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

發佈時間:2019-05-21 08:50:18  |  來源:光明日報  |  作者:高培勇  |  責任編輯:申罡

  2016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發表的重要講話中強調,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2019年3月4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強調,要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這些重要講話都為我們做好新時代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工作指明瞭方向。


1、精品是致力於滿足人民需要的


踐行“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的基礎和關鍵所在,是在“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的同時,全面而系統地把握好“精品”的深刻內涵。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主要任務是做學問,無論是做什麼樣的學問,首先都要回答為什麼人做學問這一問題,才能找準服務對象,履行好自身的使命,擔當起自身的責任。這種使命和責任,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就是為人民做學問。做學問不是學者個人的私事,也絕非僅同個人學術偏好和學術興趣相關的小事,而是一項事關國家前途和民族命運的工作,是一項同黨和人民的利益密切聯繫在一起的事業。自古以來,中國知識分子便有“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從人民的需要出發,始終以滿足人民的需要為己任,以自己的研究成果報效祖國和人民,這是每一位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應擔當的歷史責任。有了這樣的學術理想,就能夠自覺地將個人興趣和社會需要統一起來,將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融為一體,把牢、把穩為人民做學問的方向,把為人民做學問落實到做學問的全過程、各方面。


為人民做學問有著實實在在的內容,絕非一句空洞的口號。其中最為根本的,就是做人民所需要的學問,亦即做學問必須立足於人民利益,立足於提供關切人民利益的研究成果。只有滿足群眾需要、符合人民利益的學問,才可能成為精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能僅僅滿足於偏好什麼便研究什麼,對什麼問題感興趣便研究什麼問題,或者自己認為什麼重要便研究什麼,而要堅持“換位”思考:始終站在人民的立場上,設身處地地為人民著想,著眼于為人民解疑釋惑,立足於為人民排憂解難,聚焦於人民最急需解決的問題,將服務於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為自己必須履行的歷史使命。為此,學者要紮根人民之中,了解人民群眾所思所想,建言獻策也要集中體現人民的利益和願望。


具體到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從課題的立項、研究力量的配置,到研究過程的組織以及階段性成果和最終成果的提煉與形成,都不能脫離滿足黨和國家需求、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這一最重要的著眼點。當前不斷釋放出的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強烈需求,實際上折射的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供給同需求之間不相匹配的現實。表面上是需求問題,實際上是供給問題。表現在需求一側,根源則存在於供給之中。所以,以“人民所需”為尺規,聚焦黨和國家的中心任務,不斷優化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資源配置,是實現以精品奉獻人民的必由之路。


2、精品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切有價值、有意義的文藝創作和學術研究,都應該反映現實、觀照現實,都應該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並強調“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要立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提出具有自主性、獨創性的理論觀點”。哲學社會科學是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我們要為人民做有用、能用、管用的學問,多出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的精品。在這一點上,學術研究和智庫研究各有分工,智庫研究距離實踐較近,偏重於提出政策建議、解決實際問題;學術研究距離實踐相對較遠,更關注發展學理、提出觀點,體現的是對實踐的支撐和指導作用。


學術研究要堅持問題導向,也要有現實感和方向感。即便是所謂純學術研究,也不能為理論而理論,在理論推導的層面兜圈子,而須跳出理論分析的局限伸展至實踐層面,不坐而論道,不隔岸觀火。既要在實踐中發現、篩選理論問題,又要在理論與實踐相互聯繫的過程中研究和解決理論問題。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必須立足於國情,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致力於將中國的事情搞清楚、説明白。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走出象牙塔,多到實地調查研究,了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群眾思想脈搏,必須重實情,立足於一線調研,掌握第一手資料,把學問寫進群眾心坎裏。


這些年來,學術界開的各種研討會不能算少,發表的論文、出版的專著不能算少,呈交的研究報告和政策建議也不可謂不多,但以反映現實、觀照現實,有利於解決現實問題、回答現實課題這一標準來衡量,就不難看出,有不少成果與黨和國家的需求、人民群眾的需要之間尚存有距離,尚需要提高。多出精品,重點不在量而在質、不在規模而在結構。所以,聚焦于黨和國家關注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著力提升學術産品的供給品質,也是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的必經之路。


3、精品是能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我國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堅持人民是歷史創造者的觀點,樹立為人民做學問的理想,尊重人民主體地位,聚焦人民實踐創造,自覺把個人學術追求同國家和民族發展緊緊聯繫在一起,努力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研究成果”。做人民所需要的學問,要從長期大勢中考量,將科研成果置於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加以鑒別,以對實踐高度負責、對人民高度負責、對歷史高度負責的精神來做學問,努力出經得起實踐、人民和歷史檢驗的精品。


研究成果是否真正為人民所需,還需用更長遠的歷史眼光來審視,還要經由實踐過程來評判。當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領域之所以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重數量、輕品質,只想速成,熱衷看風向、趕時髦、搞短平快等不正常現象,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職業素養的缺失、勤業敬業精神的不足。所以,以“經得起歷史和實踐檢驗”為尺規,將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在明德、立德方面多下苦功、多練真功,耐得住寂寞,經得起誘惑,守得住底線,立志做大學問、做真學問,亦是堅持以精品奉獻人民的必由之路。


學術道德是做學問的底線,攸關科學發展和價值傳承,也攸關學術研究者的學術聲譽乃至學術生命,是每一個做學問的人都應該堅守的學術操守。要真正為人民做學問,就必須樹立良好的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範,築牢學術道德基礎。做學問與做人具有內在一致性,沒有良好的思想修養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學術道德。為此,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不斷加強道德修養、提高精神境界,錘鍊品格、塑造人格,實現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真正統一。


    (作者:高培勇,係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