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發佈時間:2021-10-09 08:50:31  |  來源:《求是》  |  作者:李紀恒  |  責任編輯:申罡

為政之道,民生為要。關注民生、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體現了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彰顯了我們黨的初心和宗旨。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做好民生保障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深刻指出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進民生福祉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做民生工作首先要有為民情懷,要多謀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憂,在發展中補齊民生短板、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在“七一”重要講話中,總書記再次強調“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為新時代做好民生工作指明瞭方向,提供了基本遵循。

民生無小事,枝葉總關情。民政工作是黨和國家民生事業的重要方面。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民政工作,多次視察民政工作,並就民政工作特別是民政保障民生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指出“民政工作關係民生、連著民心,是社會建設的兜底性、基礎性工作”,各級民政部門要“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層社會治理、基本社會服務等職責”。總書記的重要指示批示指明瞭新時代民政工作的內在本質、時代特徵和在兩個大局中的職能定位,是民政部門奮進新征程的行動指南。必須始終牢記總書記的諄諄教導,不負重托,勇擔使命,鼎力扛起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政治責任。

一、兜底線,築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

保障基本民生,托住底線最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緊緊抓在手上,切實托住這個底。低收入群體、孤兒、特困人員等特殊群體的生活狀況體現著民生保障的底線水準,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堅決兜牢兜好民生底線。民政部門務必發揮好社會救助等政策的托底功能,切實保障群眾基本生活需求,兜住民生保障的底線,守好社會和諧穩定的紅線。近年來,各級民政部門堅持聚焦脫貧攻堅,聚焦特殊群體,聚焦群眾關切,牢固樹立“民政為民、民政愛民”的工作理念,始終注重織密扎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網,通過具體細微的工作讓每一名困難群眾真切體會到黨和政府的溫暖。

實施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部署、親自挂帥、親自出征、親自督戰的重大決策部署。總書記反覆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也不能少”,要“通過低保政策兜底一批”。低保等社會救助政策是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維護社會底線公平的重要制度安排,是脫貧攻堅的最後一道防線。對於部分或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無法通過産業扶持和就業幫助實現脫貧的貧困人口,必須依靠政策性兜底保障。

民政部門紮實履行兜底保障的政治責任,堅決補齊特殊困難群體這塊“短板”中的“短板”。在脫貧攻堅戰中,堅持分類救助、因人因戶精準施策,對喪失勞動能力的特殊貧困人口全部納入社會救助予以兜底扶貧,務求小康路上“不漏一戶、不落一人”。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曾經是深度貧困地區,昭覺縣柳且鄉洛呷村阿都日窮一家夫妻倆都有殘疾,子女還在上學,是全村最困難的家庭。當地民政部門按程式把他們一家納入低保,每月能拿到較高等的保障金和殘疾人補貼,一家人的生活有了保障,孩子們的學費也不用愁了。截至2020年10月底,涼山州28.8萬名像阿都日窮這樣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被納入低保兜底保障,實現穩定脫貧。在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中,民政部門還加大對深度貧困地區的傾斜、對特殊困難群體的關愛幫扶,全力攻克堅中之堅、難中之難。到2020年底,1936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納入救助保障範圍,扎牢了“兩不愁”的制度防線,促進了“三保障”目標實現。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後,絕對貧困已消除,但相對貧困仍將長期存在。奮進新征程,必須從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出發,超前謀劃、務實推進,建設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資訊平臺,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兜底保障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健全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不斷提升社會救助政策的兜底保障效能。

圖為2021年4月27日,廣東省茂名市社會福利中心工作人員在跟孩子互動交流。該中心現有服務對象806人,其中孤殘兒童282名,是一家集養、治、教、娛樂、康復、特殊教育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福利事業單位,也是全國腦癱兒童康復訓練示範基地。 新華社記者 鄧華/攝

困難群眾一直是習近平總書記念茲在茲、夙夜在心的牽掛。總書記特別指出:“對各類困難群眾,我們要格外關注、格外關愛、格外關心,時刻把他們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關心他們的疾苦,千方百計幫助他們排憂解難。”“三個格外”是民政為民服務的應有之義,必須義無反顧地擔起保障困難群眾生活的責任使命。民政部門持續推進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和臨時救助等社會救助提標增效,4311萬城鄉低保對象的基本生活得到有效保障,農村低收入人口動態監測和常態化救助幫扶機制逐步健全。深化社會救助“放管服”改革,簡化優化救助流程,提升了社會救助的便利性、可及性。出臺救助“擴圍”政策,及時救助受疫情影響困難群眾。建立鄉鎮(街道)臨時救助備用金制度,著力快捷解決城鄉群眾突發性、緊迫性、臨時性生活困難,僅2020年臨時救助就惠及1381萬人次。牢記“三個格外”的重托,要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完善基本生活救助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優化救助服務供給,切實把黨和政府的關懷溫暖送到困難群眾心坎上。

