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戰爭時期遏美滲華的戰略策略

發佈時間:2020-08-07 14:51:03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李峻  |  責任編輯:李曉曼

 

 

解放戰爭是中國人民推翻腐敗的獨裁統治,爭取自由獨立解放的大決戰,是中國兩種命運、兩種前途最後的大決戰。在這一大決戰中,國民黨政權對美依賴日深,關係日益不平等,美國則加大了對國民黨政權的援助。面對這一嚴峻勢態,中國共産黨全面分析二戰後的國內外形勢,克服黨內軍內恐美崇美的不安心理,謹慎考量對美鬥爭的戰略策略,採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盡可能減小並最終遏制了美國捲入中國內戰的可能性。

 

 

 

形成“中間地帶”與“兩大陣營”理論以統一思想

 

 

 

冷戰初起,建立在美蘇戰時軍事實力均勢基礎上的雅爾塔體系其實質是重繪歐亞政治地圖,劃分美蘇勢力範圍。當時蘇聯的綜合實力落後於美國,希望在遠東與美國妥協以維持現狀。同時,史達林懷疑我黨是否能夠戰勝國民黨,認為蔣介石將贏得中國。中國解放戰爭就是在這樣一個國際環境中進行的。

 

 

 

基於對國際形勢的深刻體認,毛澤東提出了“中間地帶”與“兩大陣營”的理論,以統一全黨全軍思想。1946年8月6日,毛澤東在會見美國記者安娜·路易絲·斯特朗時説:“美國和蘇聯中間隔著極其遼闊的地帶,這裡有歐、亞、非三洲的許多資本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美國反動派在沒有壓服這些國家之前,是談不到進攻蘇聯的。”毛澤東這一“中間地帶”理論揭露了美國進行反蘇反共戰爭叫囂的直接目的是要“在反蘇的口號下面,瘋狂地進攻美國工人和民主分子,和把美國向外擴張的一切對象國都變成美國的附屬物”,看到了相對獨立於美蘇兩大陣營的一股中間力量的存在。

 

 

 

毛澤東儘管提出了“中間地帶”的理論,甚至主張在兩大陣營之間奉行平衡制約的外交,但更明白美蘇同我黨的關係有本質的區別。蘇聯是我黨的支援者,美國則是中國革命運動的反對者。當中國政治形勢發生劇烈的和根本性變動的時刻,這種本質的區別大致決定了各方政策演變的趨向。由於美國政府推行扶蔣反共的政策,以及冷戰的爆發,毛澤東放棄了與美改善關係的努力。這樣,在我黨制定外交政策的關鍵階段,基本上斷定了美國不可能放棄干涉中國內部事務的企圖。所以,必須實行“一邊倒”的地緣外交總方針。

 

 

 

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戰略論斷克服恐美心理

 

 

 

抗戰後期與戰後初期,我黨對美國政策與行動的判斷是:“在歐洲……希臘為英國所必爭;在亞洲,中國則為美國所必爭。”人民解放軍如佔領南京、上海一類大城市,“美國一定要干涉”。亦即認為,美國的介入是肯定的,無非是硬介入還是軟介入,以及介入力度大小的問題。這種判斷是準確的。在美國設想的戰後世界圖景中,中國應該仍然維持民國時的地位,作為資源流出地區供給農産品,成為工業産品的市場和原材料産地。在美國主導的全球金字塔中,中國必須處於底層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中國欲通過革命衝破帝國主義的東方戰線,贏得獨立地位,並自主進行現代化建設,擺脫金字塔底層的地位,與美國追求的戰略目標有著深刻的矛盾。因此,美國堅定不移地反對中國共産黨執政,更加反對由共産黨所代表的民族獨立訴求和國家發展願望。抗戰時期和戰後初期的態勢也驗證了這一認識。

 

 

 

當時,這一可能交火的敵人異常強大。戰後的美國,經濟實力、軍事實力極大增強,科技力量也突飛猛進,成為真正的世界軍事強國。1946年全面內戰爆發後,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要求在戰略上藐視敵人,與之進行針鋒相對的鬥爭。對美蔣的壓力與要求,我們應當有所讓步,但主要的政策不是讓步而是鬥爭。如果我黨既有相當的讓步,而對其無理壓迫與無理要求又能作出堅決的鬥爭,則其結果比較付出更多更大的讓步反而要好些;如無堅決鬥爭精神,則結果將極壞。

 

 

 

集中力量消滅蔣軍是遏制美國介入的最佳手段

 

 

 

美國介入中國內戰主要是依靠美援進行。據統計,僅國共談判的1946年上半年,美國政府就向國民黨政府提供了價值13.5億美元的各種物資。在全面內戰爆發後,美國政府又向國民黨軍移交艦艇131艘。從日本投降到1946年6月,由美國海、空軍幫助輸送到內戰前線的國民黨軍隊達54萬人。

 

 

 

但是,國民黨政府的腐敗和國民黨軍隊的虛弱,使杜魯門政府援蔣政策遭到美國國內輿論的廣泛指責。人民解放戰爭的節節勝利,特別在1948年至1949年的5個多月時間裏,解放軍進行戰略性大決戰,接連發動了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5個月內共殲滅154萬國民黨軍隊。此後,美國政府不得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在軍事上的失敗已成定局。正如美國駐華大使司徒雷登在1948年11月6日致電國務卿馬歇爾所説:“我們非常不願意地得到這樣的結論:國民黨現政府之早日崩潰是不可避免的了。”

 

 

 

於是,美國政府放慢了援助國民黨政府的步伐,開始改變對華政策。一方面,美國繼續履行《援華法案》,每週仍以400萬美元的價值向國民黨政府提供軍火。另一方面,美國拒絕了蔣介石的一些請求,企圖另找出路。1949年1月2日,美國政府正式宣佈停止訓練國民黨軍隊,並召回美國駐華聯合軍事顧問團團長巴大維。1月27日,宣佈撤回美國駐華軍事顧問團。美國政府認為,蔣介石已不是理想的工具,對於美國在華利益已經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因此,希望中途換馬,以便與中國共産黨進行和談。美國直接與李宗仁接觸,最終促使蔣介石引退、李宗仁上臺。遺憾的是,李宗仁在美國的扶持下,並沒有放棄國民黨的獨裁政治,而蔣介石也沒有真正隱退,最終導致和談徹底破裂。

 

 

美國在“失去”中國後,匆匆發表白皮書推卸責任,色厲內荏,表明瞭不會介入中國內戰的態度,我們遏制美國介入中國內戰的戰略策略取得了歷史性勝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