沒有高水準的社會文明,就不可能實現高品質發展,更不可能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作為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仍有一些難題和矛盾需要破解。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人,是人本身的現代化。故以人為核心開展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其價值在於不斷提升公民的思想、意識、心靈、情操、審美的現代化水準,以培養和造就一批又一批具有高度文明素養、道德素養和科技素養以及健康體魄,能擔當民族復興重任的時代新人,從而不斷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以文化強國目標引領公民道德建設的實踐邏輯

世界各國的文化各有不同的價值體系和特徵,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各種行為也被統合於相應文化整體的法則、規範和倫理道德之中。因此,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目標對公民道德建設的引領性是在社會實踐中展開的。

首先,社會主義文化理想引領公民道德理想的進步。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遷,人類文明每一次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進步。歷史和現實充分證明,真正有前途、有力量的民族,必然是有著輝煌的文化作為精神支柱的民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全民族文化創造力的發揮,無論我們在經濟上多麼富足,都難以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故一個國家的文化不能止步不前,而是要隨著經濟、政治、軍事和科技的發展不斷向前發展,力求“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由此形成強大的精神文化力量。對個體而言,我們都應樹立崇高的文化追求和遠大的道德理想,因為這是個人道德成長的動力之源。當一個人具有這樣的抱負時,就會形成求真求善求美的良性迴圈;當社會的絕大多數人都具有這樣的抱負時,就會推動整個社會道德水準和公民道德建設實效性不斷提升。

其次,公民文明素質的提升助推公民道德素質的提升。一般説來,人的認知、情感、心理、氣質、習慣等文明素質,是在不同文化熏陶下形成的。文明素質包括文化素質、心理素質、道德素質等方面。就文化素質而論,它涵蓋人們所掌握的人文社科知識、自然科學技術知識、語言和文字的表達能力以及行為的禮節禮貌等。心理素質反映的是人的性格優劣,認知潛能、情緒調節和人際關係適應,以及承受挫折、抵禦風險壓力的心理狀態與能力。道德素質作為文明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社會道德關係及其規範性要求在個體身上的表現,是人們的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修養和道德行為的綜合反映。人的文明素質包含道德素質,提升公民文明素質的同時也在提升公民的道德素質。因此,要以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質為重點,有效運用優秀的傳統道德和革命道德資源,引導公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其辨識真假善惡美醜的能力及自我道德約束的能力。如此,才能使公民的道德素質隨著文明素質提升而獲得進步和完善。

再次,文化創建和文化實踐活動帶動公民道德實踐的開展。當前,我國正處於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文化強國建設需要我們制定並實施一套科學合理的文化産業創建實施方案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文化産業發展品質和水準,最重要的不是看經濟效益,而是看能不能提供更多既能滿足人民文化需求、又能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文化産品。”為此,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著力實現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健全文化産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完善文化經濟政策。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機制,加快發展新型文化業態,優化文化服務和文化産品供給機制,以提高文化強國建設的品質和我國文化的核心競爭力。與此同時,在文化強國建設中,要把文明創建工程和公民道德建設工程有機銜接起來,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廣泛開展志願服務關愛行動和人民群眾道德實踐創新活動,選樹一批道德模範和德藝雙馨的名家大師,給整個社會提供榜樣示範,從而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公民道德建設土壤上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最後,我國獨特的文化傳統影響公民道德人格的形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比如,天下為公、天下大同的社會理想,民為邦本、為政以德的治理思想,九州共貫、多元一體的大一統傳統,修齊治平、興亡有責的家國情懷,厚德載物、明德弘道的精神追求,富民厚生、義利兼顧的經濟倫理,天人合一、萬物並育的生態理念,實事求是、知行合一的哲學思想,執兩用中、守中致和的思維方法,講信修睦、親仁善鄰的交往之道等,共同塑造出中華文明的突出特性”。事實上,這也是中國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環境、生存方式、人文歷史等基礎上形成的獨特文化品格,這些獨特品格不僅反映在中國人民特有的價值理念、思想理論、文學藝術、民俗民情、地方風物、建築風格、飲食文化等方方面面,也體現在個體人格的塑造,如性格、氣質、品德、良知以及由此形成的尊嚴和行為方式等方面。正是這些獨特品格和人格基因,使得中國文化能夠在人類文化史和文明史上熠熠生輝。

(作者:龍靜雲,係華中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政治學部政治哲學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倫理學會副會長,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文化強國背景下的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申罡】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