孤兒等困境兒童屬於特殊困難群體,呵護他們健康成長是民政部門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在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關懷下,我國兒童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完善,保障水準持續提升。各級民政部門持續加強孤兒等困境兒童保障,推進兒童福利機構優化提質,把事實無人撫養兒童納入了國家保障。建立健全農村留守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和未成年人保護工作協調機制,留守兒童資訊實現動態管理,提供精準服務。推進縣級未成年人保護設施建設,開展“合力監護、相伴成長”等專項行動,全國5.6萬名鄉鎮(街道)兒童督導員、67.5萬名村(居)兒童主任已成為關心關愛未成年人特別是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的主力軍。

殘疾人群體需要格外關心、格外關注。從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讓廣大殘疾人安居樂業、衣食無憂,過上幸福美好的生活”的要求出發,民政部門全面建立殘疾人生活補貼、護理補貼以及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實施補貼申請“跨省通辦”,兩項補貼已分別惠及1193.5萬人、1464.3萬人。開展貧困重度殘疾人照護服務,推進“福康工程”,為貧困重度殘疾人提供手術矯治、輔具配置等康復服務。加強民政精神衛生福利機構建設,推行政府購買精神障礙社區康復服務。困難殘疾人基本生活得到穩定保障,重度殘疾人得到更好照護,全社會關愛幫助殘疾人的氛圍日益濃厚。

持續提高困難群眾、困境兒童和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生活保障水準,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重要體現,更是民政部門的職責使命。奮進新征程,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建立在經濟發展和財力可持續的基礎之上,重點加強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設,確保基本民生保障可持續發展。

二、強服務,不斷拓展基本民生服務惠及範圍

基本民生保障,服務是最基礎的環節,是落實好民生政策的“最後一米”。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從解決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全面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用水準,滿足老百姓多樣化的民生需求,織就密實的民生保障網”。養老服務、社區服務等基本民生服務,關係千家萬戶,既是群眾關心的基本生活需求,也是社會關切的現實問題。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必須緊緊圍繞人民群眾的急難愁盼問題,緊盯人民群眾關心關切的基本民生服務問題,持續改進民生服務方式、提升服務品質,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總量最多的國家,但養老服務同廣大老年人過上幸福晚年生活的期盼相比還有差距。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應對人口老齡化工作要做好,“要積極發展養老服務業,推進養老服務業制度、標準、設施、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託、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更好滿足老年人養老服務需求”。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事關國家發展全局,事關億萬百姓福祉。民政部門深入領會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積極會同有關部門出臺放開養老服務市場、促進養老服務消費、加強養老服務監管等多項具體政策,制定設施建設、服務品質、服務安全等方面的國家和行業標準,增加養老服務供給,推動養老服務業多元化、多樣化發展。開展全國養老院服務品質建設專項行動,深入推進養老服務領域“放管服”改革,加強用地保障、稅收優惠等方面支援,鼓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發展養老服務。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增長到34萬個,基本養老服務制度逐步完善,初步建成居家社區機構相協調、醫養康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基本形成了政府為主導、市場為主體、社會和家庭廣泛參與的養老服務發展格局。

2021年8月16日,北京市順義區舉辦第三屆養老護理員職業技能大賽暨2021年全國養老護理職業技能大賽順義賽區選拔賽。圖為參賽養老護理員模擬使用手杖協助老年人行動。 民政部供圖

社區雖小,卻連著千家萬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改革創新,完善基層治理,加強社區服務能力建設,更好為群眾提供精準化精細化服務。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深刻變化,社區服務需求日益呈現多樣化、個性化發展趨勢,對社區服務能力建設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必須堅持以服務為導向,把更多資源和力量下沉到社區,加快社區服務設施建設步伐,吸引多方參與社區服務供給,推進公共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志願服務無縫對接,合力推進社區服務體系建設。目前,我國城市社區綜合服務設施已實現全覆蓋,農村社區覆蓋率超過65%。每天,全國400多萬名社區工作者奔波忙碌在大街小巷,“七一勳章”獲得者、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東街街道軍門社區黨委書記林丹就是其中的代表。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到軍門社區調研時強調,做好社區工作十分重要。林丹始終牢記總書記的囑託,帶領社區居民打造“口袋公園”,辦好“四點鐘學校”,發展社區近鄰服務,推動“智慧養老”落地,為社區辦好了一件又一件的“關鍵小事”,用自己的苦累辛勞成就了社區的和諧平安。廣大社區工作者默默奉獻,“網際網路+社區政務”、“網際網路+社區商務”服務快速發展,城鄉社區服務能力和服務品質不斷提升,很多社區難題迎刃而解,百姓的社區生活越來越美好。

2021年6月27日,在“同心同慶 情滿少海”山東省青島市新時代文明實踐集體婚禮膠州專場,137對新人齊聚一堂,以溫馨浪漫而又簡約簡單的方式步入新時代文明實踐婚姻的殿堂。圖為新人們在集體婚禮上手持書法家送上的“福”字。 人民圖片 王昭脈/攝

