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精神與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

發佈時間:2021-10-22 10:04:04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張仕榮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週年大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指出: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一定要實現,也一定能夠實現!台灣問題因民族弱亂而産生,必將隨著民族復興而解決。這是中華民族歷史演進大勢所決定的,更是全體中華兒女的共同意志,正像孫中山先生所説:“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則昌,逆之則亡。”
  辛亥革命極大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探索了道路。我們今天緬懷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的歷史功勳,就是要學習和弘揚他們為振興中華而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從而激勵和團結海內外全體中華兒女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中國逐步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陷入內憂外患、山河破碎的悲慘境地。為戰勝外來侵略、爭取民族解放、實現國家統一,中華兒女前仆後繼,進行了可歌可泣的鬥爭。孫中山先生第一個響亮喊出“振興中華”的口號。辛亥革命之後,在這場革命中接受洗禮的中國人民和中國先進分子繼續探尋救國救民道路。例如,《七子之歌》是近代愛國主義詩人聞一多於上世紀20年代創作的組詩作品,以擬人化的手法,把中國的澳門、香港、台灣、威海衛、廣州灣、九龍島、旅順和大連等七個被割讓、租借的地方,比做祖國母親被奪走的7個孩子,用哭訴的口吻來傾訴“失養于祖國、受虐于異類”的悲哀之情,“以抒其孤苦亡告,眷懷祖國之哀忱”,警醒民眾要收復失地,振興中華,尤其是甲午戰爭後,台灣被外族侵佔長達半個世紀。1945年,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一道,取得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偉大勝利,台灣隨之光復,重回祖國懷抱。其後不久,由於中國內戰延續和外部勢力干涉,海峽兩岸陷入長期政治對立的特殊狀態。
  統一是歷史大勢,是正道。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孫中山先生等革命先驅的夙願。孫中山先生説過:“統一”是中國全體國民的希望。能夠統一,全國人民便享福;不能統一,便要受害。
  今天,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實現國家完全統一的堅強力量是中國共産黨。1949年以來,中國共産黨、中國政府、中國人民始終把解決台灣問題、實現祖國完全統一作為矢志不渝的歷史任務。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時強調,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是近代以來中國人的夙願。中國夢與台灣的前途是息息相關的。中國夢是兩岸同胞共同的夢,需要大家一起來圓夢。
  “不畏浮雲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民族復興、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大義所在、民心所向。作為偉大的民族英雄,孫中山先生始終堅定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旗幟鮮明反對一切分裂國家、分裂民族的言論和行為,他説:“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這一點已牢牢地印在我國的歷史意識之中,正是這種意識才使我們能作為一個國家而被保存下來。”
  一水之隔、咫尺天涯,兩岸迄今尚未完全統一是歷史遺留給中華民族的創傷。兩岸中國人應該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撫平歷史創傷。台灣前途在於國家統一,台灣同胞福祉繫於民族復興。廣大台灣同胞都是中華民族一分子,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認真思考台灣在民族復興中的地位和作用,把促進國家完全統一、共謀民族偉大復興作為無上光榮的事業。兩岸同胞都要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共同創造祖國完全統一、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榮偉業。兩岸一家親,都是中國人,台灣同胞是我們的骨肉天親。民族復興道路上,台灣同胞不應該缺席,也一定不會缺席。總之,民族強盛是同胞共同之福,民族弱亂是同胞共同之禍。
  儘管海峽兩岸尚未完全統一,但中國主權和領土從未分割,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一個中國原則是兩岸關係的政治基礎。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兩岸關係就能改善和發展,台灣同胞就能受益。背離一個中國原則,就會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動蕩,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以和平方式實現祖國統一,最符合包括台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整體利益。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方針,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
  中華民族具有反對分裂、維護統一的光榮傳統。我們願意為和平統一創造廣闊空間,但絕不為各種形式的“台獨”分裂活動留下任何空間。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絕不容忍國家分裂的歷史悲劇重演,是我們對歷史和人民的莊嚴承諾。“台獨”是歷史逆流,是絕路。“台獨”分裂是祖國統一的最大障礙,是民族復興的嚴重隱患。習近平總書記嚴正指出:凡是數典忘祖、背叛祖國、分裂國家的人,從來沒有好下場,必將遭到人民的唾棄和歷史的審判!台灣問題純屬中國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國人民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的堅強決心、堅定意志、強大能力!
  〔作者係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國際戰略研究院教授〕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