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好高校基礎設施的文化承載功能

發佈時間:2021-06-18 09:55:02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汪長明  |  責任編輯:申罡

  近年來,隨著我國新一輪高等教育改革的推進尤其是“雙一流”建設工程的啟動,文化傳承與創新進入高等教育的主體功能範疇,文化建設在高校發展中的地位日益凸顯、作用不斷增強。如何不斷激活、合理挖掘並充分利用高校在長期辦學歷程中積聚的文化資源,通過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增強廣大師生的文化自信,凝聚學校高品質發展的精神合力,助力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功能的發揮,是擺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份現實答卷。
  堅持歷史內涵與時代特徵統一。道路、樓宇、場館、紀念設施、景觀等是一個地理單位最基本的空間網路“骨架”,既具有物質層面的視覺傳達、空間識別功能,也具有精神層面的意象表達、價值引領功能,而且蘊含著豐富的價值內涵和意象空間,成為具有特定內涵的價值與符號承載。對高校而言,基礎設施建設成為集教育功能、文化支撐、價值承載等於一體的一種精神符號。
  就功能發揮與拓展而言,校園基礎設施應隨著學校的發展而不斷優化,在融合歷史底蘊與時代潮流的基礎上發揮、拓展自身功能,服務於學校的文化育人實踐。在高校,尤其是具有較長辦學歷史的高校,為保持辦學傳統的連貫性與文化傳承的一致性,校園內的很多基礎設施實際上在歷史上“古已有之”,與學校發展歷程一脈相承,是研究學校發展史的“活化石”。高校很多道路與校園歷史景觀相互呼應,成為學校文化展示的靚麗名片和文化育人的無聲教材。就部分歷史底蘊深厚的高校而言,對校園基礎設施一方面要保護好固有歷史元素,另一方面要進行美化,可進行綜合設計(包括興建基於實際需要且風格匹配的樓宇、綠化帶、塑像等)以增加現代氣息,使其具有“文化美感”,不失為使校園基礎設施從傳統走向現代、實現歷史傳統與時代精神統一的科學做法。
  堅持大學精神與辦學特色統一。大學應具有服務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的歷史使命和擔當。在高等教育漫長髮展歷程中,一代代大學人凝聚並形成了具有獨特精神氣質的文明成果。大學精神是科學精神在大學這一特定場域的具體凝聚,是一所大學的鮮明標識。
  大學精神與辦學特色是大學的“一體兩面”。校園基礎設施是傳承大學精神、彰顯大學辦學特色的重要物質載體。以既體現大學精神又彰顯辦學特色的“關鍵詞”(如校訓、傑出校友、重大歷史事件)冠名校園樓宇、雕塑、道路、景觀等,成為大學精神代代相傳、辦學特色生生不息的重要“符號動力”。這些具有大學自身特色的“文化詞彙”與實體形態基礎設施相結合,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面向廣大師生開展校情校史、理想信念、思想政治教育,塑造其對學校文化傳統、辦學成就與特色等的認同感,有著潛移默化的浸潤作用。
  堅持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科學精神表現為崇尚科學、追求真理,嚴謹篤學、開拓進取,孜孜不倦、勇於奉獻等,可以為受教育者理想信念的塑造、道德情操的培養提供不竭的動力,更好地激勵人才的成長,從而實現科學的傳承與創新。人文精神表現為報國為民、無私奉獻等,人既是大學的教育主體,也是大學的培養目標,因而在這些觀念和精神中,人文精神起著重要的作用,是大學文化價值的核心。
  高校在對校園基礎設施進行總體佈局時,要充分考慮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的融合、科學理性與人文關懷的統一,讓寓科學與藝術于一體的基礎設施成為承載大學精神的標簽和名片。將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統一于基礎設施的文化功能承載上,有利於推進科學知識普及教育、科學精神弘揚傳播和科技創新基礎教育,更好地激勵人才的培育和成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