婚姻、殯葬服務直接關係千家萬戶。民政部門緊盯人民群眾關心關切的紅白喜事服務,持續推進婚姻、殯葬服務移風易俗改革。針對社會普遍詬病的天價彩禮、因婚致貧等問題,開展婚俗改革試點,倡導文明向上的婚姻家庭文化。推進婚姻登記“跨省通辦”,實現婚姻登記資訊全國聯網和多部門共用。推進殯葬改革,倡導節地綠色生態安葬新風,發展“網際網路+殯葬服務”,開展清明網路祭掃。構建基本殯葬公共服務體系,積極推進惠民殯葬,為困難群眾減免或補貼基本殯葬服務費用。

奮進新征程,民政部門要進一步完善養老服務體系,提高社區服務、社會事務服務品質,完善服務網路,壯大服務産業,強化服務監管,優化供給結構,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的民生服務需求。

三、搭平臺,積聚多方民生保障力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著力保障基本民生。民生工作面廣量大,具有穩定性、連續性、累積性等特點。在我們這個14億多人口的大國,要保障好民生,光靠政府部門唱獨角戲,顯然還不夠。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廣泛動員各方力量,特別是發揮城鄉社區、社會組織、社會工作者等聯動作用,匯聚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強大合力。為此,民政部門結合自身職責,下移重心、抓牢基層,積極為民生事業搭建多方參與的平臺。

城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是黨和政府聯繫與服務群眾的“橋梁和紐帶”,是保障民生的重要依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為群眾服務的資源和力量儘量交給與老百姓最貼近的基層組織去做,增強基層組織在群眾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遵照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民政部門著力建設好村(居)委會等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不斷完善基層群眾民主管理、民主協商、民主參與、民主監督和自我服務的體制機制,保障村(居)民依法依規對城鄉社區公共事務行使民主權利,充分調動基層群眾參與民生保障的積極性。在貴州省甕安縣嵐關鄉嵐關村前上村民組,一座連接外出通道的百年老橋需要重新修繕。村民們通過集體商議,決定自發集資修繕這座老橋。大家有錢的出錢,有力的出力,全村老小一起上陣,齊心協力修好了一座脫貧致富橋。像這樣的基層議事協商活動在全國各地普遍開展,靈活多樣,人民群眾真正發揮了服務民生保障“當家作主”的重要作用。

社會組織是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健全社會參與機制,發揮有關社會組織作用。這一重要指示,對新形勢下積極營造社會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創新體制機制,拓寬發展渠道,動員引導社會組織有序參與民生事業,提出了更高要求。必須協同推進社會組織黨的建設,深化社會組織領域改革,完善社會組織扶持政策,健全社會組織綜合監管體系,開展常態化非法社會組織打擊工作,為社會組織高品質發展營造良好環境。同時,還要不斷暢通社會組織參與渠道,使越來越多的社會組織廣泛參與到民生事業中來。目前,全國90多萬家社會組織分佈在各個領域,通過承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在提供養老、救助、兒童保護、殘疾人福利等民生保障服務方面發揮著積極作用,日益成為一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有生力量。特別是全國9000多家慈善組織奮戰在一線,有力支援了民生保障事業發展。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利通區金銀灘鎮不到6歲的小天樂患上了急性白血病,家中無錢醫治。小天樂生命垂危之際,“七一勳章”獲得者王蘭花創辦的“王蘭花熱心小組”慈善協會啟動緊急求助,王蘭花四處奔走,爭取到社會各界人士愛心捐款13.2萬元,小天樂得到及時有效救治。

社會工作者是為人民群眾提供社會服務的專業力量,必須建好社會工作平臺,發揮其服務民生的專業優勢。民政部門制定出臺激勵保障政策,建立健全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體系、評價體系,引導各省啟動鄉鎮(街道)社工站建設,推動專業化、規範化社工平臺向基層延伸。目前,各地6000多個社工站、近160萬名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立足鎮街、深入村居,為困難群眾提供政策落實、心理疏導、能力提升、社會融入等專業服務,增強了基層民生保障力量。同時,依靠全社會的共同努力,我國志願服務隊伍規模不斷壯大,2億多註冊志願者、98萬個志願服務團隊活躍在城鄉社區服務、救災、助殘等民生領域。上海市徐匯區梅隴三村社區“綠主婦”志願服務團隊秉持“發動一名女性、帶動一個家庭、輻射一個樓組”的理念,帶動小區居民參與綠色環保和扶貧濟困,既美化了環境,又美麗了心靈。

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民政部門將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重托,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切實擔當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政治責任,不斷提升民生兜底保障水準,切實加強基本民生服務,匯聚民生保障力量,著力增進民生福祉,促進共同富裕,為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不懈努力!

作者:民政部黨組書記、部長

分享到:

網站無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