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堅定文化自信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發佈時間:2019-01-21 10:08:06  |  來源:學習時報  |  作者: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廳局班“堅定文化自信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課題組  |  責任編輯:申罡

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説到底是要堅持文化自信。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文化建設的重要論述,深刻認識文化體制改革對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深刻領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清醒把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根本指引,對於我們在新時代進一步把文化體制改革引向深入、不斷築牢文化自信之基具有重大意義。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始終堅持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持以科學理論引路指向,以正確輿論凝心聚力,以先進文化塑造靈魂,以優秀作品鼓舞鬥志,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廣為弘揚,時代楷模、英雄模範不斷涌現,文化藝術日益繁榮,網信事業快速發展,全民族理想信念和文化自信不斷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對堅定文化自信的基石作用,主要體現在:強化價值觀引領的體制機制日益完善,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不斷鞏固;文化惠民的體制機制日趨健全,文化建設的凝聚力顯著增強;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的實踐不斷深化,我國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整體規模、實力持續壯大;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體制機制不斷完善,民族文化生機活力空前煥發;文化領域深化對外開放的體制機制建構持續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總起來看,文化領域改革開放的實踐為鑄就偉大改革開放精神作出了獨特的貢獻。面向未來,得時代風氣之先的文化領域必將高揚改革開放的精神標識,為不斷厚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砥礪前行。


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對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基本屬性至少包括以下四個方面:第一,鮮明的意識形態屬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自信來源於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正確選擇,以及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和制度體系內容的準確把握。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標識,制度、旗幟、價值觀等都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屬性。第二,鮮明的人民性。人民立場是中國共産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以人民為中心,就是把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把人民作為文化表現的主體,把人民作為文化審美的鑒賞家和評判者,把為人民服務作為文化工作者的天職。第三,鮮明的繼承性。中國共産黨人始終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繼承者和弘揚者,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讓中華文明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新的絢麗光彩,使中華民族煥發出新的蓬勃生機。這種偉大實踐本身也孕育了絢麗多彩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和弘揚。第四,鮮明的實踐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提供了堅實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精神支撐。


在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改什麼、怎麼改必須以是否符合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為根本尺度,該改的、能改的我們堅決改,不該改的、不能改的堅決不改。”在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實踐中,我們應以此為引領,在深刻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基本屬性基礎上,切實把握深化文化體制改革的基本遵循。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始終堅持以文塑魂。文化的靈魂,就是凝結在文化之中的核心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文化立場、文化取向、文化選擇。講軟實力、文化力,從根本上取決於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在推進文化體制改革、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産業的過程中,要把握好意識形態屬性和産業屬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關係,始終牢牢把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自覺做到“始終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無論改什麼、怎麼改,導向不能改,陣地不能丟”。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關鍵在於始終把握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文化軟實力的靈魂、作為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點。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牢牢把握“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的立場不能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能忘,群眾是真正英雄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不能丟。”我們要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是推動歷史進步的主體,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也是精神文化的創造者。在工作實踐中,要堅持把握群眾視角,研究群眾訴求,堅持群眾主體地位,尊重群眾首創精神,不斷增強工作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堅持在實踐中不斷激活文化發展的動力源泉。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也是最具改革創新精神的。改革是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産力的必由之路,創新是文化繁榮發展的制勝之道。只有不斷深化改革,破除阻礙文化發展的體制性障礙,文化才能煥發出勃勃生機。創新是文化的本質特徵,一部人類文化發展史實際上就是一部文化創新史。我們應當把創新作為一種信念、一種追求,對我國豐富的文化資源和各國優秀文化成果進行創造性的開掘和利用,提高創意含量和競爭優勢。要大力營造鼓勵創新的社會環境,使一切創新舉措得到支援、一切創新才能得到發揮、一切創新成果得到肯定,使創新成為文化領域的主旋律、最強音。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促進文化的創造性傳承、創新性發展。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範,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任何一個國家的文化,都有其既有的傳統、固有的根本。拋棄傳統、丟掉根本,就等於割斷了自己的精神命脈,就會喪失文化的特質。對於當代中國來説,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黨和人民偉大鬥爭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就是我們文化安身立命的根基,必須始終不渝地堅持、千方百計地弘揚,使其惠及當代、恩澤後人。


深化文化體制改革,要廣泛吸納、融匯一切外來優秀文化成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強調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堅持和弘揚中國精神,並不排斥學習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任何一種文化都不可能與世隔絕,都需要從其他文化中汲取養分。以什麼樣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考驗著一個國家的文化自信。越是自信,就越能夠以積極的態度對待外來文化,越能夠在同外來文化的互動交流中得到豐富發展。同時,開放包容不是盲目崇外,學習借鑒也不是照抄照搬。在對待外來文化上,一定要有分析、有比較、有鑒別,做到辯證取捨、擇善而從。吸收外來文化,貴在以我為主、為我所用,重在實現中國化、本土化。


〔課題報告執筆:陳新華 中國東方演藝集團有限公司監事會副主席;成員:馬學斌 審計署金融審計二局局長,賈伶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文化交流部副主任,曾武宗 國家智慧財産權局專利局醫藥生物發明審查部副部長;指導教師:李媛媛 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文史部教授〕


分享到: