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長留天地間

發佈時間:2019-10-17 07:12:15  |  來源:《求是》  |  作者:鐘軒理  |  責任編輯:申罡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系列活動的重要講話中,站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高度,深刻總結了70年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光輝歷程和巨大成就,鄭重宣示中國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心和決心。70年在人類歷史長河中只是彈指一揮間,但對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來講,這是滄桑巨變、換了人間的70年。在這一偉大歷程中,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立足本國國情和時代特徵,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探索,在中華大地上描繪了一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註定在中華民族史冊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一、70年來我們走出了一條非凡之路


中國共産黨自誕生之日起,就把實現社會主義、共産主義鮮明地寫在自己旗幟上,作為矢志不渝追求的崇高目標和遠大理想。新中國成立後,為找到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之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不懈探索,曆盡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發展之路,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這是一條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後的基礎上建設社會主義之路。按照馬克思恩格斯的設想,社會主義是社會化大生産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産物,是建立在經濟文化水準高度發達基礎之上的。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是世界上最貧窮落後的國家之一,經濟基礎十分薄弱,人民群眾文化水準比較低。當時,我國工業僅佔國內生産總值的12.6%,其中重工業約佔工業總産值的1/4,全國文盲率高達80%以上。如何儘快改變我國“一窮二白”的落後狀況,最根本的就是大力解放和發展生産力。70年來,我們黨高度重視經濟建設,把發展擺在突出位置。從動員一切力量恢復和發展生産事業、推動“四個現代化”,到“貧窮不是社會主義”“發展才是硬道理”,到“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到“第一要義是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再到“發展是解決我國一切問題的基礎和關鍵”“推動高品質發展”,可以説,發展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鮮明主題。正因為緊緊抓住了這個主題,我國才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西方發達國家幾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了人類經濟史上的發展奇跡,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從羸弱到強大的歷史性跨越。


2019年9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頒授儀式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金色大廳隆重舉行。圖為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同國家勳章和國家榮譽稱號獲得者一同步入會場。 新華社記者 丁海濤/攝


這是一條跨越資本主義“卡夫丁峽谷”建設社會主義之路。社會主義作為一種較為高級的社會形態,是經過資本主義演化而來的,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但在某些特定條件下,東方落後國家可以不通過資本主義階段,不必經歷漫長的陣痛過程,直接進入社會主義。馬克思稱之為跨越“卡夫丁峽谷”。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必然,但我國當時的社會狀況決定了還必須經歷一個很長的初級階段,去實現別的許多國家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實現的工業化和生産的商品化、社會化、現代化。改革開放後,我們黨作出了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論斷,並以此為依據制定了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比如,提出了“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黨的基本路線,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等。這些重大制度設計,既堅持社會主義的基本原則,又從初級階段的實際出發,充分吸收資本主義合理性因素為社會主義服務,從而實現對資本主義的跨越。


這是一條在人口眾多的東方大國建設社會主義之路。中國是一個超大型國家和社會,擁有世界第一的人口數量,這是我國最現實最特殊的國情。如此巨大的體量獨一無二,歷史上沒有遇到過,其他國家也沒有出現過。17世紀,荷蘭崛起時人口是百萬級的;19世紀,英國崛起時人口是千萬級的;20世紀,美國崛起時人口是上億級的。而新中國誕生時,人口就達到5.4億,上世紀80年代初超過10億,現在已近14億。如何將社會主義建設與大規模的人口數量相結合,變人口壓力為動力,是一個巨大的挑戰。我們黨憑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喚起工農千百萬,同心幹”,集中力量辦大事,實施了一個個重大戰略,完成了一個個重大工程,戰勝了一個個風險挑戰,把許多不可能變成了可能,創造了難以想像的奇跡,充分彰顯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無與倫比的制度優勢。


2019年9月29日,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型文藝晚會《奮鬥吧 中華兒女》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習近平、李克強、栗戰書、汪洋、王滬寧、趙樂際、韓正、王岐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同4000多名觀眾一起觀看演出。圖為演出結束後,習近平總書記等走上舞臺同演職人員合影留念。 新華社記者 王曄/攝


這是一條在悠久歷史的國度建設社會主義之路。馬克思曾説,一切已死的先輩們的傳統,像夢魘一樣糾纏著活人的頭腦。任何一個國家和民族,都是建立在以往的歷史文化基礎上,無時無刻不受到其影響和浸染。具有5000多年悠久歷史的中華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範,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我們黨始終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充分汲取其中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用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同時,我們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和要求,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並加以補充、拓展和完善,使之與社會主義建設相適應,更好發揮傳承文明、涵育社會、滋養人心的重要作用。


這是一條在複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建設社會主義之路。馬克思恩格斯認為,社會主義革命首先在多個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並取得共同勝利。按照他們的設想,未來社會主義將大範圍取代資本主義,在國際格局中處於優勢地位。但從近百年來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看,儘管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力量有所消長,但總體上“資強社弱”的國際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社會主義中國從建立到發展,就處在嚴酷的環境下,可謂在夾縫中求生存、在壓力下謀發展。面對資本主義的圍堵和打壓,我們始終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無論是受到資本主義國家的封鎖,還是捲入與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紛爭,無論是面對兩大陣營的對峙抗衡,還是面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都“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在兩種社會制度長期的較量和競爭中,我們不僅生存下來,還一步步發展壯大,把社會主義的旗幟舉高了,使科學社會主義在中國不斷煥發出強大生機活力。


二、70年來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取得了重大突破


新中國70年,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乘風破浪、砥礪前行的歷史時期,也是我們黨立足本國特色、探索把握規律的歷史時期。70年來,黨領導人民圍繞社會主義建設的根本性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和實踐探索,取得了許多具有原創性、標誌性的重大認識成果,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寶庫。


比如,社會主義本質論。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個好制度,必須毫不動搖地堅持。但最重要的是搞清楚“什麼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沒有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把社會主義等同於“公有制+計劃經濟+按勞分配”,搞封閉僵化的計劃經濟,結果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産力的發展。改革開放後,我們黨逐步認識到,社會主義所有制和分配方式並不是越純越好,計劃和市場都只是經濟手段,從而鮮明提出了關於社會主義本質的科學論斷,即解放生産力,發展生産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這一科學概括,闡明瞭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目標以及實現這一目標必須以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為基礎,指出了社會主義“全體人民共用”與資本主義“少數人享有”的根本區別。


比如,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論。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共産主義取代資本主義將經歷一個“過渡時期”,即“第一階段”,然後到“高級階段”,這個“第一階段”就叫作社會主義社會。但是對“第一階段”有多長、該如何發展,沒有詳細的論述。社會主義國家一度對這個問題的認識不是很清醒,我國也曾有過急於從社會主義向共産主義過渡的思想,結果摔了跟頭,吃了大虧。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在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不斷深化對基本國情的認識,提出了我國正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理論。這一重要思想,既強調我國已經進入社會主義社會,又闡明瞭我國社會主義社會的發展程度,使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長期性艱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思想準備。


比如,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論。社會主義能否搞市場經濟?這是一個世界性的課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沒有講過,西方經濟學家認為二者互不相容。我們黨立足中國實際,創造性地提出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逐步建立起富有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特別是黨的十八大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將我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大大向前推進了一步。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從根本上解除了把計劃經濟等同於社會主義、把市場經濟等同於資本主義的思想束縛,解決了公有制與市場經濟結合的世界性難題,是中國共産黨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作出的歷史性貢獻。


比如,社會主義社會主要矛盾論。抓主要矛盾、突出重點,是我們黨一貫堅持的基本原則。1956年,黨的八大作出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後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於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對八大關於社會主要矛盾的提法作了進一步概括,指出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産之間的矛盾。進入新時代,面對我國社會生産和社會需求發生的新變化,黨的十九大作出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重大判斷,為推動黨和國家事業不斷向前發展提供重要前提。我們黨對社會主義主要矛盾的準確把握,積極適應社會生産的發展趨勢和人民群眾的需求變化,指明瞭各個歷史時期解放和發展生産力的著重點,豐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於社會矛盾的學説。


比如,人類命運共同體論。傳統觀念認為,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作為兩種對立的社會制度,是你死我活、水火不容的對抗關係。1952年,史達林提出“兩個平行市場”的理論,認為社會主義陣營的出現使資本主義的統一市場瓦解,出現了兩個平行的也是相互對立、彼此隔絕的世界市場,主張社會主義陣營協作互助以對抗走向滅亡的資本主義市場。過去很長時間內,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大陣營長期處於對峙狀態,最後蘇聯解體、東歐劇變,世界社會主義運動陷入低潮。我們黨站在全人類高度提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重大倡議,超越了不同制度的分歧和對立,反映了中華民族天下為公、協和萬邦的寬廣胸襟和精神境界,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比如,執政黨的自我革命論。在社會主義國家,馬克思主義政黨一黨執政是最基本特徵,從根本上保證了國家權力集中統一和有效行使,避免了資本主義兩黨制或多黨制惡性競爭、互相傾軋的弊端。但在長期執政的條件下,一黨執政也容易滋生“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懈怠思想,出現貪圖享受、消極腐敗的不良現象,削弱和動搖黨的執政基礎。我們黨不僅能夠帶領人民進行偉大的社會革命,也能夠進行偉大的自我革命。作為一個擁有98年曆史的大黨,我們黨之所以偉大,不在於不犯錯誤,而在於從不諱疾忌醫,敢於直面問題,以刀刃向內的勇氣自我革命、自我凈化,使黨永葆蓬勃生機活力。我們黨關於自我革命的理論,有效解決了長期執政條件下馬克思主義政黨如何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的歷史性課題,使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説得到進一步豐富和發展。


這些重大理論觀點,體現了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實踐邏輯的高度統一,在理論上具有開創性、普遍性的重大意義,在實踐中具有根本性、決定性的指導作用。


三、70年來我們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成功之道


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從未有哪個國家像新中國這樣,在如此短的時間內,發生了改天換地的巨大變化。為什麼在沒有任何經驗的情況下,我國社會主義建設能取得這樣的成功?根本就在於我們黨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深邃的歷史眼光和科學的辯證思維,牢牢把握了社會主義建設的內在邏輯和客觀規律,使黨和國家事業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前進。


2019年10月1日上午,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週年大會在北京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這是“國旗”方陣和“國慶年號和國徽”方陣。 新華社記者 申宏/攝


一是堅持獨立自主和吸收借鑒相結合。我們這樣一個大黨大國建設社會主義,是一個世界級難題,馬克思沒有講過,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也沒有幹過,只能自己在實踐中摸索。70年來,我們黨領導人民把科學社會主義普遍原則同我國特殊國情有機統一起來,不泥古、不媚洋,找到了一條適合自身發展、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確道路。同時,在中國這樣一個相對落後的國家建設社會主義,吸收借鑒其他國家的積極成果來發展自己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新中國成立初期,由於缺乏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經驗,我們通過學習借鑒蘇聯,在較短時間內完成了社會主義改造,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開展了大規模建設,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改革開放後,我們搞市場經濟,也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生産組織形式和經營管理方式,對我國經濟發展起到一定促進作用。正是我們把立足自身和借助外力相結合,既鮮明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又十分注重海納百川、博採眾長,才使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獲得源源不斷的強大動力。


二是堅持大膽突破和穩中求進相結合。在中國搞社會主義建設,好比一艘巍巍巨輪開闢從未遇到過的航程。只有勇於突破自我、超越自我,才能劈波斬浪、勇往直前;只有循序漸進、謀定後動,才能行穩致遠、到達彼岸。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一旦出現就無法挽回、無法彌補。我們的立場是膽子要大、步子要穩,既要大膽探索、勇於開拓,也要穩妥審慎、三思而後行。”在社會主義建設實踐中,一方面,我們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闖、勇敢地改,一路披荊斬棘、攻堅克難,殺出了一條血路,幹出了一片新天地;另一方面,我們堅持穩紮穩打、蹄疾步穩,積極穩妥推動改革,有條不紊地把各項事業推向前進。堅持大膽突破和穩中求進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集中體現了我們黨強烈的進取精神、堅韌的戰略定力和卓越的領導藝術。


三是堅持把準方向和邊試邊幹相結合。方向決定命運,方法決定成敗。70年來,無論搞建設還是抓改革,我們都始終牢牢把準正確方向,堅持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不動搖,堅持黨的領導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確保社會主義事業不偏向、不變色。比如,我們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前一句規定了根本方向,這個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而不是其他什麼道路,改什麼、怎麼改都不能偏離社會主義方向。同時,我們搞社會主義沒有現成的經驗可循,只能投石問路、摸著石頭過河,邊幹邊總結,看準了再推廣開來,以“一馬當先”帶動“萬馬奔騰”。正是我們黨準確把握了“變”與“不變”的辯證關係,把方向的確定性和路徑的靈活性統一起來,才確保事業順利向前推進。


四是堅持頂層設計和基層探索相結合。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是一項龐大而複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兩頭用力、頂層謀劃和基層創造良性互動。我們始終加強宏觀思考和整體推進,注重改革發展各項舉措的全局性、科學性和協調性,確保“全國一盤棋”,朝著既定的目標前進。同時,我們注重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充分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70年來,無論是愛國衛生運動還是農業合作化運動,無論是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還是鄉鎮企業異軍突起,無論是移動支付、共用經濟等新經濟業態還是5G通訊、無人機等先進技術,無不來自億萬人民的生動實踐和聰明才智。可以説,新中國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全國人民上下同心、齊心協力幹出來的,是千千萬萬的建設者用汗水和智慧凝結起來的。


五是堅持一以貫之和推陳出新相結合。人類社會總是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中不斷發展的。新中國輝煌成就是幾代中國共産黨人不懈奮鬥、接力推進的結果。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誌,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分為改革開放前和改革開放後兩個歷史時期。改革開放前,我們黨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規律過程中,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比如,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發展目標是建設現代工業、現代農業、現代國防、現代科學技術,走一條有別於蘇聯模式的中國工業化道路;社會主義社會還有商品生産和商品交換,要發展商品生産、遵循價值規律;等等。這些探索成果,為我們黨認識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奠定了基礎。改革開放後,我們黨在繼承前人的基礎上結合新的時代條件進行探索。比如,提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建設創新型國家;等等。可以説,兩個歷史時期都是為了尋找正確的道路進行艱辛探索和不懈奮鬥的過程,是一以貫之、一脈相承的有機整體。整個70年,生動展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探索、形成、發展和不斷完善的過程,展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一步步深化的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經過70年的努力,我們黨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新的征程中,我們黨將帶領億萬人民不懈奮鬥,書寫出更加美好的社會主義建設篇章。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