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是支援人類和地球福祉的全球發展的組織原則,為一個更美好、更規範、相互合作的世界提出了發展願景。然而,自2015年9月通過到現在,七年多過去了,諸多目標的進展成效並不明顯。從新冠疫情持續影響、世界經濟蕭條下行,到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大規模喪失,再到地緣政治分歧甚至衝突,當今世界面臨著急速變化和多重挑戰,不確定性明顯增加。聯合國秘書長安東尼奧·古特雷斯在2022年舉行的第77屆聯大會議上表示,世界目前正處於“非常危險的時刻”,實現更加公平、包容、可持續發展全球目標的努力遭遇新的挫折,國際社會正在落後於2015年設定的承諾。
在人類共同面臨諸多全球性挑戰的背景之下,大學既受到這些挑戰的影響,同時也是提供解決方案的重要參與者。大學迫切需要重新思考教育和學習的目的,重新審視教育對於社會發展的作用,主動適應和引領社會發展,在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所需的社會轉型和解決全球性挑戰等方面發揮更大作用。
其一,由於全球範圍政治、經濟、社會、技術和環境領域發生的巨大而無處不在的變化,大學亟須主動進行組織層面的結構和文化轉型。正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21年發佈的《一起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為教育打造新的社會契約》所指出的,要塑造和平、公正和可持續的未來,教育本身必須變革,重塑教育以幫助人類應對共同的挑戰。在一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大學需要制定戰略來促進高效、有效和可持續的轉變、轉型和過渡,在不確定的時期創造確定性的途徑以適應預期和意外的變化。具體説來,第一個領域涉及問題的複雜性和傳統學科方法在應對全球危機時的局限性。有必要轉向跨學科的計劃和研究項目,打造學科融合創新機制,以便了解和應對現有問題的複雜性。第二個領域涉及大學須將學生培養成能夠適應瞬息萬變世界的終身學習者。終身學習、創造性學習和基於人文價值的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成為新時代教育變革的核心所在。第三個領域涉及大學需要主動參與對話,從當地和區域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實踐出發,與不同文化共同生産知識、提供解決方案,促進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和解決方案的多樣性。
其二,大學面臨的一個重大挑戰是如何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作出貢獻。大學需將可持續發展教育納入其戰略規劃、課程、研究、教師培訓以及其他非正式學習中,作為2030年可持續發展教育框架及其路線圖的實施機制。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路近年發佈了《可持續發展目標高校行動指南》及《加速高校實施“以可持續發展目標為導向的教育”報告》,提出通過教學和研究的創新,通過所有教師和學生的積極參與,大學應涵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願景,並積極應對2030年議程所提出的問題。大學有社會義務促進學生為未來的社會和工作場所做好準備,賦予學生知識、技能、價值觀和態度,使其具有適應性,併為不確定的未來做好準備,為人類和地球的福祉作出貢獻。大學應聚焦可持續發展前沿課題,以高品質科研創新不斷推動人類向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
其三,大學需要就可持續發展目標與其他高等教育機構、更多國家和跨國機構、企業以及當地社區開展合作。協作和夥伴關係對於人類共同的未來至關重要。通過建立強有力的聯盟,在地方、國家、區域和全球層面建立並強化可持續發展教育網路,促進大學更積極、更多元化地參與社會建設,以提高學生和公眾的意識,並激勵和支援公眾積極參與2030年議程,形成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全社會參與氛圍和行動。大學更需要超越競爭和功利性,重新定義高等教育合作空間。為了使高等教育與未來保持一致,合作空間應該被打開,且需要由大學共同定義。沒有人是一座孤島,同樣的道理,沒有一所大學是一座孤島,只有所有的大學共同為可持續發展作出貢獻,人類才能更好地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更可持續的星球,並最終為所有人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與和平的未來。
2019年2月,我國頒布《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這是我國積極參與全球教育治理、履行對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的更大承諾。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中國大學推動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重要思想指引。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指導思想,中國大學在培育包容性社會、應對全球挑戰及為子孫後代創造一個美好的未來方面貢獻力量。圍繞教育減貧、促進教育包容性發展等全球性議題,中國大學持續加強與國際組織合作,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合作在中國設立包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農村教育研究與培訓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師教育中心在內的12個二類中心。從減少貧困和不平等到應對氣候變化和攻克疾病,中國大學堅持不懈開展研究,為可持續發展目標中提出的巨大挑戰尋找解決方案。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範大學、中國科學院大學、江南大學等多所大學將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各個方面納入大學課程建設,為學生提供必要的知識、技能和價值觀。同濟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為求解“能源危機”“環境污染”“氣候變化”等當今世界面臨的難題,開設可持續發展相關的碩士、博士專業,培養可持續發展事業急需的專業人才。部分高校已設立與可持續發展相關的機構,如同濟大學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學院、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等。2019年清華大學倡議並推動成立的由9個國家12所大學組成的“世界大學氣候變化聯盟”,成為世界大學引領開展應對氣候變化研究的全球合作平臺。北京師範大學重視教育公平理論的研究和實踐探索,從教師培養、教育扶貧、教師隊伍建設等方面,為促進教育公平和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政策理論研究支援。
教育有成為重要可再生資源的潛力。教育的功能不僅在於適應變化,還在於設計未來。第77屆聯合國大會期間,教育變革峰會領導人會議將教育提升至全球政治議程的首位。此次峰會主題為重申國際政治承諾,將教育作為一項基本的公共産品,重新構想未來的教育,並重新點燃全球努力以實現2030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未來,大學需要更為自覺地將自身融入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建設中,推動人類社會走向一個更加公正、可持續、有彈性、和平的未來。
(作者:馬佳妮,係北京師範大學教育學部副教授;周作宇,係北京師範大學副校長、教育學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